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利比亞反對派武裝證實,在政府的辦公大樓內發現地下通道,并且宣稱在國內多處政府機關發現了類似的暗道。有韓國企業宣稱,這些暗道實際上是以修筑水渠的名義由韓國承建商修建的,事后才發現竟然是用于軍事用途。
幾乎每個有條件的國家都會修建這種地下逃生通道供領導人使用。如果戰局不利或制空權盡失的話,整個政府首腦機關就只能轉入“地下”活動了。
最早用于戰爭的地道出現于中國春秋時代,當時率先將地道戰投入實戰的是地處中原的鄭國。在與陳國的戰爭中,鄭國在攻城作戰中使用了地道,突擊隊突然出現在城防的背后,成功奪取陳國的都城。
地道攻堅戰術成為主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自動武器的普及、塹壕戰術和鐵絲網的應用,一戰變成了一場絞肉機式的消耗戰,要想降低傷亡,采取坑道作業的方式進攻是個好辦法。
今年公映的戰爭題材影片《60號高地》便真實地反映了一戰中地道作業的殘酷性。為了奪取比利時境內60號高地的控制權,英軍動用了以礦工為主的澳洲軍隊,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挖掘。在高地之下埋設了4萬噸炸藥。這次爆炸威力之大,英國本土和德國首都柏林都能感受到震動。
一戰后期,隨著裝甲部隊的普及,地道進攻作戰很少出現。二戰中的歐陸戰場幾乎沒有出現過成規模的地道進攻作戰。但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爭中,地道戰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戰術,這是日軍的機械化程度不高所致。
隨著空中武器的加強,地道作為庇護所的功能凸現。二戰初期,整個歐陸幾乎落入德國法西斯手中,英國本土成了德國空軍的靶場。在地道中度日是當時英國人的共同記憶。
除了專門修建的戰時地道,英國的地鐵也成為重要的公眾避難所。當然,那時候的地道規模并不大,丘吉爾專用的地下指揮所總共只有21個房間,深度也不過3-5米而已。這和當時的航空炸彈威力不大而且精度有限有關。
隨著核武器的出現,地道變成了一種需要專業技術和巨大財力的“奢侈品”。
首先,要想防備核武器,地道至少需要10米以上的深度。戰時指揮所的防護層的深度至少需要30米,有些甚至深達150米。并非一定在平地挖坑。大部分有條件的國家會選擇在花崗巖為主的山脈中開鑿地道,因為花崗巖本身就是非常好的防護材料。修建這種依托山體的地道時,只需要在關鍵部位用鋼筋水泥加固即可。
要想防護核武器僅僅在山里挖個洞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非常完善的自循環呼吸系統和過濾裝置,這樣才能防止致命的輻射塵埃進入地道內。除了層層的過濾裝置,還要有加壓裝置使內部的氣壓略高于外部,這樣可以保證只有內部的氣體能出去,而外部的氣體無法進入地道內。
由于核武器可能引發強烈地震,因此在修建的時候,很多大型地道除了挖空山體之外,還會在地道和地面用彈簧和液壓裝置進行連接,這樣即便發生強烈震動,地道本身也能避免因地震引起的損毀。
前幾年曝光的臺灣前領導人陳水扁的戰時指揮中心便屬于這一類。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臺軍修建佳山基地,將臺灣中央山脈的東部掏空。戰時臺灣絕大部分的先進作戰飛機藏于山洞,以躲避第一輪攻擊,保存作戰實力。該基地的修建歷時近二十年才全部完成,能夠保存250-300架戰斗機,這幾乎是臺灣空軍全部的第三代戰斗機兵力。為了防備大陸的攻擊,基地的開口全部向東做反斜面設計,增加了大陸空中打擊的難度。
佳山基地并不是臺灣高層惟一的避難所。如果爆發戰爭,臺灣會首先啟用衡山指揮所。這是一個位于臺北市內的地下指揮基地。除了具有高級別的防護功能,這里還有非常完善的通信和數據指揮系統,并且備有地道可以直通“總統府”。
與當年丘吉爾的小型避難所不同,衡山指揮所內有可供裝甲車輛通行的甬道,方便首腦機關及時轉移。2005年,臺灣曾經展出過陳水扁作為指揮所轉移之用的云豹裝甲車。
一國首腦在戰時遇到危險,無論是地道掩體還是裝甲車都只能救一時之困。如果把地道作為最后的陣地,下場無外乎是亡命天涯和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