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十九世紀末,甲午戰爭后,中國開始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知識,其中一個重要的渠道便是譯報,《時務報》的《東文報譯》便是這方面的代表。《東文報譯》關于各國的譯報反映了當時日本對世界的看法,這種從日本傳入的知識也影響了中國人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東學 譯報 世界知識
《時務報》創刊發行之前,汪康年便拜托查雙綏幫他物色日語報紙翻譯人選。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沒有重視日語教育,京師同文館成立十余年沒有培養專門的日語人才①。查雙綏在信中對汪康年說:“我國通中西文者,尚不乏人,通中東文者,實不易覓……搜訪再四,只有一日本人通中文者……”沈國威認為,查信中提到的日本人便是古城貞吉。②古城貞吉是日本熊本人,與中國淵源頗深,20歲時從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退學后,自學中國文學及經學。③自《時務報》于1896年8月29日刊出第一期《東文報譯》,古城貞吉共擔任了57期的東文翻譯工作,翻譯時間最長、最為完整,是考察當時中國通過譯報引進日本知識的珍貴材料,同時《時務報》龐大的讀者群保證了譯報的影響力。古城作為一名日本人,他的觀點在一定上也反映了日本社會的一般看法。而《東文報譯》的編輯權在中國一方,在這種知識的較量中,譯報反映出了另一種日本的知識景象:選用日人作為翻譯,一方面可能會使報紙的立場受到影響,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中國人視野過窄的弊端。古城的《東文報譯》作為東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中國人的知識結構。
歷史上,日本一直是以“學生”的姿態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當中。在日本,關于中國的書籍汗牛充棟,而中國卻似乎從未深入了解過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直到明朝才有關于日語的文獻問世。④中日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在19世紀末才開始有所轉機,一些官員的日記里開始出現對日本的記錄,如羅森的《日本日記》,何如璋的《使東述略并雜詠》,王韜的《扶桑游記》,這些書籍為當時中國的思想界打開了一扇窗,正如康有為所說“泰西諸學之書其精者,日人已略譯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為牛,日本為農夫,而吾坐而食之。”⑤在當時精通英語者奇缺的情形下,與中國書同文的日本便成為了學習西洋知識的一個渠道,而其中,報紙成了一個重要的媒介。
中國通過古城貞吉得到的信息,雖然篇幅有限,每期最多不過二十來篇,少則兩三篇,但涵蓋面極廣,從空間上涵蓋了亞洲、歐洲、南北美洲,在選題包括了經濟、政治、世界格局和百科知識。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整體譯稿中,關于亞洲的內容多達247余篇,占整個《東文報譯》的近一半。從表1可以看到,《東文報譯》對經濟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東文報譯》的第一篇文章是載于《經濟雜志》的《美國共和黨論新政》,其中就金銀本位制進行了討論。在整個報譯中,經濟問題凸顯了它的重要性。在《論中國再興海軍之得失》中,就明確指出了在“政治頹廢”的情況下,大興海軍只能是重蹈覆轍,而《論擴充海陸軍務關系財政》更是強調了資本在發展軍備中的重要性。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廢除了國內的行會壟斷,鼓勵工商業的發展,特別是制絲業,這在報譯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見表3:
可以看到,譯者所選取的內容大多是關于中國的殖民化和經濟問題。殖民問題是當時中國最迫切的問題,占據了《時務報》大部分篇幅自不必說,而經濟問題也受到了時務報的重視。早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就開始重視經濟發展,并打出了“求富自強”的口號。到了十九世紀末,自強已經幻滅,只有求富的民族工業殘留了下來。在中國的經濟問題上,編譯者選取的基本都是關于貿易、蠶絲業、制茶業等民族經濟行業的內容。
從表2可見,在譯報中,除了中國,涉及俄國的篇數最多。將以俄國為主題的文章細分,可得到表4:
從表4可知,關于俄國對外關系的文章最多,有44篇。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和中國對于俄國的擴張始終保持著警惕,雖然兩國關注的動機不一。《俄人論英國海外政策》一文,分析了英國并吞八方的野心。文章最后評論:“然試問俄人數百年來果無吞食鯨吞之事乎?果未曾得寸地增尺土乎?”⑦
對于俄國,《東文報譯》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之情,關于俄國的文章多為聯盟擴張,且少有正面的敘說,如《俄國陰謀將露》《論俄人性情狡詐》《論俄人性質》等文。在《地球二大患》一文中,作為“歐洲某種族”的俄國與美國并列成為了地球的公害,而這一看法在十幾年后被證明是錯誤的,在“一戰”中俄國完全沉寂了下去。對俄國擴張的關注顯然更多地歸結為日本,因為當時日本和俄國在滿洲和朝鮮半島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齟齬,而中國沿用了本朝初年的經驗,采用了日本的觀點。而《東文報譯》所透露出來的日本又是怎樣的情形?(見表5)
關于日本的信息多為經濟和外交。如前文所述,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大力發展工商業,在譯稿中可以窺見日本對經濟的重視,不僅是本國經濟,在接觸未知國家時首先關注的也是該國的經濟狀況。如對古巴經濟作物糖煙的重視,在《金銀漲落》、《地球產金額》中對現代金銀本位制的關注,反映了日本逐漸與世界同步,走向了商業時代的趨勢。中國顯然受到了日本的影響,花費了很大的篇幅談論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另一方面對于日本軍事的關注則遜于經濟,三國干涉還遼一事發生后,日本國內反響很大,日本政府因此制定了10年擴軍計劃,每年的軍費開支占了政府一般會計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