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漿水歷史源遠流長,臨床價值大,各代醫家對漿水的認識存在一定爭議,筆者對《金匱要略》中部分有關漿水進行討論。在《金匱要略》狐惑病篇第13條赤豆當歸散證(亦可見于下血病篇第16條)、瘧病篇第5條蜀漆散證、第五篇礬石湯證、嘔吐病篇第20條半夏干姜散證,婦人妊娠病篇第10條白術散證中均提到用漿水煎服。張仲景祖籍南陽漿水的做法以小麥、綠豆、紅薯為原料,通過發酵制成漿水,入藥可分生、熟,生漿水味甘酸性涼可清熱解毒不傷正;熟漿水具有和胃調中,降逆止嘔,益胃生津等作用。張仲景充分利用漿水善行的特點,助宣通化滯物,用其性涼入血分之性以解熱。因此尋仲景之所思所用,應將其發揚光大。
關鍵詞:《金匱要略》;漿水;中醫療法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1-0099-02
在《金匱要略》狐惑病篇第13條赤豆當歸散證(亦可見于下血病篇第16條)、瘧病篇第5條蜀漆散證、第五篇礬石湯證、嘔吐病篇第20條半夏干姜散證,婦人妊娠病篇第10條白術散證中均提到用漿水煎服。那么漿水到底是什么呢?千百年來,諸多醫家對漿水的認識也是見仁見智,如《本草綱目》稱漿水又名酸漿。嘉謨云:“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類漿,故名。”徐靈胎在《傷寒論類方》中說:“漿水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為佳。”還有醫家認為漿水是南方少數民族經常食用的酸菜湯[1]。
1漿水的制法
張仲景祖籍位于河南南陽,而筆者祖籍亦在此地,故筆者將從南陽民俗角度談談對漿水的認識。首先,南陽漿水的做法:以小麥、綠豆或紅薯為原料。①小麥做漿水是將小麥面粉和成面團后,放在清水中用雙手不停地抓挪,將面筋挪出,這時取上面的液體放置1~2天后發酸即得;②綠豆做漿水是用水將泡過的豆打磨粉碎,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體放置1~2天即酸,就是漿水了;③紅薯漿水的做法基本相同,將紅薯打成細末,用細布過一下,將留在細布上的渣倒去,剩下的液體放置一段時間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體放置1~2天發酵后即得。以上3種原料雖然作為普通食材較為常見,卻也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
小麥秋季播種,冬日蘊育,春天生長,夏天收割,秉四時之氣,得土氣最厚,為五谷之首。其味甘,性平微寒,通心、脾二經,具有健脾益氣,養心除煩,清熱止渴之功[2]。
綠豆味甘性寒,歸心、胃經,功效可清熱解毒,消暑利尿。《開寶本草》載:“煮食,消腫下氣,清熱解毒,生研絞汁服,治丹毒煩熱,風疹,藥后發動,熱氣奔豚?!豹?br/> 紅薯在《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古代文獻記載,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可使人長壽少疾,還具有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作用。
小麥、綠豆或紅薯經過發酵后所制成的漿水更能加強其治療作用,從而達到相應的治療目的?!都蔚v本草》載:“漿水味甘酸,微溫,無毒?!薄侗静菅芰x補遺》載:“漿水味甘酸而性涼。”《金匱玉函經二注》載:“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金匱要略輯義》注:“漿水能調理藏腑,而共為治瘡膿已成之劑。”筆者認為漿水味甘酸,生服時性涼,煮服可增加其溫性,甘可護胃調中,酸可斂肝理氣,性涼入血分可清熱,煮服可防止寒涼太過而傷正。
2漿水的作用
?、偕鷿{水的作用,在狐惑病中赤豆當歸散用以治療濕熱郁毒釀腐成膿的病證,用其清熱除濕,解毒排膿。該證用生漿水甘酸涼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功效,又因熱毒郁于血分,隨肝絡上注于目,而導致目赤如鳩眼,因此可借其酸性斂肝經橫逆之氣;下血病篇治療近血的赤豆當歸散,其病機和上述病癥相同,因此生漿水也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屬異病同治。以上兩條均體現了生漿水味甘酸性涼可清熱解毒不傷正的功效。
②熟漿水的作用,瘧病蜀漆散治療牝瘧,其病多由素體陽虛,復因瘧邪痰阻所致,方后云:“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方中用蜀漆和漿水吐之以發越陽氣,劉渡舟認為“漿水和胃,又助蜀漆以吐頑痰”,說明漿水在此即助蜀漆以吐頑痰,又防止吐后傷正以和胃,皆取漿水甘酸和胃理氣的功效;第五篇礬石湯治療腳氣沖心,本條乃腳氣沖心的外治法。腳氣病,是由濕邪下注所致的腿腳腫脹重痛之病,嚴重者可發為腳氣沖心,即出現心悸、嘔吐、氣喘等癥,皆可考慮用礬石湯治療。其中明礬味酸澀性寒,有除濕收斂之功,又有清熱解毒之效,加漿水煎煮可助明礬收斂降逆以治腳氣沖心;嘔吐病篇半夏干姜散是治療中陽不足,寒飲停胃的嘔逆證,以漿水煎煮頓服之,能使藥力集中,并以其甘酸之味加強溫中止嘔的功效;婦人妊娠病篇白術散是治療由脾虛寒濕所致的胎動不安證,方后云:“……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本條醋漿水就是漿水,用醋來強調其酸性,由于痰飲在胸膈,所以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半夏消痰去水,用漿水調中,若嘔則損傷胃氣,耗損津液,此處漿水體現了益胃生津,降逆止嘔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張仲景充分利用漿水善行的特點,助宣通化滯物,用其性涼入血分之性以解熱。河南南陽民間常以漿水作為湯菜來食用,如漿水面。但因漿水能助消化,和胃氣,化積滯,而又無毒副作用[3],因此將其作為煎藥用水,更有助于藥物的吸收,促進藥物療效。漿水歷史源遠流長,臨床價值大,但是由于其制作復雜等原因,目前已很少使用。并且各代醫家對漿水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爭議,因此本文筆者只做了一部分討論,就其很好的藥用價值我們應該對漿水做進一步研究,尋仲景之所思所用,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趙體浩,劉世恩《傷寒論》清漿水揭秘[J]國醫論壇,2008,23(6):5~6
?。?]龍明照,金妙文清漿水之藥效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薈萃,1996,11(9):403~404
?。ㄊ崭迦掌冢?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