緬甸近期最令世界關注的事件莫過于將位于伊洛瓦底江的密松水電站工程擱置,而且吳登盛總統在9月30日的解釋里亮出了“尊重民意”的利器。
繼推出新憲法,選舉出新總統,并釋放長期監禁的昂山素季后,緬甸將軍們逐步退隱到了權力后臺,新文官政府則不斷制造出醒目事件展示尊嚴,這使許多人開始相信緬甸軍人政府正在擺脫被國際社會嚴重孤立的尷尬境地。不過,在作出這個決定時,吳登盛也強調,要與中國政府進行友好協商,不希望此舉傷害兩國關系和友誼。隨后,緬甸方面更是派出外交部長吳溫納貌倫以總統特使身份拜訪中國領導人。
緬甸政府力圖擺脫被孤立局面
在吳登盛上臺初期,緬甸政府仍然遭到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國際社會一如既往地指責其“專制獨裁、鎮壓國內民主勢力和少數民族”,繼續對其進行封鎖制裁。但隨后新政府做出了許多令外界吃驚的舉動:釋放了包括昂山素季在內的部分政治犯并與其政治對話、解除網絡封鎖、公開國民議會過程,允許自由報道民主力量和反對黨的活動、允許外國媒體在緬甸設立記者站……
緬甸政府新聞審查部門負責人甚至表示,所有對媒體的限制都應當解除,并建議關閉他所主管的新聞審查部門,因為大部分其他國家和緬甸鄰國都沒有新聞審查,此項制度應該取締。
顯然,盡管民主進程舉步維艱,但不再把雞蛋集中在一個籃子里已經成為緬甸政府的新抉擇。其希望按照自己的步伐改革,同時與外界公開接觸,這樣的變化已經引起歐美國家的高度興趣。以前,由于西方的孤立造成緬甸只能依靠中國,因此其無法與國際社會平等對話。顯然,緬甸政府希望改變這樣的被動局面,尤其還希望能夠避免近期阿拉伯地區的政治風暴出現在緬甸。
密松電站的事件非常具有典型性,既是中緬關系史的又一里程碑,又成為緬甸對外展示新形象的經典案例,而且很可能引發中國在緬甸所有重大投資項目都會被重新評估的風險。緬甸國內各派政治力量都一致叫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全國大團結,尤其是吳登盛的政治聲譽達到了頂峰,成為“傲對強鄰”的民族英雄,同時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季也獲益不少。
昂山素季認同新政府的政治變革
在恢復自由后,作為緬甸民主精神象征的昂山素季積極呼吁政府軍與民族武裝停火、和談。她還表示,不贊成緬甸出現中東地區那樣的暴力革命和政治騷亂運動,緬甸目前正在發生的變化使她相信新政府是在真心進行政治變革,雖然距離真正的民主還十分遙遠,但需要給新政府時間。顯然,其政治態度已與西方以前的期望有所背離。其后,她更對政府擱置密松水電項目表示歡迎,認為政府傾聽人民聲音的態度非常好,每個政府都必須這樣做,政府需要努力解決人民擔憂的問題。
目前,歡迎昂山素季進入聯邦國會擔任議員、出席政府經濟論壇,同時希望全國民主聯盟盡快合法注冊參加選舉等情況表明,緬甸新政府正試圖與民主力量和解。雙方已為取得“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而擱置爭議進行合作的共同立場”不斷交換看法。這些變化表明,緬甸的幕后實權人物丹瑞大將實際上充滿了政治智慧,有可能徹底解決與國內另外兩股政治力量——民主勢力和地方民族武裝長期的多年爭斗,更有望突破國際社會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
事實上,昂山素季并非像某些外國學者刻畫的“只是西方勢力的一條走狗”。其實,這位堅韌的女性是希望以西方的政治模式來使緬甸國家富強民主。她的目的不是要投靠西方,否則她的政治形象不會如此光輝。當然,有一個很多人不明白的情況是,昂山素季其實很難得到丹瑞的認可和支持,因為她被認為“是一個女人,而且是一個嫁給了外國人的女人”。這些傳統文化與現實利益的矛盾交織,會使昂山素季很難“最終過關”。
現年77歲的丹瑞會不會馬上交出所有權力,或繼續作為緬甸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垂簾聽政”,目前都還是未知數,但其與吳登盛、昂山素季一樣,都將成為政治變革的關鍵力量。
誤判導致中國在緬投資嚴重受損
在與昂山素季的政治關系趨向正常后,使用武力多年也無法解決國內民族武裝對立的混亂局面,使緬甸政府明確意識到這樣的方式行不通。因此,近期其與佤邦聯合軍、勐拉軍分別達成“維持現狀、擱置爭議、恢復往來、合作發展”的和平協議很可能會成為一種長期的模式存在,并且適用于其他十余支民族武裝。
曾經有人建議,緬甸政府借鑒中國的香港、澳門特區模式來對待各種地方勢力。但反對者認為,中緬國情差別巨大行不通;還有人認為,印度尼西亞創造的“亞齊模式”更接近緬甸的實際情況,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可行性。不過,如果緬甸政府仍然不能相信少數民族有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國內的“大緬族主義”繼續存在,所有努力都很難有效果。
密松水電站被擱置事件警示,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少數民族控制地區進行投資時,已經很難避開緬甸政府與地方民族武裝的利益矛盾。部分中國企業為了獲得利益,對于在緬甸投資中發生的各種情況秘而不宣,甚至千方百計壓制國內的報道和評論,致使中國高層對緬甸的實際情況不了解,甚至誤判。由于中國對緬甸問題沒有統一決策的指揮中樞,各部門都盲人摸象自以為是,甚至存在企業綁架政策走向的惡劣情況,因此對密松電站擱置的變故措手不及,直至造成財產和人員的重大損失,以及一次重大的外交挫折。
緬甸政局走向關乎中國巨大利益
對于政治關系密切的緬甸,中國對這個東南亞地區的主要盟友有更多的利益考量,彼此的親近更反映在經濟往來方面。目前,中國在緬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電力和基建等領域,約占緬甸外商投資總額的四成。2010年,雙邊貿易已達到44億美元,中國在緬甸的投資達到123億美元。
中緬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僅僅是緬甸依賴中國。目前中國對緬甸的影響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替代的,同時緬甸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幫助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保障和經濟安全。如果緬甸發生嚴重的政治動蕩,極有可能危及中國的投資利益,甚至使中國失去一位傳統的盟友。這些損失不僅僅是近期的水電站,還可能包括已經動工的中緬油氣管道,甚至使計劃中的中緬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重大項目無法進行。
一種觀點認為,緬甸作為主權國家這次走向民主肯定是真格的,當然速度有多快、力度有多大還需要觀察。
也許中國政府應該調整對緬甸從意識形態到實用主義外交政策的策略,提出中國內外發展的一致原則和價值觀,避免繼續遭受更大的損失。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以前,協助緬甸國內各派力量維持現狀應該成為中國的首選外交政策,進而有效實施地區負責任大國與地區利益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