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采用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對報紙中有關“富二代”的新聞報道進行系統的、定量的分析,從而得出大眾媒介在“富二代”問題上的關注點以及所持有的評價傾向;其次,針對大眾媒介的普遍認識和看法,通過分析具有典型性新聞報道得出“富二代”媒介形象的特點,以證明媒介對“富二代”的認識評價是不盡全面和有失公允的。
【關鍵詞】“富二代” 媒介形象 內容分析 建構
隨著社會的轉型和發展,在最近幾年,由于網絡、電視、報紙等多種媒介的關注與傳播,“富二代”這個詞開始頻繁出現在媒體和公眾視野中,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圍繞這一群體所引發的爭議不絕于耳,其形象成為大眾傳媒關注的焦點,并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極端現象。媒介新聞報道與“富二代”形象建構之間的關系,大眾傳媒塑造的“富二代”是何種形象,是否全面而客觀等等是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客體,經過了大眾媒介的“過濾”報道和“框架”敘述后,都會被塑造成為具有某些主觀性質的“媒介形象”,最終與現實形象產生差距。本文以國內的兩份報紙《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為例,對二者關于“富二代”的報道進行了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以新聞框架理論為基礎,對《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一年內對“富二代”報道進行分析,此次研究涉及媒體對待“富二代”的評價態度,所以單純出現“富二代”字樣的報道,雖然不以“富二代”為最主要議題,但凡是可以作為衡量媒體態度的報道,也列入考查范圍。通過在阿帕比中國報紙全文數據庫對“富二代”報道的檢索,《南方都市報》檢索出相關內容共116篇,排除不相關信息后有111篇;《人民日報》檢索出相關內容21篇,排除不相干信息后有19篇,其中按內容可以得出以下數據:
據此得知,關于“富二代”的報道共有130篇,以“富二代”為主體的報道有23篇,單純出現“富二代”字樣的報道共有107篇。
綜合研究的目的與需要,在上述報道數量統計的前提下,本研究的內容分析類目包括:(1)報道版面;(2)報道主題;(3)報道傾向。
二、研究結果
1、報道版面
由于不同報紙對于版面的設計和規劃不同,因此將報道統分為新聞類、副刊類和評論/言論類。通過對報道版面分布的統計分析,可以得出該媒體在報道“富二代”新聞時所運用的新聞體裁,從而總結出報道的性質。
通過表1可得知,關于“富二代”的報道最多的是副刊類版面,為55篇,其次是評論/言論類版面,為42篇,最后是新聞類版面,為33篇。因此,在媒體報道“富二代”問題上,大部分報道在副刊和評論中,以娛樂新聞、評論觀點等為主,很多是以名人、明星和讀者觀點構成,主觀色彩濃厚;相對而言,以客觀嚴肅為特征的新聞類報道較少。而“富二代”形象的文化娛樂性則是媒體最關心的,無論是其本身某些負面行為還是和大大小小明星們的花邊新聞都是媒體報道的焦點。
2、報道主題
在新聞報道中,報道主題是塑造框架的重要變量。以報道內容為劃分依據,將其整合為以下11種時間的報道主題。對每個報道類型頻率和頻次的統計可以探討出,媒體在涉及“富二代”報道時內容上的側重點,進而得出研究對象在該媒體的重要程度。同時也反映出,在記者視角下,此類媒體對研究對象表現出的整體認識和基本態度。①
由表2 可見,在所有與“富二代”相關的文本中,“富二代”各種劣行內容最多,由此,“富二代”也成了指代社會負面問題的關鍵詞,而關于“富二代”受過良好教育,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等報道卻不到10%,全部報道中僅有2篇報道是以“富二代”的視角來闡述。不少報道中引用社會學者袁岳對中國的“富二代”們五種表現的歸納,即:不成器;缺乏認知;缺乏對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自我節制與妥協能力;物質至上思想突出。引用專家或大眾輿論形成壓倒性輿論力量,使“富二代”這個稱呼在媒介中成為負面的、輿論炒作的詞語,而這正是媒介對這個群體的誤讀。
3、報道傾向
報道傾向是媒體在看待“富二代”這一群體時所采用的基本立場,它通過“富二代”這一群體在新聞報道中形象的定位得以體現。在這里,我們將其分為正面、中性客觀和負面三種類型,進而看出媒體在“富二代”問題上的態度。
由表3可見,在媒體報道“富二代”相關文本中,中性客觀的傾向只占27.27%,而傾向負面性的報道占到了62.88%,遠遠超過了9.85%的正面傾向。其負面形象除了“炫富”、 “飆車”等等,還有諸多被指代為不良行為或者影視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帶有傾向性和定義性的修辭也常常出現在“富二代”的報道中,他們和丑聞的聯系更強化了負面效果。媒介的報道傾向決定了 “富二代”在公眾中的刻板印象,加劇了社會對“富二代”現象的片面關注和負面解讀。
三、“富二代”的媒介形象
“富二代”,英文為Rich 2G,一詞首先出現在《魯豫有約》。該欄目對“富二代”的定義是:80年代出生、繼承上億家產的富家子女,他們被稱為富二代。大眾對“富二代”的議論主要在其行為如何膚淺、低俗,進而上綱上線地指責起他們的品德和作風。同一時間,“80 后富二代”、“麻袋女”等新標簽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通過研究可以得出,媒介在建構“富二代”形象時存在著片面化、娛樂化、負面化等傾向。
1、報道內容片面化
在媒體上關于“富二代”的形象多為“炫富”、“奢侈成性”、“漁艷獵色”。媒體上充斥著諸如《富二代聚眾賭博 涉案金額達600萬元》《馬路當跑道,80后富二代飆車撞死路人》等帶有鮮明傾向性的報道,很快便在全社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批判“富二代”的風潮。然而,作為中國新財富階層的有生力量,“富二代”中也不乏有許多的楷模,充滿活力和智慧,對挑戰毫不畏懼。但僅僅為數不多的媒體對其進行了客觀報道,為“富二代”摘帽正名。但這些內容局限在個別人的成功事跡或者對“富二代”的認識態度,往往缺乏說服力和影響力,并沒有獲得廣泛而全面的關注。由此可知,媒介對“富二代”的認識是不夠全面的。
2、報道風格娛樂化
結合對抽樣范圍內媒體的報道中,在個別事件的報道和一般化的對“富二代”形象的塑造中,存在著不少對“富二代”娛樂化的傾向與操作,充滿了否定、調侃和諷刺的味道。如報道中副刊(娛樂新聞)內容占到了42%,其中提到不少男女明星和“富二代”的緋聞,而當事人無一例外的否定,甚至駁斥這種負面借代。而不少報道的標題和內容中則直接將“富二代”與某些文學、影視作品中的負面形象相等同,如《情深富二代疑似負心男》、《富二代西門慶》,片面的給“富二代”扣帽子。而一檔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也因為其某些內容,被媒體認為是給“富二代”玩火、炫富提供平臺,而成為眾矢之的。由此可知,對于“富二代”的認識中不少是由于這些娛樂化造成的揶揄諷刺。
3、報道傾向負面化
通過對媒介報道文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媒介的塑造中,對于“富二代”負面性報道壓倒性地超過了正面報道和中性報道。文本中建構的“富二代”形象已經為“炫富”、“奢侈成性”所等同。然而,被報道中的“富二代”形象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一種由媒介加工、重構出的“擬態環境”。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其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②媒介對“富二代”的負面報道比重過大使得人們容易受媒介的影響,對富二代群體的形象產生偏見。而報道中帶有傾向性和定義性的修辭,引用專家或大眾輿論形成壓倒性輿論力量,著重刻畫少數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跡,也損害了新聞的宏觀真實。
結語
通過對《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一年內對“富二代”報道的分析看來,媒介對于“富二代”這一群體形象的定位和塑造存在著偏差和誤讀。“富二代”的形象多為“炫富”、“奢侈成性”、“漁艷獵色”。同時“富二代”負面性報道和報道的傾向負面化,也使得“富二代”成為大眾輿論關注的焦(下轉第218頁)(上接第189頁)點,扭曲了其整體,放大了其部分。李普曼曾在其《公眾輿論》中提出“刻板成見”(stereotype),他認為個人既有的成見或頭腦中的圖像,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對事物的認知。刻板成見是一種簡化和類型化的認知方式,對某一群體中的個體的認知忽略其個體差異,而把群體特征加諸于個體。③不論承認與否,大眾媒介長期以來對“富二代”群體進行各種負面報道,令其在公眾眼中的形象出現了嚴重偏差,仿佛有“富二代”的地方,就充斥著“丑聞”和“麻煩”。而這種有失全面、公正的刻板成見不僅影響到代際關系正常健康的發展,也使“富二代”群體不勝其擾,促使其形成叛逆冷漠的個性。我們應該認識到,“富二代”作為一個時代下特殊的群體,他們雖有著某些“臉譜化”特征,但這一群體中也有不少人在社會各個領域里也取得了相當卓越的成績。媒體應履行自己的責任,給予這一群體公平報道,使其樹立不受負面化影響的大眾形象。而不應該單純迎合大眾心理,一味追求報道的刺激性與娛樂性,而損害了新聞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①劉麗超,《被曲解的“剩女”——都市類晚報下的“剩女”形象建構》[J].《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