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的今天,我國傳媒業獲得飛速地發展,但傳媒事業中的新聞評論卻在世界傳媒中處于“發育不良”的狀況,尤其是電視新聞評論。電視作為當代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傳統媒介,在新聞評論這一領域應該發揮它的作用,將它的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大眾性充分表現出來。我國內地電視新聞評論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發揮其輿論監督作用,就應該借鑒新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新聞評論方面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中國內地 電視新聞評論 未來發展
當代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在文化、政治方面的發展速度一直沒有得到提高。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要真正邁入大國行列,必須要全面發展。當今世界,傳媒的力量不可小視,像美國“水門事件”、2011年胡錦濤訪美期間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的“中國國家形象之人物篇”就是典型案例。因此,在當代中國,不應該忽視對傳媒業的扶持。
縱觀我國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介發展勢頭迅猛,但它的力量始終沒有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網絡不能保證新聞的公正性、客觀性和真實性,而電視、廣播、報紙這樣的傳統媒介擁有公信力和權威性,國家重大新聞的發布都通過它們;二是電視面向的受眾群涵蓋中國各個年齡層,傳播范圍廣,而且受眾對電視的信任度更高,傾向性明顯。然而,在新聞評論這一方面,電視的發展及影響力遠不及其他媒介。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巨大的影響力使得它在新聞評論上謹言慎行,唯恐出錯,而我國缺少優秀的新聞評論員也是一大原因。
所謂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新聞評論在報紙、廣播、電視或網絡上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或文字,或聲音,或音像結合,或圖文并茂,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94年4月1日,中央電視臺推出了“用事實說話”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焦點訪談》,這一舉措被很多人視為中國電視評論類節目大發展的開端之舉。之后,我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在中國落地開花,除了中央電視臺開辦的各檔新聞評論節目,各省、市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以及與此相應產生的一句話評論形式的發展,使得電視評論節目更加豐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內容和數量上以民生、體育、文娛類型的節目居多,而時事新聞評論節目除了中央電視臺開辦外,各省、市電視臺均沒有涉及這類選題的新聞評論節目,而中央電視臺時事評論節目的選題集中在國際時事與國內社會熱點話題,對于國內政治時事的評論極少。
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非常成熟,他們的政論節目尤為火爆,受眾涵蓋青、中、老年年齡群,而在中國內地,真正意義上的政論節目幾乎沒有。在“去西方化”媒介理論看來,同屬一個國家而媒介發展狀況不同是可以理解的。該理論將各國政治制度分為民主型、威權注意型和轉型型,經濟制度分為管制型、新自由主義型和混合型:(1)轉型——混合社會:中國、南美洲國家、東歐國家、中東國家、俄羅斯;(2)威權主義——新自由主義社會:墨西哥、韓國、中國臺灣、馬來西亞;(3)威權主義——管制社會:埃及、津巴布韋;(4)民主——新自由主義社會: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下轉第80頁)(上接第72頁)亞;(5)民主——管制社會——瑞典、意大利、南非、法國、以色列。
西方新聞界的評論原則建立在“讀者中心論”基礎之上,它的功能是“為受眾服務”。而我國新聞評論的功能則把“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和最大追求,具體表現在:一是準確、及時闡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其變為廣大干部群眾的統一行動;二是切中時弊,扶正祛邪,為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并且,尤為強調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引導即通過正確輿論的傳播,正確引導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動。與此同時,我國新聞評論并不排斥評論的輿論監督功能。這種監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評,也包括評價和建議。新聞媒介對壞人、壞事,特別是腐敗行為的揭露和批評,是中國現階段輿論監督最主要和常見的形式。
因而,我國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時事評論方面非常少,在選題上它們盡量避開國內時政,專注于國際時事與國內社會熱點話題。而在這兩類選題上,我國內地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缺陷在于:無論是評論員還是特邀嘉賓,他們都沒有獨立于所評論新聞事件各方立場之外,沒有從宏觀上把握整個事件,使其分析或評論帶有明顯的偏向性,對受眾而言,這樣的評論只是一種宣傳,而不是為他們解惑、提供啟發。在國際時事方面,雖然他們沒有把握全局,站在中國立場看問題,分析各方利益或關系,但對廣大受眾來說,基本能保證與他們的立場一致,所以他們的評論與分析易于接受。然而,在國內社會熱點話題上,新聞評論員就幾乎完全站在政府的立場上,所起的作用不是為受眾解惑,而是為某個事件定性,或為政府的某些行為解釋、做保證。對他們而言,受眾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只要聽從他們的結論就好。可以說,這樣的新聞評論節目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論節目,只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聞評論節目,這樣的新聞評論節目如不革新,必然會在傳媒舞臺上失去它的位置,被廣大受眾摒棄。
可以看出,我國內地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發展極不平衡,時事評論節目的稀少及其偏頗使得我國內地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猶如瘸腿的人。我國內地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要想獲得發展,為黨、為人民服務,成為輿論監督的中流砥柱,必須進行改革,向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新聞評論學習。首先要改革的是我國內地電視新聞評論的功能觀,不再把“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和最大追求,而是應該適當擴大新聞評論的自由度,做到獨立地選題和評論而不受上級的管制,它的任務只是把事件呈現給受眾,通過評論員的評論讓受眾了解整個新聞事件,引導廣大受眾廣泛思考,增加對國內外各種事件的深刻認識。新聞評論節目不應該僅僅作為政府的喉舌,同時也要有社會責任感,對黨、對人民負責。
當然,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新聞評論的自由不能是無限度的自由,在涉及國家利益、社會穩定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新聞評論的輿論導向功能不可缺失。其次,要培養優秀的新聞評論員。評論員必須要有理論功底,要有敏銳的發現和判斷能力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對于國內外重大的政治事件,應從客觀、公正、理性的角度分析,這就要求評論員要掌握整個事件的背景資料、發展脈絡、事件各方背后的信息等,以確保分析的全面性。最后,打破禁忌,改變一臺獨領風騷的局面,允許各省、市地方電視臺涉足電視新聞時事評論節目,擴大選題范圍。這樣,我國內地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才會從根本上得到全面發展,其影響力才能逐步擴大,在受眾心中的權威性得以真正確立,才能成為輿論監督的有力武器,痛貶時弊,促進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學院)
實習編輯:何健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