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西戰爭戰前和戰爭期間,《紐約世界報》和《紐約新聞報》通過鋪天蓋地的黃色新聞營造“意見環境”,并巧借“沉默的螺旋”之力,利用媒體的社會滲透力和人們在公眾輿論中的從眾心理,有效起到了輿論造勢和社會控制的作用。
【關鍵詞】美西戰爭 黃色新聞 沉默的螺旋 意見環
黃色新聞,是在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的商業競爭中發展起來的,以煽情主義為主要報道方針,通過極度夸張甚至捏造情節的淺層次感官刺激的手法,來達到擴大銷量、賺取高額利潤之目的的一種新聞報道樣式。
美國新聞史學家莫特認為,黃色新聞“使用大字號標題,給人以聳人聽聞的虛假感;濫用以致偽造圖片;捏造訪問記或其他報道以行騙;對民眾表示虛假的同情,發起運動以標榜自己等”。①埃默里父子也認為,黃色新聞從最壞的情況來說,是一種沒有靈魂的新式新聞。黃色新聞在標榜關心人民的同時,卻用駭人聽聞的、華而不實的、刺激人心的和滿不在乎的新聞內容塞滿了普通人賴以獲得消息的新聞渠道,把人生的重大問題變成了廉價的鬧劇,把新聞變成最適合報童大聲叫賣的東西。最糟的是,他們不僅不起社會領袖的作用,反而為犯罪和暴行開脫。②
在西方新聞史上,把黃色新聞推向高潮的,正是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
政治的運作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為了贏得公眾的“一致”與“同意”,1896年至1898年,以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為代表的報紙,極力鼓吹戰爭,希望通過輿論影響獲得美國民眾對戰爭的支持。
由于輿論是一種“社會合意”,它的產生是一個“問題出現→社會討論→合意達成”的理性過程。然而,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壓力作用于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動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③因此,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輿論是被大眾傳媒不斷強調提示的意見經由公開廣泛傳播后,成為表面上的或人們感覺中的“多數”或“優勢”意見。
《世界報》與《新聞報》正是利用了“輿論”的這點特質,在其發表的通訊、圖片、社論中,通過夸大的圖片、刺激性的描述、煽動性的大標題等這類添油加醋的黃色新聞,報道所謂西班牙人在古巴的罪行,從而激發美國群眾對西班牙的不滿,煽動公眾的戰爭情緒,努力讓“開戰”成為輿論中的“多數”意見。而這種“意見環境”所帶來的壓力或對安全感的需要,便不自覺地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即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造成“優勢意見”的增勢,并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而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反復循環,形成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④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來制約個人和群體行為的約束力,這兩家報紙在開戰前已經將輿論的社會控制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
隨著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宣傳范圍的不斷擴展,社會上支持戰爭的“優勢意見”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西班牙是不可饒恕的,認為這場戰爭是理應發動且需盡快發動的。而起初部分對戰爭抱謹慎態度的人的比例則在這種“意見環境”的壓力下越來越小,并表現得越來越沉默。
1896年2月9日,《紐約新聞報》發表“獨家新聞”,公布了一封由一名古巴革命政府成員偷來的私人信件。該信系西班牙駐美國大使普依·德·洛梅(Dupuy de Lome)1895年12月寫給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訪問的馬德里《先驅報》一位編輯的私人信件。這封信把美國總統麥金利侮辱成了一個“軟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該信的公開發表,引起了美國輿論的嘩然,不僅導致洛梅離職,更加劇了美國人民對西班牙政府的不滿。
6天后,即2月15日晚9時40分左右,一聲巨響劃破夜空,美國派往古巴保護僑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突然發生爆炸,火光沖天,照亮了整個港灣。大部分水兵因正在宿舍里無法逃出,而隨船喪身海底。5名水兵為搶救彈藥跑進儲藏室,無一生還。最終,美國官兵死亡266人,受傷100余人。這艘配有24門大炮的乙級戰艦被炸得面目全非,下沉海底。
《紐約新聞報》在事先未作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力求給人們造成西班牙對此負有間接責任的印象,并在報紙上公開懸賞五萬美金征求犯罪證據。三天后,《新聞報》竟還刊出了“美國戰爭狂熱”的通欄標題。此舉引起各報效仿,越來越多的報紙采用通欄大標題和醒目的插圖來報道“緬因號”事件,有的報紙還將“必戰”兩字排成一行橫貫全版。
大多數人在表明自己的觀點前會首先對周圍的“意見環境”進行觀察,當發行自己屬于“多數”或“優勢”意見時,它們便傾向于積極大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當發覺自己屬于“少數”或“劣勢”意見時,一般人就會屈服于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大眾傳播一手承攬著向人們提供外部世界信息的活動,并且通過復數的渠道每日每時地、累積地報道幾乎相同的內容,這種狀況不可能不對人們的意見乃至輿論產生重大影響。”⑤
因此,以《紐約新聞報》為代表的許多美國報紙,在這場超出了美國人民直接感知范圍的戰事上,利用黃色新聞煽風點火,以一種近乎壟斷的信息渠道,培養了有利于戰爭的公眾輿論。“緬因號”事件以后,美國國內人聲沸騰,紛紛要求政府宣戰,包括起初主張謹慎處理“緬因號”軍艦問題的《紐約世界報》,到了4月10日,也開始轉向投靠“多數”意見,發表了一篇社論,要求美國政府發動一次迅猛的速決戰。
在美國對西班牙戰爭正式爆發前,赫斯特還特地買了一艘快艇,將著名小說家戴維斯(Richard H. Davis)和畫家雷明頓(Fredric Remington)派往古巴,以便為《紐約新聞報》提供第一手材料。雷明頓到了古巴后,發現情況并不像美國報刊宣揚的那樣,就給赫斯特回了一封電報:“一切平靜,這里并沒有動亂。不會發生戰爭。我想回去了。”赫斯特馬上回電,寫道:“請留在古巴,你供給照片,我來提供戰爭。”⑥這正是“沉默的螺旋”假說下所謂的傳播媒介具有的“創造社會現實”的巨大力量的集中體現。
在黃色新聞輿論造勢的煽動下,戰爭的狂熱出現了。4月18日,在社會廣泛支持宣戰的“意見環境”下,美國國會通過了對西班牙開戰的決議。4月25日,美國政府正式向西班牙宣戰。美西戰爭最終爆發。
戰爭一開始,赫斯特立即特派數艘汽艇和拖船,率領20余名記者、畫家和攝影師以及一名電影攝制者所組成的記者隊伍到戰地組織采訪報道。為了能夠隨時印刷出版,充分體現其戰地新聞的時效性,他甚至還把印刷廠建在了自己的船上。幾個月內,《紐約新聞報》的發行量就由戰前的100萬份迅速增至戰時的150萬份。黃色新聞推動了“沉默的螺旋”不斷上升,使得美國公眾對西班牙的不滿情緒激增,使得全國上下的戰爭情緒不斷高漲。
黃色新聞極度夸張、捏造情節的煽情主義惡性競爭雖然讓新聞人操縱讀者的水平見長,但同時也讓新聞操守淪喪,讓操作底線失守,讓媒體和媒體人的尊嚴蕩然無存。
媒介高度雷同地報道同一個事件的一致性超越了選擇性暴露的心理限制,使受眾不論接觸哪一種媒介都有接觸同一主題的可能,從而強化了受眾對同一主題的認識,使個人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最終沿著傳播媒介指引的方向觀察問題或事件。
美西戰爭戰前和戰爭期間,美國鋪天蓋地的黃色新聞利用“沉默的螺旋”,在報道內容上的高度類似性、傳達同類信息時間上的持續性和重復性、媒介信息抵達范圍上的廣泛性,產生了巨大的“共鳴效果”、“累計效果”和“遍在效果”,使得美國民眾對西班牙在古巴的罪行堅信不疑。“沉默的螺旋”在這次戰爭中發揮其巨大的攻心效應,鼓吹了美國人民心中不可撲滅的怒火,使得戰火不斷蔓延,直至8月13日,美軍大獲全勝,戰爭結束。
作為世界上第一次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美西戰爭實質上是一場對外侵略和擴張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媒體的參與程度之深、作用力之大在世界新聞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此,與其說利用黃色新聞煽動這場戰爭是一種愛國主義刺激下的盲目沖動,不如說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精心謀劃。在版式、圖片、標題組構的符號迷宮中,表象的憤怒情緒下隱藏的卻是一個新聞商人抑制不住的興奮和激動。而它的最終作用,不過是利用“沉默的螺旋”的社會控制作用,增加了寡廉鮮恥的幾家黃色報刊的發行量而已。■
參考文獻
①允若、高寧遠:《外國新聞事業史新編》[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49
②⑥[美]埃默里 等著,展江 等譯:《美國新聞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223
③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20
⑤Noelle-N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