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從自身角度對在語文教學中應用農遠資源優化課堂教學進行了闡述,結合實際把在課堂中如何恰當地運用農遠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詳細地論述。可以說運用好農遠資源,對緩解邊遠地區、山區和貧困地區教育教學資源匱乏的矛盾,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中小學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農遠資源 優化 語文課堂教學
語文是一門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在語文教學中要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以及與生活的聯系。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語文教學的需要,農遠工程的實施為廣大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注入了生機,對緩解邊遠地區、山區和貧困地區教育教學資源匱乏的矛盾,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中小學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極大豐富了語言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我在運用農遠優質資源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品嘗到了其中的甘甜。
一、激發興趣,形象導入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比如低年級學生,他們的定向能力尚處在較低的層次,他們的注意力狀態仍然取決于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異的刺激活動而興奮起來。針對這些情況,運用多媒體教學,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鋤禾》這課,在導入新課時,筆者用一組“動畫”:“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辛勤的農民手拿鋤頭用力地耕種,大顆大顆的汗珠從額頭滾落下來,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學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認識,隨后,筆者又在圖畫上方出示古詩,詩句和圖相對照,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漣漪。對于剛才“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心理狀態,立刻解決帶點字鋤、汗、粒等的解釋,已是一觸即發了。
二、啟發靈感,達到目標
語文學科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最終目標,這種語文能力的養成是以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為基礎的。多媒體CAI作為一種教學形態,它同樣也應該符合語文教育教學規律,符合語文課程計劃要求以及學生的語文認知規律。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用來支持教學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突破重點難點,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實際問題的。
比如我看“小柳樹和小棗樹”第一課時的教學光盤時,聯系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光盤中教學生字的環節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喜歡小柳樹還是小棗樹等環節是本課時教學中要提到的主要內容。在認識生字的教學中,我選擇光盤中的游戲“小火車,誰來開”開展教學:讓學生先看電視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讓學生也來做這個游戲。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生字,也學到了一種學習生字的游戲。而記生字字形是我班學生的強項,所以完成游戲后,我先讓學生交流記憶生字的方法,再讓他們聽聽電視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記的,讓他們學到自己沒有想到過的記憶方法。針對我班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面比較欠缺的弱點,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讀一讀,再聽聽電視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讀的,讓他們學著讀,然后跟電視里的小朋友一起讀,使學生在對比中得到提高。究竟是喜歡小柳樹還是小棗樹,我讓學生先聽聽電視里的小朋友是怎樣表達自己看法的,學生從中受到啟發,便較好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從而比較理想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增長知識,與生共勉
語文學習提倡讓學生多積累,以達到“厚積而薄發”。教材中常常讓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名言、警句、諺語等,并且提示學生課后自覺搜集相關的語言現象進行積累。然而,現實卻不是很理想,因為家庭條件及環境所限,學生于課后搜集學習資源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就從農遠資源上下載了許多,展示給學生,與學生共學習,同積累。
一次,我選了幾條氣象諺語給學生閱讀,如“星星眨眼,大雨不遠。”、“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久晴必有久雨,久雨必有久晴。”等,學生們興趣盎然,馬上記在書上。由于所選的諺語易讀易記,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很快便記住了。
在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一課時,我被“清明上河圖”這一藝術杰作所折服,同時想了解更多,更想見一見整幅畫的尊容,于是在農遠資源里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心里一激動,便想向學生講述,想讓他們也看一看。于是我又將資料下載、導入到課件中,在課堂上與學生再次共享。學生們見了,在嘖嘖贊嘆的同時,眼里分明流露出一絲絲感激——是老師讓他們了解了更多,學到了書上所學不到的一些內容。其實,我要說,是農遠工程帶給大家這么多書本上學不到知識。
就這樣,我與孩子們共同感受著神奇,享受著獲取知識的無窮快樂。
四、培養觀察能力,陶冶審美情操
學生的觀察能力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訓練,才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遠程教育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比課本更生動、更真實的情境,也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如《海上日出》一課,教學時,我先播放海上日出的全過程,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海上日出的過程,隨后與課文對比,感受作者對事物觀察的準確、細致和描述的傳神。然后,再一次欣賞畫面,配樂朗讀,進一步領悟作者的觀察方法,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遠程教育資源為古詩教學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光盤教學一改傳統詩詞單調的背誦、記憶和理解。它將優美的畫面與古詩內容相結合,讓課本的中的詩詞名篇在學生頭腦中印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學習古詩《四時田園雜興》時,我先引導學生邊聽朗讀,邊欣賞一幅幅畫面,學生走進了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之中,隨之在詩文中找到相對應的部分,既達到了了解詩意,積累古詩文的目的,又給學生一種全新的感受,陶冶了情操。
五、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農遠資源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圖片,為語文學習提供了無窮無盡的資源寶庫。這寶庫里有專家精心準備的作品,如優秀教案、課件等,對這些資源的合理運用,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本校的校園網中,也有不少可用資源。一次,我借用本校老師設計的《秋天的雨》的課件進行教學,學生們欣賞著美麗的圖畫,聆聽著詩一般的配樂朗讀,漸漸地,他們陶醉了。我讓學生再次聽著音樂,跟著小聲朗讀,一邊讀,一邊想象,學生們讀得聲情并茂,入情入境,讀完了還要讀,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只要恰當地選取農遠資源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適時適量地運用多媒體,適當增強課件的智能化,就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才可以說是達到了農遠工程共享優質資源的目的了。
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更新,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如何運用農遠資源去進行教學,學生如何從農遠媒體中學習新知,任重而道遠,還有待于我們這些農村中小學教師去探索、去努力、去實踐、去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①李康:《現代教育技術教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②李素文,《充分應用光盤 提高教學質量》
③安徽省教育廳:《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教師培訓教程》,安徽大學出版社
(作者:長豐縣下塘小學高級教師)
實習編輯:張興宇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