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零供市場的雙重矛盾
在我國蔬菜零供市場出現的“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現象可謂怪異,批發市場菜價暴跌和零售市場菜價持續高水平的同時存在,似乎不存在符合邏輯的過渡空間。如果說同一商品在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間存在巨大的價格差異引人關注,而批零市場價格的逆向波動則更令人費解。因為從一般市場規律來看,無論在批發市場還是在零售市場,蔬菜價格的波動都可以在供求關系的變化層面上得到獨立的解釋。如“菜賤”表明供過于求,而“菜貴”來自供不應求。但聯系這兩種同時存在的現象,這種價格逆向波動帶來的供求關系變化矛盾已不能簡單通過供求關系決定均衡價格的經濟學一般原理進行解釋。
從現有相關媒體調查和評論來看,對此怪像關注的重點主要是農戶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的供過于求、蔬菜物流的高成本及低效率以及中間商牟取暴利等幾個方面原因。從生產領域農戶盲目跟風過度種植的角度尋求解釋,顯然忽視了這種怪像的復雜性,不能解釋在終端消費市場菜價為何居高不下;而對物流高成本和低效率的追問則有簡單解釋之嫌。因為,我國物流環節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而難以解釋為何時下這種怪像的突然爆發;中間商牟取暴利的推論在現實面前則被證明屬于假象,因為經過調查無論運輸商還是批發商都面臨“生意難做”的困境。事實上,這種怪像被表述為生產、流通和消費的三方困境更為合適,對于目前相關部門采取的應對措施成效,短期內存在穩定市場和各方情緒的預期,但在長期內是否能夠根治類似怪像則存在很大疑問。
二、“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像的經濟解釋
(一)零供雙重矛盾的主要影響因素
1.渠道依賴結構
渠道系統內的專業分工使渠道系統內的每個成員都具有一定的專長權,從而使某個渠道成員對其他渠道成員產生影響力。在商品供銷環節中,流通商(包括物流商、批發和零售商)因為肩負商品從上游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價值實現職能,從而擁有專長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在蔬菜等農作物供銷過程中,由于農作物產品的生產難以實現高度專業化而采取以農戶為單位的分散生產形式,加之農作物商品具有高度同質屬性,因此農作物生產市場競爭接近完全競爭,農作物收購價格基本等于供求均衡價格,流通商作為相對規模化的需求方,對農戶生產市場具有一定程度的買方勢力;而在消費者市場一邊,高度原子化的市場形態和對農作物的相對剛性需求,流通商作為相對規模化的供給方,同樣具有一定程度的賣方勢力。因此,處于中間環節的流通商對農作物的生產和消費市場具有雙壟斷屬性,一般體現為農戶和消費者對流通商的高度渠道依賴加大,即農戶收益和消費者效用有賴于流通商實現的情況下,雙方相對流通商基本喪失對農作物產品的議價能力。
2.流通效率問題
流通企業或產業的相關研究結論認為,流通商是交易的專業化生產者,是交易和市場的載體。流通商完全專業化于“交易的生產”,擁有一定的資本規模、專用的交易技術和成熟的流通網絡,從而能大大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整個社會的交換效率。流通效率的來源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交易”生產的規模經濟;二是交易技術的專業化利益;三是專業化“套牢”對分工和交易的推動。當流通商不能在高水平實現這種節省交易成本的效率時,我們可以稱之為“流通阻滯”。目前有研究表明,我國物流效率很低,國內商品90%以上的時間都用在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等環節上,加工制造的時間不到10%。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18%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
3.價值鏈構建
上下游企業之間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行業價值鏈。行業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行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行業價值鏈存在和接續的前提是行業內各環節經濟主體由單純的競爭觀念向合作競爭觀念的轉變,即不是單純關注自身的利潤最大化,而是關注行業價值最大化約束下的各方利潤最大化。這里我們認為,“農戶—流通商—消費者”組成了蔬菜等農作物從生產環節到銷售環節的完整價值鏈,而當農戶收益得不到保證、流通商面臨經營困難、消費者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三方困境意味著該價值鏈的損毀。價值鏈損毀則代表資源配置遠離帕累托最優,即存在我們所關注的“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像中,大量蔬菜滯銷而消費者卻難以獲得供求均衡價格帶來的“優惠”。
4.拉姆齊價格
拉姆齊價格是受一個供給者或一群供給者總利潤約束的帕累托最優價格,是需要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剩余之后的最大價格,因此,相對于最優定價即按邊際成本定價,拉姆齊價格是一種次最優定價。拉姆齊價格存在的啟示在于,對需求彈性較大的產品,價格應定得與邊際成本較近,而對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價格應定得與邊際成本較遠。因此,拉姆齊價格對政府稅收等政策及規制行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尤其適用于受管制企業和非營利性企業。在我國甚至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農業和農產品補貼,實際遵循了拉姆齊價格的指導意義,而在本文我們所討論的問題中,流通環節存在的高額路橋費、場地費、通道費等導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現象,可以看作是一種偏離拉姆齊價格的定價行為。
(二)“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像的經濟邏輯
“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像是渠道依賴和流通阻滯耦合作用的產物,而這種怪像最終表現為蔬菜等農作物供銷行業價值鏈的損毀和拉姆齊價格難以實現。在理想狀態下,生產者、流通商和消費者在供銷渠道內分享均衡的渠道權力,而生產者具有專業化經濟、流通商具有相對高水平的交易效率、消費者享有效用最大化的福利,各方在追求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拉姆齊價格,即實現資源的次最優配置。但是在我國蔬菜等農作物供銷過程中,以上理想條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從而導致了最終行業價值鏈損毀的結果。
首先,渠道依賴鎖定了農戶和消費者“兩頭受傷”的歧視定價格局。如前文所述,農作物生產專業化程度的天然不足,決定了農作物生產市場小型分散的農戶生產格局,加之蔬菜等農作物產品的同質屬性,形成了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生產市場的完全競爭同消費市場的原子化狀態及相對剛性的消費需求,使流通商獲得對雙方市場的壟斷勢力,表現為農戶和消費者對流通商過度的渠道依賴。農戶和消費者對蔬菜等農作物商品價格幾乎喪失議價能力,更沒有拋開零售商實現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交易可能。因此,流通商在批發和零售市場存在雙邊歧視定價的條件,在牟取超額利潤的動機下,流通商不可避免地產生縱向約束行為,組織生產和交易、傳遞生產和銷售信息的職能存在“失真”可能,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面臨隨時可能被侵蝕的風險。一旦行業價值鏈受到諸如通脹等宏觀環境變化帶來的成本沖擊,農戶和消費者兩邊利益必然率先受到侵害。
其次,流通阻滯決定了行業價值鏈接續的脆弱性。由于長期以來,蔬菜等農作物供銷的行業價值鏈并非建立在交易成本較低、效率較高的基礎上,“農戶—流通商—消費者”的價值鏈構成是限于理想條件缺失的被動選擇,因而長期低水平、低效率運行。雖然在遭遇外部環境沖擊時,短期內表現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受損,但在長期內隨著生產者退出和消費需求抑制,發生在行業價值鏈內的交易頻度、次數和規模必然相應減少,從而壓縮流通商的獲利空間、減少流通商的獲利機會,最終侵蝕流通商利益。如此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沖擊的消極作用傳導機制,導致整個行業價值鏈幾乎沒有抵御風險和自我進化能力,因此表現為行業價值鏈接續的極度脆弱性,存在輕易損毀的巨大可能。
再次,渠道依賴和流通阻滯的相互作用,決定了行業價值鏈的低度均衡。在現實中,渠道依賴和流通阻滯存在相互的消極影響。渠道依賴導致流通商喪失流通創新和規模化等自我完善動機,過于依賴行使渠道權力獲得超額利潤,從而加重流通阻滯程度;而流通阻滯導致農戶和消費者對流通商的進一步依賴,因為拋開流通商的市場交易將產生更高的交易成本。二者的相互消極作用共同作用于行業價值鏈時,便表現為價值鏈的低水平運行。
最后,偏離拉姆齊價格的定價行為給予摧毀價值鏈的最后一擊。政府的相關稅收策略和收費行為,如沒有遵循拉姆齊定價法則,如在流通環節過多費用收取造成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使商品的零供市場行業價值鏈喪失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可能,而當行業價值鏈遭遇如“躍升式”的流通成本沖擊時,會立即引起行業價值鏈的劇烈震動,并最終走向損毀。現實情況是,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巨大的通脹預期壓力,生產資料、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價格節節攀升,給本處于低度均衡而又脆弱的蔬菜等農作物供銷價值鏈形成巨大的成本沖擊,激發了蔬菜滯銷而消費需求人為抑制的怪像發生。
三、幾個疑問的進一步探討
(一)為什么在其他商品領域未產生類似怪像
我國物流高成本的弊病,首先通過蔬菜等農作物商品零供市場矛盾表現出來,留下了這樣的疑問:為何在全社會流通中占據更高權重的制造業并未受到更大的影響?這一疑問可以鎖定在渠道依賴因素的影響差異方面。在多數工業品制造商市場,制造商通常是通過差異化產品來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制造商的專業化經濟追求使其具有規模化生產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