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危機時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推進,我國經過工業化的長期發展已形成門類齊全、規模經濟顯著的三次產業體系,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和高度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但由于產業發展方式的粗放和質量的低下,存在著第一產業基礎薄弱且現代化程度低、第二產業比重大但整體競爭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尤其是新興服務業發展不足以及資源、環境和就業壓力增強等諸多問題。金融危機的爆發加劇了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內外部矛盾和問題,突出了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在國際分工格局上,中國基于勞動力相對充裕的比較優勢,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導的對外產業結構布局,而發達國家利用其在技術、市場渠道和品牌甚至是礦石原料等產業鏈兩端所形成的市場勢力,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分工中占據有利地位。對于進入門檻低、產能擴張快的加工制造環節來講,其在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降低,利潤分配越來越趨向兩端,形成了所謂的“微笑曲線”。
在后危機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從提升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出發,紛紛動用貿易保護主義,而外需的萎縮導致我國出口持續下降,許多行業都存在較大程度的產能過剩。西方發達經濟體為應對主權債務危機,啟用量化寬松政策,一方面縮減財政赤字,另一方面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通脹風險加大。在產品價格不變和出口數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資源和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加大,許多對外加工制造企業陷于困境。
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重化工業化方向發展,而重化工業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對于就業具有擠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