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微博大放異彩的今天,新聞傳播界對微博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多元。本文從微博寫作的特點入手,在與傳統寫作相比較的同時,探討這種碎片化寫作的特征和影響。
【關鍵詞】微博 碎片化 寫作
一、微博時代的到來
自2007年Twitter在美國掀起微博熱潮后,國內許多網站順勢接過微博的接力棒。經過三年的探索與發展,目前新浪微博大放異彩,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和其他人一起“織圍脖”。微博(micro-blogging),微型博客的簡稱,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是傳統博客的一種變體。用戶可以通過手機、E-mail、Web等方式向個人微博發布短消息,每條信息限于140個字符,并實現即時分享。它的主要傳播媒介是手機,這種只言片語的表達自我的方式可滿足更多手機用戶的“傳播欲”。
新浪微博是新浪網于2009年8月推出的一款微博產品,也是目前中國用戶數最大的微博產品。目前,用戶可以通過網頁、手機短信、手機客戶端、MSN綁定等方式操作和更新自己的微博,通過微博簡短而即時地表達心情。
雖是傳統博客的縮影,但微博在很多領域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傳播主體的草根化,傳播渠道的多樣化,方便快捷的發布方式,簡潔明了的信息內容,傳受多方的互動,及時更新,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及時共享,任何人都可以是最新信息的發布者,從而形成一個“人人都是記者”的社會新聞環境,逐漸開啟全民寫作的時代。
微博不僅使個人有了自己的“地盤”,而且在很多公共事件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2010年7月1日20點20分,方舟子在其新浪微博上回復一名叫薩根的網友:“唐駿的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是假的,是不是也要大家跟著復制如何造假?”隨后為了回應網友的質疑,方舟子又連發8條微博,正式揭開唐駿“學歷造假門”的真相。
接受專訪時,新浪網執行副總裁、總編輯也是微博的熱情鼓吹者陳彤表示:“新浪微博的門檻低,就是指每條信息不超過140個漢字,兩三句話就可以構成一個微博”①。
二、碎片化的寫作特征
碎片化,來源于英文單詞“fragmentation”,原意指完整的東西破碎為諸多零塊狀,而現在較多用來描述我國當前社會傳播語境。碎片化是一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過渡時期的基本特征,表明人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注重整個過程,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段。比如看報紙時,不看整版,而是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部分;看球賽時也不看完全場,而是在聽到進球的歡呼聲中,看一眼電視,等等。
在微博迅速崛起的時代,碎片化的寫作模式也大受網民的追捧,以140個漢字或圖片與視頻表述事實,記錄現狀,描摹心情,抒發感想成為了一種方便快捷的選擇,也更具有人情味。在某知名微博網站開博的網友小白說,“我覺得社會節奏的加快讓很多人都變得浮躁,我們沒有時間去看或是寫大段的博客,而產生在某個瞬間的簡短靈感或是胡言亂語卻往往能讓我們會心一笑。”
博客中呈現出傳統寫作的特征:要求文章結構的基本完整,內在邏輯明確,語句通順,兼顧文章的內在美與外在美,而具體到某種文體,更有著另外一些細節的規范要求。因此這些文章常常是洋洋灑灑幾百甚至幾千字,這就要求作者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和較高的表達能力,寫作的時間和空間成本也必然提高。
“相對于博客的長篇大論,微博可算是短小精悍了,絕大多數人寫博客是堅持不下去的,但微博可以通過短信和彩信發布,像發短信一樣,就簡單多了。”陳彤的這番話道出了微博更勝傳統博客的秘訣②。更加靈動自由的碎片化寫作也是對傳統化寫作的一種解構與重構,使得寫作更加個人化、多樣化,稍稍識文斷字的人只要會發短信,都可以參與進來。中國青年報社調查中心2010年進行過一項2117人參加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9.0%的人關注微博,25.6%的人已經使用微博,43.4%的人正打算用。2010年2月至5月,廣東部分地區公安機關相繼開通了微博或微博群。兩會期間,兩會代表也紛紛開通微博,“微博”議政也有了非一般的基礎性與廣泛性。與此同時,官方也積極占領這一新興信息平臺。微博等新媒體在輿情傳播中呈現燎原之勢③。
三、碎片化寫作與大眾話語權的回歸
2010年10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2010年第三季度中國社會輿情應對能力評估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微博成為傳播新渠道,影響力凸顯。
在發展的大潮流下,微博的碎片化寫作對于社會輿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沖擊了傳統媒介中大眾媒體所占有的優勢地位,對于公共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