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網絡廣播已成為時下廣播發展的趨勢,它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的產物,也是廣播在網絡時代的新探索。本文從網絡廣播的定義及分類、特點、發展中的問題和瓶頸、未來的方向四個方面分析我國網絡廣播的現狀。
【關鍵詞】網絡廣播 廣播 現狀
1920年是世界廣播事業的元年。隨著世界上第一座正式注冊的廣播電臺——KDKA電臺的開播,無線廣播成為當時最先進、最迅捷的大眾傳播媒介。20世紀末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第五媒體介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并伴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就其功能而言,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各個領域進行博弈,通過競爭與合作不斷壯大媒介市場。正如青檬網絡電臺臺長鐘永健所言,不管你原來是什么媒體,當你走進互聯網時代,都要變成一個綜合性媒體。在這種社會語境下順勢產生了一些新的媒介形式,如網絡廣播。
一、網絡廣播的定義及分類
廣播是通過無線或有線方式傳送信息的大眾傳播媒介。廣播的優勢是對象廣泛,傳播迅速,伴隨性強。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廣播的弊端也凸顯出來,廣播媒體開始尋求與網絡結合,期待獲得一種整合傳播效應。
網絡廣播就是指通過網絡媒介收聽廣播節目,它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的產物,也是廣播在網絡時代的新探索。1995年4月,位于美國西雅圖的“進步網絡”(Progressive Networks)在其網頁上放置了一個Real Audio System的試用版軟件,提供“隨選音效”(Audio On demand)服務,這一舉措標志著網絡廣播的誕生。①
中國網絡廣播可追溯到1996年廣東珠江經濟廣播電臺開辦大陸第一個網上播出的廣播電臺,1997年1月4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人生熱線》節目網上專欄《網絡人生》正式推出,開廣播熱線節目上網之先河。1998年10月1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正式開通上海電臺國際互聯網站,將上海臺的新聞、文藝、音樂等節目的聲音覆蓋面擴大到了全世界。②
除去傳統廣播電臺上網,目前我國網絡電臺的數量大概有200多家。從不完全統計來看,目前網絡電臺的最高日均聽眾量僅11萬人次,日均收聽時長為80分鐘。③廣義的網絡廣播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傳統廣播節目依托網站上網;二是狹義的網絡廣播,即商業網站開設網絡電臺獨立制作、播出廣播節目;三是個人或社會團體獨立制作、播出的廣播節目。
第一類網絡廣播最大的特點是既可以從收音機聽到,也可以在互聯網上聽到,它與傳統廣播聯系最為密切,是傳統廣播為拓寬收聽渠道所作的普遍性嘗試。傳統廣播節目上網有兩種途徑:一是傳統電臺創辦的網站;二是商業網站所開設的網絡電臺將傳統廣播電臺綜合羅列,在自身的網站平臺上形成廣播聯盟,供聽眾自由點播。
第二類網絡廣播是狹義上的網絡廣播。網站自主制作自己的節目,并只通過網絡平臺傳播,代表性的網絡電臺有由北京團市委、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共同創辦的青檬音樂臺、貓撲電臺、第一視頻網站打造的首檔地鐵網絡電臺——地鐵0號線等等。近幾年基于商業網站的網絡廣播也產生了更新的形式,即豆瓣電臺、人人電臺等以音樂為主的供聽眾自主選擇的網絡電臺,它們將音樂依據風格分類,并會依據聽眾收聽習慣推測出聽眾喜好,從而形成面對點的自助電臺。這些網絡電臺以其清新的風格和輕松的氛圍吸引了以年輕人為主的受眾群體,其中以學生聽眾居多。
第三類是個人或社會團體獨立制作節目的網絡廣播。這一類網絡廣播是基于播客、博客技術而發布,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個性化廣播節目。但是因為資金、設備、技術有限,節目質量和影響力較前兩類網絡廣播都較弱。目前國內有代表性的個人網絡電臺主要有螢火蟲網絡電臺、靈通網絡電臺以及胖大海趙海濤《有一說二》的社會評論節目等高知名度的個人播客廣播。現在由于政策限制(2008年1月31日開始施行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規定從事視音頻服務的網站必須獲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導致一些播客網站關閉,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個人或社會團體網絡廣播的數量。
二、網絡廣播的特點
網絡廣播是網絡渠道和廣播內容結合的產物,兼備并強化了傳統廣播和新興網絡的優勢,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網絡廣播跨越時空界限。相比較以往的調頻廣播而言,網絡廣播突破了地域和國界的限制,網絡將其受眾市場無形中拓寬拓廣,為電臺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催生了一個良性的、蓬勃的廣播市場。
傳統廣播的的特點之一是即時性,信息傳遞轉瞬即逝。網絡廣播可供點播,聽眾對錯過的節目或者喜愛的節目可以隨時再次收聽。
二是聽眾擁有較大程度的自主選擇權。這種選擇權體現在時間和內容上,聽眾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設定一張個性化的節目單,既可以在線收聽,也可以選擇在數字信息庫中下載收聽,并能在頁面上發表評論。相對于傳統廣播,網絡廣播能為聽眾提供個性化服務。
三是網絡廣播擁有超強的互動性。利用網絡的交互性特點能更好地實現與聽眾的互動與溝通,得到即時反饋。廣義上的網絡廣播就是要借助新媒體的互動特性反哺傳統媒體。傳統廣播的互動方式多為熱線電話、手機短信、聽眾來信等,而通過網絡上的聊天室、論壇、電子郵件、微博等平臺,除了參與免費外,還更有助于形成穩定的聽眾群。網絡廣播也樂于搭載最新的交流平臺,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銀河網絡廣播電臺就開播了《超級微博控》節目,符合當下潮流。
四是聽眾年輕化。2005年9至11月,國際在線、中國廣播網、央視國際網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與數字傳媒研究室合作,進行了一次網絡電臺、網絡電視的受眾調查。調查表明,青少年是網絡電臺受眾的主體。18-38歲的受眾占78.9%,28歲以下受眾的比例為68.3%,18歲以下的受眾比例遠高于39歲以上的受眾比例。在網絡電臺的受眾中,男性超過2/3,學生比例較高,大學以上文化者達到74.1%。④由此可見,青少年始終是廣播聽眾的主力軍,相較于網絡廣播,老年聽眾則更偏愛傳統廣播。
三、網絡廣播發展中的瓶頸和問題
網絡廣播在我國的發展從1996年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歷史,但發展速度不是很快,尤其是網站獨立制作、播放的節目很多都不見起色,騰訊qq電臺已經下線、網易電臺早已停止更新。網絡廣播的發展中所體現出的問題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是網絡廣播受終端限制。網絡廣播載體也就是電腦,體積較大,不易攜帶,而當代廣播媒體重新大放異彩是由于搭載了車載廣播和手機廣播。⑤而由于網絡和技術限制,網絡廣播在一段時間內難以進入這兩種終端,其播出效果也因技術欠缺而不夠穩定和流暢。
二是發展不平衡。我國的網絡電臺大多集中在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這些地區經濟發達,創新意識較強,廣播改革也走在全國的前列。西部省區上網的電臺很少,獨立制作網絡電臺節目的則幾乎沒有。
三是網絡廣播影響力不大。國內網絡廣播中傳統廣播節目上網的數量大大超過網站的原創節目。此外,據調查,傳統廣播開設的網站內容較單調,開設的論壇也無較高的訪問量,使得這些電臺網站并不具備聽眾吸引力。我國的網絡廣播網站中,也很少有開設外語廣播和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這就限制了聽眾群體的拓展。
四是節目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大多數廣播節目的話題集中于音樂、美食、旅游等軟性節目,廣播劇等特色廣播形式的制作也不夠精良,這樣容易使聽眾產生聽覺疲勞。另外,由于政策原因,網絡電臺無法涉及新聞節目,對嚴肅的社會問題沒有話語權,無法成為社會議題的意見領袖。有些網絡電臺只能打擦邊球報道娛樂新聞,這就導致網絡廣播不可避免地陷入娛樂化泥潭,無法躋身主流強勢媒體之列。
五是網絡廣播無廣告。網絡電臺無盈利點,缺乏資金支持,這直接抑制了其做大做強的可能性。比如,擁有了12.5萬人次日收聽量的青檬音樂臺,目前仍無任何廣告收入。門戶網站的網絡電臺在網站的運營中越來越處于邊緣化,得不到重視和支持,加上缺乏高質量的原創節目,收聽率一直不樂觀。
四、網絡廣播的未來
在新的媒介技術環境下,新媒介形態的發展必須遵循新的傳播理念。要想在未來充分發揮網絡廣播的優勢,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打造優良的網絡廣播媒介生態:
一是網絡廣播電臺首先要提升節目質量,多加入人文、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其次也要不斷拓寬收聽方式,多“進駐”大型論壇、社交網站等,提高收聽率,注重聽眾維護;第三要有意識樹立品牌,通過公益或其他活動提升社會影響力。
二是國家需出臺網絡廣播相關法律,實現網絡廣播的有法可依,并以此凈化網絡廣播生存環境,優化網絡廣播資源配置,并在弱勢環節給予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支持,促進網絡廣播良性競爭和蓬勃發展。
三是網站或者專門媒體統計機構應對網絡廣播的節目內容、受眾收聽習慣、收聽率、受眾反饋等數據應進行跟蹤統計,建成網絡廣播研究數據庫,使業界、學界的研究和發展有源可溯、有據可考。■
參考文獻
①[美]羅杰·菲德勒 著,明安香譯:《傳播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華夏出版社,2002
②連新元,《網絡廣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傳媒學術網,2003
③⑤魯娜、劉敏,《網絡電臺:日均收聽量決定生死存亡》[N].《中國文化報》,2010-06-03
④楊葉青,《論網絡廣播現狀和經營理念》[J].《現代傳播》,2000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張興宇
責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