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淘寶更改收費規則引起的“反淘寶事件”,在一個星期后出現緩和跡象。10月17日下午,淘寶商城宣布五項新政策,包括延后收費、收費減半、提供貸款擔保、改善服務平臺、幫助困難商戶從商城轉至店鋪并保留信用記錄等。
馬云說,這些措施原本要在11月至12月推出,現在一并托出。這未必可資為信。如果早有這些措施,淘寶何不在宣布提高收費時,透露這些措施,而寧可“反淘寶聯盟”嘯聚數萬人、掀翻上百商家后才和盤托出呢?此前,淘寶商城與反淘寶聯盟激烈表態,淘寶稱絕不讓步,反淘寶聯盟也表示絕不妥協。而商務部“高度關注、重視此事件”,作出明顯傾向于商戶的表態后,淘寶乃有“一并托出”的緩和措施,哪怕真是巧合,也難免不給人“給商務部面子”的印象吧。
淘寶屬電子商務平臺,實際上極似現在通常的大型賣場,出租柜臺,招商進店,收入場費,有保證金。此次淘寶提高收費,各項目收費少則漲至原價格5倍,多則15倍。淘寶稱為提升品質,中小商戶視為敲骨吸髓;淘寶稱為勇氣抉擇,反對者稱為卸磨殺驢。可以看出,反淘寶聯盟較多地采用了人格化道德控訴的立場,而淘寶則采用了技術性道德自辯的手段。反對者多以自己無法承擔,抨擊淘寶不跟賣家共同發展;慣于宣讀愛國主義、造福社會的淘寶,則稱自己完全是為了消費者、企業的根本利益,為此甚至準備“違背理性,甚至離經叛道得罪親友”而一意孤行。反淘寶聯盟利用規則,對大商戶“購買、拒付、退貨、給差評”,實現自己的抗議,被黑的商家自然極為窩火,淘寶因不能有效維護正常交易秩序更是憤怒。輿論既不得不關注這場眾所矚目的纏斗,又只能各打五十板:“沒有贏家”、“請好好談”、“反對傷及無辜的網絡暴力”。
商務部的態度可謂高瞻遠矚,“從穩定物價和支持小微企業的高度妥善處理并及時報告情況”,“希望淘寶商城充分聽取各方意見,采取積極行動回應相關商戶特別是中小商戶合理要求,并強調,相關企業和個人必須循合法途徑表達訴求”。基本上,這不是一個經濟或者技術性的態度,而是一種政治態度。穩定物價、支持小微企業,涉及到社會穩定;肯定中小商戶是“合理要求”,更近乎站定了立場,要求淘寶商城妥協。于是“絕不妥協”的馬云妥協了。
這一事件,既包含了行政監管與商業博弈的奇妙互動,也包含了商業巨頭與小戶之間的微妙關系。
淘寶商城提高收費,并無相應法規可供違背,故而無所謂違法,行政監管部門其實也就談不上依法監管。這也是商務部為何只是以“穩定物價,支持小微企業”、“回應合理要求”等政策精神來表達關注。而行政部門的力量是眾所周知的,淘寶商城就檢討自己慮事不周,“托出”退讓方案了。
在淘寶商城與中小商戶之間,淘寶商城占盡了優勢。淘寶表示收費方案自9月起已與眾商戶協商,但到底是協商還是通告,恐怕要打個問號。中小商戶強調淘寶商城是單方面突然提高收費,表明他們并沒有認可“經過了協商”的說法。
中小商戶與淘寶商城間的纏斗,固然殃及無辜,難稱理性。然而,這里我們將碰到一個類似農民工與工頭為薪水纏斗的處境。農民工可能做出諸多“不理性”之事,從干擾生產秩序、破壞勞動工具,到攀爬高樓,累及公共秩序。然而,如果請你指引一下他們的“理性”做法,就會發現,除了非理性的辦法,他們其實并無解決問題的途徑。對淘寶的中小商戶來說,有什么辦法能夠使“絕不妥協”的淘寶商城稍稍放下身段呢?淘寶商城怎樣收費,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而中小商戶除了乖乖就范,反抗就可能觸犯規則。弱者的反抗比強者的攻擊更容易觸犯法律、社會管理以及經濟理論,這是一種現實。
作為一個電子商務平臺,淘寶怎樣發展,固然取決于資產所有者的決斷,但入場交易的人們也不是毫無權益。協商、談判、博弈、共贏,這很容易說。但實際上,這經常被理解為資本與資本的往來,而資本與資本管轄下的各種微不足道的力量之間,是否也需要博弈和共贏,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商戶應有自己的公會與淘寶談判,馬云擁有淘寶,并不意味著擁有任意訂立合同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