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網絡語境,在這個匿名的虛擬平臺,人人都享有信息傳播的權利,但是這種權利正在考驗著廣大網民的理智與情感,叩問網絡傳播的倫理道德。
【關鍵詞】網絡傳播 倫理道德 網絡語境
綜觀歷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給人類信息傳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則是千百年來最偉大的技術進步,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麥克盧漢當年預言的“地球村”已經實現。網絡傳播作為最先進、最快捷、最方便、最互動的傳播方式,已經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隨著網絡傳播的日漸成熟,形成了網絡語境這個新的話語平臺,人們只要上網都可以在這里暢所欲言,在這里人人平等、人人參與、信息共享。恰恰是因為它的這些優勢,很多時候也成了它的弊端,由于我國網民結構復雜,每個人都希望表達自己個性的觀點以博得點擊率,這種各抒己見的、散漫的意見常常容易走向偏激,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發展成為網絡暴力。網絡語境下的倫理道德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和廣大社會人士的關注。
一、何謂網絡語境
1、網絡語境的定義。要明白何為網絡語境,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什么是語境。語境,顧名思義,就是語言環境、話語環境。“語境”這一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1923年最早提出來的。他區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那么究竟什么是網絡語境?筆者認為,網絡語境就是互聯網上的語言和言語環境,即在互聯網上使用語言時與言語行為有關的各種因素對言語表達者、接受者造成的影響和約束。這種因素有主客觀之分,其中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主觀因素包括身份、職業、思想、修養、處境、心情等。
二、網絡語境下倫理道德的新變化
1、“把關人”角色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就是擁有信息處理權的人,對信息進行加工和過濾,再傳播給受眾,通過這種方式掌握信息傳播的壟斷權。在傳統媒體運作過程中,把關人的角色相當重要,體現權威、規范和專業。傳統的“把關”實質上是媒體內部的控制機制,雖然其中也有記者和編輯的參與,但是個人因素所起的作用相當有限。如果說傳統媒體是一只信息漏斗,那么新的傳播技術結構就是一種分散型的信息交流結構,這種結構宛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四通八達,把分散的個體聯系在一起。同一個人或者組織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或者傳送者,任何一個交接點都可能生產發布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把關人角色開始出現泛化現象和不確定性,出現了多元化的“把關人”。
2、網絡語境下“人肉搜索”的道德尺度。研究認為,“人肉搜索”,即一種利用現代信息科技的網上互助,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人碰人、人擠人、人挨人的關系型網絡社區的活動,它是一種“一人提問、八方回應”的搜索體驗。在一些特殊的時刻,“人肉搜索”作為一種“人問人”的搜索工具確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使災難中失散的親人及時聯系上。當一個求助信息發布后,響聲四起,大家互不認識但卻盡力傳遞這個信息,信息接力棒傳到最后信息量越來越大,直到求助的問題得到解決。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人肉搜索”起到正面作用的實例,但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它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有人說“人肉搜索”是網絡暴力的一種形式。也有人說“人肉搜索”可以讓那些挑戰人們道德底線的言行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道德的批判,可以更好地監督社會。但是網絡上的盲從性和缺乏核心價值取向性,經常讓“人肉搜索”搜索“太多”,以至于侵犯人們的個人隱私,而失去了它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運用“人肉搜索”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度”,只有把握好這個“度”,網絡搜索才能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社會和生活。至于怎么把握好這個“度”還是取決于廣大網友的價值取向和道德修養,最終還是取決于網絡傳播者的自律性和責任心。
3、網絡群體中的烏合之眾。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隨著媒體的發展,3G技術的應用,開啟了眾多用戶的移動互聯網生活。該報告還顯示,2010年我國手機網民已達3.03億。互聯網已經滲透社會生活,我國網民群體特性呈多元化發展。這個群體得益于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網絡成了他們的宣泄平臺,瞎起哄、謾罵、造謠、甚至惡意中傷,屢見不鮮。如2005年的反日游行,2008年的抵制家樂福,都是由網友先在網絡上號召起來的,雖然其中也有一些理智的聲音,但是當沖動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反對者的聲音被押了下去,“多數意見”的壓力讓它們變成了“沉默的螺旋”,最后形成了強大的“意見環境”,最終達成一致的行動。由于網絡上也有很多“草根”階層,他們平時缺乏話語權,但在網絡上卻能實現自我表達,于是也參與進來,他們大多數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往往夸大感情,于是網絡上的“烏合之眾”形成了。
4、“數字鴻溝”問題。“數字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在數字化時代,信息資源在國家和國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分配很不平衡。互聯網促進全球化的同時,進一步加劇了國際新聞傳播的不平等狀況,造成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信息侵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但是互聯網產生于美國,其使用的語言和技術最早源自美國,這有利于英語國家在全球推廣自己的政治文化和價值觀,以至于網絡文化逐漸形成了一種英語文化勢力。這樣一來,英語成了一些非英語國家推廣計算機技術的“瓶頸”,而人們要學習電腦同時也必須學習英語,這種“語言霸權”常常被稱為“網絡殖民主義”。在英語為主的網絡語境里,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顛覆,掌握著世界話語權。“數字鴻溝”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會給社會增加很多不穩定因素,使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化。
三、構建和諧的網絡語境
“構筑‘自由’而‘負責’的新聞業是網絡時代的客觀要求,是負有重大社會責任的傳媒業對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的回應。”要創造健康而理智的網絡環境,首先網絡公民要自律,先自己管理自己,才能進行他律。其次,我們還需要專業精神。雖然現在網上出現了很多的“公民記者”、“草根記者”,但是作為職業傳播者,我們的專業態度、專業意識、專業精神還要不斷加強。我們常信奉“專業的東西更可靠”,只有專業了才能增強可信度。如果我們每個新聞從業人員在報道新聞時總是力求公平、公正,追求客觀真實的報道,那么人們就不會輕易相信一些非專業渠道報道出來的虛假新聞,而是選擇傳統正規的媒體獲取信息。當然要想做得更專業,需要我們不斷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相信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們會變得更加專業。
在網絡語境下,恪守媒體倫理,堅持傳播道德是每個網絡傳播者應該履行的責任,我們要在理智的情況下運用情感,各方共同努力共建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和網絡語境。■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③程潔、張健:《網絡傳播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