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特色文化。媽祖文化淵源之久,傳播之廣,人際傳播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官員、海員漁民、藝人文人、商人移民等人群以特定的形式傳播媽祖文化,人際傳播在媽祖文化傳承和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人際傳播 媽祖文化 類型 運用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特色文化。媽祖信俗在2009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的成功極大增強了媽祖文化的影響力。如今,媽祖文化已經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對其的傳承與保護日益成為被關注的話題。
一、人際渠道傳播媽祖文化
許多文化傳承理論認為,教育、教堂、人際影響在人類社會進入大眾傳播階段前一直是文化傳載的重要渠道。時至今天,大眾傳播對于文化傳承發揮了主渠道的作用,然而人際傳播渠道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際傳播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會成員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實現社會協作的重要紐帶,也是傳承社會文化的重要工具。”①媽祖文化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由國內向海外等區域的傳播過程中,人際傳播起了關鍵作用。
國內外學者對人際傳播的概念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論述,其中薛可、余明陽等人認為“人際傳播從廣義上來看,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個人性媒介(包括非面對面時所使用的個人性通信媒介,如電話、手機、信函等和面對面時使用的自身感知器官)進行的信息交流,以實現信息傳遞和達到彼此理解或產生共鳴的目的。”②因此,人際傳播的定義不是局限于兩個個體之間的傳播,而是有其更廣泛的范圍:個體、小群體、公眾群體之間的傳播。在媽祖文化的傳播中,政府官員、海員漁民、藝人文人、商人移民等各類不同的人群以其特有的方式傳播這一文化。
二、媽祖文化的人際傳播類型
1、政府官員身體力行
從中國的政史看,歷代皇帝對媽祖進行過賜封,而且逐漸升級。4個朝代14個皇帝先后對媽祖賜封36次,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康熙五十八年,媽祖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地方官員必須親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國家祀典也將其列入其中,媽祖一時成了萬民敬仰的“海上女神”。
今天,在媽祖文化傳承方面,政府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2006年南京下關區政協第九屆四次會議上,民革下關區總支和部分政協委員聯名提出舉辦媽祖文化節的提案,從此催生了南京媽祖文化民俗節。2005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曾多次訪問媽祖故鄉——湄洲島,一直以來,他積極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以媽祖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后來,他開始編寫《情系湄洲島》。2009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北京會見了臺灣媽祖聯誼會代表團。賈慶林高度評價了臺灣媽祖聯誼會對弘揚中華媽祖文化,促進兩岸關系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指出媽祖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財富,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弘揚媽祖文化,推動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2、海員漁民朝拜祈求
古代,海員承擔著和平外交的重任,促進了中外關系的發展。例如聲名遠揚的鄭和下西洋,在三十幾年的時間內,鄭和率領著龐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歷訪亞非40多個國家。期間歷盡了各種驚濤駭浪,與海寇搏戰,每次遇險時,海員們都會祈求媽祖的庇護。時至今日,許多海員出海前,都行叩拜之禮,把媽祖作為精神支柱。
媽祖之所以被尊稱為女神,始于漁民。漁民們主要通過自身的服飾傳承媽祖文化。媽祖有許多種不同服飾,體現了媽祖文化的內涵。湄洲女性特有的服飾統稱為“媽祖服”,其獨特的藍衫、半截紅褲、帆船發髻,展示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媽祖神像自明清以來,一直就有冕旒秉圭、常服、披發跣足仗劍三種不同的服飾。漁民們效仿這些服飾,將褲子制成雙色。紅的代表吉祥,黑色表示思念,藍色則喻為大海。當丈夫出海時,妻子就那樣穿著,表示對丈夫的忠貞、思念,若丈夫過世,半截紅褲則成全黑。今天,每逢媽祖節日時,島上的婦女仍會以那一身特殊的打扮來朝拜媽祖,增添節日的喜慶,傳達對媽祖的特殊感情。而這些服飾就成為了漁民們對媽祖文化傳承的方式之一。
3、藝人文人創作的作品
在媽祖文化中,音樂、戲劇是很重要傳播方式,這些演繹戲劇、音樂的藝人們,對媽祖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媽祖文化中的音樂主要表現形式有戲曲、慶典樂曲以及一系列以媽祖為主題的現代通俗歌曲。這些藝人中有很大部分是莆仙戲、莆田十音的創作人群,例如莆仙戲《媽祖女神應笑慰》、《媽祖出石門望大海》,莆田十音《北臺妝》、《荔枝樓》、《鳳和子》等。此外,童聲合唱《媽祖媽祖》,羅大佑制作的鹿港媽祖音樂專輯,彭麗媛演唱的《媽祖》等都傳頌了媽祖文化。
關于媽祖文化的文獻資料,對媽祖文化的傳承是不可或缺的。這些文獻的編纂者,是來自各方面的文人,他們就成為了媽祖文化的又一重要傳播者。他們著書、發表論文,呈現他們的研究成果,有的寫詩題詞歌頌媽祖精神,利用個人的影響傳播媽祖文化,并將這種影響擴展至更多人。如冰心老人生前為汕尾媽祖石像題寫“天后圣母”③。蔣維錟的《媽祖研究文集》、《湄洲媽祖》。
4、商人移民異地傳播
據《高麗史》有關記載,從公元998年到1279年宋朝海商約有150次之多前往高麗貿易,每次人數都有數十、上百之多。④元朝年間,政治中心北移,促進了南北經濟往來,尤其是供朝廷漕糧,海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古代,商人通過海上貿易,借助交通和漕運傳播媽祖文化。然而,航海是具有相當的危險性的。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們,一心希望能夠得到神明的庇佑,逢兇化吉,避免海難的發生。因此,人們心中拯救海難,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媽祖,自然而然成為了商人們頂禮膜拜的保護神。他們走到哪里,媽祖就到哪里,媽祖文化就傳播到哪里。
媽祖文化的外傳,跟人口的遷移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唐宋以后,由于政治、社會等原因,莆田興化不斷有人外遷,明清以來,從福建移居臺灣,日本和東南亞的人數不勝數。媽祖文化隨著這些人口的外遷,也得到傳播。
移民在離開家鄉時,都會祈求媽祖庇佑一路平安,隨身帶著媽祖像、媽祖神符或其他的媽祖信物。當達移居地時,人生地不熟,許多毫無預知的困難都可能遭遇。在這種情況下,移民們發揮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患難與共,共同信奉的媽祖成為了精神紐帶,維系著廣大海外移民的感情。
除此以外,媽祖的朝拜禮儀也是媽祖文化的一部分。朝拜禮儀包括上香、跪拜、叩首、禱告、祈福等內容,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勢,每一個表情都有嚴格的規范,這種信仰規范正是世代相傳,使得媽祖文化也得到廣泛的傳播。
三、運用人際傳播促進媽祖文化傳承
人際傳播作為基本的傳播類型,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正如《荀子·王制》所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⑤媽祖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媽祖信仰,人際傳播是信仰傳播的重要渠道。媽祖文化1000多年的傳承得力于人際傳播,因此,應該進一步運用人際傳播的優勢,推進媽祖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利用人際傳播中意見領袖作用。意見領袖是傳播學奠基人拉扎斯菲爾德在《人民的選擇》中提出的。意見領袖主要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能夠影響受眾作出意見,并且施加一定影響的人,通常分為在某一專門領域的單一型意見領袖和多領域的復合型意見領袖。從傳播媽祖文化的人群來看,意見領袖對于擴散媽祖信仰起了關鍵性作用,如政府官員、藝人文人、商人海員等人群中的意見領袖在傳播媽祖文化過程起了突出作用。因此,發現廣泛分布在人際傳播中的各個領域的意見領袖,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性,利用他們的示范作用,能夠對媽祖文化傳播的影響起重要作用。
注意人際傳播環境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傳播技術的變遷,人際傳播的形式朝著多元化和開放化發展。例如人才交流、學術交流和經濟往來等社會活動的不斷增加,給人們主動參與和自愿組合各種人際關系創造了條件,傳播內容與形式也逐漸多元化,人際間的溝通和交流內容擴大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際交往的紐帶由一元轉向多元,媽祖傳播活動也要求新的形式,例如近年舉行的天下媽祖回“娘家”、媽祖金身巡游等活動,不僅促進了異地信眾間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媽祖文化突破地域的限制,實現全球化的傳播。
此外,由于網絡、手機等新型人際傳播工具的出現,新技術的嵌入給傳統人際傳播帶來新的模式。只有在通過人際渠道傳播媽祖文化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新技術,增強傳播的速度、突破傳播的界線,滿足媽祖文化信仰人群的心理,增強人們主動傳遞信息、表達意見的欲望,才能更好的增強傳播效果,才能更好傳播媽祖文化。■
【基金項目:福建省高校服務海西項目(2008HX01(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