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深度報道中的
客觀性原則
首先,不忽略事件中具有新聞價值的任何細節。新聞深度報道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發展趨勢等方面深入分析事實的意義的報道方法。深度報道應對新聞事態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還原和再現,既要關注那些對新聞當事者有正面積極影響的事件細節,也不回避那些對當事人有負面影響,但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細節,力求做到全面呈現事態。
其次,不夸大事件中的負面細節。深度報道對事件細節的關注是基于事實的關注,是對事實現象的還原,應該以記者現場觀察采訪中感官(眼耳口鼻、四肢)接收到的信息為準。為保證事實細節的陳述既準確,又盡可能詳盡,記者的現場觀察應做到細致、敏銳。
再次,不主觀猜測、不下結論。記者不應空泛地分析解釋,更不能主觀猜測,甚至為事件定性。
(黃黎新/《新聞愛好者》)
虛假新聞屢禁不絕的原因
一是假新聞制造者基于個人目的,不擇手段制造輿論。在利益的驅使下,個別人通過制造和傳播虛假新聞來謀取經濟利益。這些人要么以虛假新聞達到宣傳、銷售產品進而牟利的目的,要么以虛假新聞達到排擠競爭對手的目的。還有一些人把制造虛假新聞作為宣泄的渠道。
二是媒體職業道德的缺失。近年來,社會類新聞稿件的需求量不斷攀升,一些記者在私利的誘惑下,漸漸不再滿足于靠辛勤發掘新聞線索、排除種種困難采訪寫作新聞稿件獲取利益,轉向制造新聞事件、捏造新聞事實等相對“輕松容易”的方式。
三是媒體管理層的混亂和姑息。有些傳媒的管理者對假新聞的態度日漸寬容,從原先的“零容忍”演變為“能容忍”。為了追求眼球,新聞工作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識被忽略了,新聞采訪的一些最基本要素被擱置了,只要能制造影響力,吸引關注,即便沒有核實準確,即便可能會造成社會不利因素,也會鋌而走險,讓假新聞出籠。
四是假新聞借網絡大行其道。
五是社會公眾消費心理的畸誤。每個人都有獵奇心理,只要假新聞涉及人們普遍感興趣的問題,人們便盲信盲從,在有意無意中逐漸習慣被娛樂,有時候還會出現“假新聞比真新聞更吸引人”的畸形現象。
(胡軍、譚抒茗/《新聞實踐》)
新媒體與國際傳播力
國際傳播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國交流與溝通。在當前環境下,在國際關系調整和新一輪傳媒變革浪潮中,我們要把握一個核心,重視兩個層面,實現三個跨越。
把握一個核心,就是要服務于國家需要。國家利益是建設新媒體國際傳播體系的精神內核、總指揮方針和基本原則。新媒體傳播體系必須服從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各項傳播需求。
重視兩個層面,一個是國家戰略,另一個是企業戰略。建設新媒體國際傳播體系是國家宣傳戰略的重要內容,需要在國家發展戰略上重視宣傳體系的發展和建設,在信息化發展戰略上重視傳媒行業的改造和進步,在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對新媒體發展做出指導和扶持,打造標桿性的國際傳媒航母。
實現三個跨越,就是在技術、文化、觀念上的跨越。我們必須盡快趕上國際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步伐,實現和國際頂尖新媒體技術的無縫式對接,跨越因技術落后而傳播不暢的鴻溝。國際傳播要打破不同地域文化、語言、價值觀的阻礙,進行有效的對外信息傳播,需要在傳播業務、文化產品上跨越文化理解的差異。不同國家之間由于歷史背景、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理、人文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對同樣事實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評價標準。我們的傳播體系建設要考慮這種評價標準的差異,并實現這種差異的跨越。
(趙子忠/《光明日報》)
時政類論壇需科學調控
對于時政類論壇中的非理性、極端化情緒蔓延,需要加強網絡調控。互聯網應發揮其是非“辯論會”和“社會減壓閥”的作用。
鼓勵黨和政府的聲音挺進網絡社區。現階段黨和政府的立場在傳統媒體和網站新聞中得到較好的體現,但在網絡社區中,公權力形象和一些政策措施還經常處于被質疑、被批評的局面。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矛盾凸顯期”,正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傾聽民議,化解民怨,消除基層民眾與政府的隔閡,上下一心,和衷共濟度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社會轉型的陣痛。
鼓勵社會全體成員上網發聲。看似洶涌澎湃的網絡輿論,其實只是社會輿論的一部分。因為3.84億網民只是13億中國人口的一小部分。對比最新的網民調查統計資料與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后發現,有些人群網絡化程度很高,比如大專及其以上人群,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僅5.2%,但在網民中占25.1%,在網絡社區中占到75.8%。但有些人群網絡化程度很低,比如農村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占到57%,但農村網民比例只有28.3%。 (摘自《網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