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扎特僅35歲便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音樂界一大悲劇,而他死后3天即入土,未做解剖,死因就此成謎。200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就此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提出過不少推論。今年7月,美國有學者指出,莫扎特每天在家里埋頭寫曲,又住在全歐日照最少的國家奧地利,失去許多曬太陽的機會,因而缺乏足夠維生素D,這很可能是他健康惡化的主要原因。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缺乏維生素D不僅影響骨骼健康,還會導致多種嚴重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是的,不是我們經常在廣告里看到聽到的維生素C,也不是熟悉的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而是我們不太熟悉的維生素D,一直被低估的維生素D。
是誰殺死了莫扎特
莫扎特的一生可用“命運多舛”來形容。在短短35年中,這位天才音樂家遭受了天花、傷寒、扁桃腺炎等諸多疾病的輪番折磨,最終于1791年12月告別人世。
然而,究竟是誰或者究竟是什么給予了他致命一擊?中毒、腎病、感染……兩個世紀以來,莫扎特之死因一直籠罩在重重疑云中。
今年7月,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前大氣物理學家威廉·格蘭特提供了另一種解釋:1762到1783年間,莫扎特的感染癥狀多出現在10月中旬和5月中旬。這是因為在緯度較高的奧地利薩爾茨堡,人體由于缺乏光照而無法合成維生素D,這一情況可能持續達半年之久,以致莫扎特無法抵御疾病的侵襲。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保證充足的維生素D攝入量,是預防流感、肺炎、心血管疾病、癌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鍵所在。格蘭特說,假如莫扎特能夠及時了解“陽光維生素”的功效,并適當服用保健品,那么他留下的傳世之作將是今天的兩倍。
維生素D,很陽光
維生素D的發現,其實是人們與佝僂癥抗爭的結果。早在1824年,就有人發現魚肝油可在治療佝僂病中起重要作用;1918年,英國的梅蘭比爵士證實佝僂病是一種營養缺乏癥,但他當時誤認為是缺乏維生素A所致;1922年,維生素D開始被發現;1930年專家首先確定了維生素D的化學結構;6年后,它的底細終于大白于天下。
維生素D可分為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其中維生素D2多由植物性食物經陽光照射合成,至于維生素D3,人體曬曬太陽就可以合成。因此,它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自發現以來很長時間里,醫學界均認為它能促進鈣的吸收,調節體內鈣、磷水平,從而維持牙齒和骨骼正常生長。兒童缺乏維生素D,易發生佝僂病;成年人缺乏維生素D,易發生軟骨病。固齒壯骨也被長期當作維生素D的唯一“主業”,也可說是它的“老本”。
編者注:維生素D主要來源于體內皮膚合成及食物供應。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人體曬太陽生成的維生素D并不能直接發揮作用,它還需要被肝內的酶轉化為活性維生素D,故肝腎功能障礙及中老年行將衰老時,將影響活性維生素D轉化,這也是肝腎性佝僂病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發病的重要原因。
維生素D,再立新功
毛主席曾說過,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維生素D就不斷在立新功。近年來,人們對維生素D的研究發現,它除了健齒壯骨的“主業”之外,多種“副業”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多年的臨床觀察表明,維生素D缺乏不僅影響骨骼生長,還跟骨骼之外的許多慢性疾病發生、惡化密切相關,甚至能致命。維生素D對防治心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多發性硬化等)、癌癥(如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心臟病、肺病、哮喘、糖尿病、高血壓、少女矮肥、年長者抑郁癥等病癥均有重要作用。
心血管病
維生素D和鈣能抵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和血管阻塞等心腦血管病。足量維生素D和鈣元素能降低膽固醇含量,進而降低斑塊形成和動脈硬化進程。研究表明,從兒時起適量補充維生素D,可防治多種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心力衰竭、心絞痛和腦梗死及外周循環障礙等。
奧地利專家跟蹤3200多名心臟病患者(平均62歲)8年,結果737人死亡,其中307人維生素D攝取量過低,只有103人攝取量過高,前者死亡風險是后者的2倍多。美國芝加哥羅尤拉大學研究指出,冬季日照時間短,使身體制造維生素D不足,影響心臟健康;心臟病患者少曬太陽,出現嚴重心臟病癥狀者增加30%,導致死亡風險增加50%。早前哈佛大學學者研究發現,成年高血壓患者如果同時缺乏維生素D,那么患心血管疾病幾率將大大增加。動物試驗表明,維生素D還可抑制心肌肥厚。
美國哈佛大學關于心臟病發病危險因素研究表明,伴維生素D缺乏的高血壓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的幾率要比維生素D含量正常的高血壓患者高1倍以上。而維生素D之所以能防治高血壓,是因為它可被甲狀腺和甲狀旁腺吸收利用,從而分泌甲狀旁腺素,后者可調節鈣鎂含量,足量的鈣反過來又可調節血壓,防治高血壓。
國外研究還表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黑色人種高血壓發病率較高,原因為陽光斜射、紫外線不足及黑色素阻擋皮膚吸收紫外線,導致皮膚合成維生素D減少,這些人從小普遍缺維生素D,從而更易患高血壓。
自身免疫性疾病
美國研究表明,維生素D可對免疫系統產生影響,攝入量最多的女性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比攝入最低者小1/3,也就是說,增補維生素D可能減小類風濕性關節炎危險。研究小組分析了近3萬例女性資料,在11年隨訪期中,152例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高膳食組(維生素D至少290單位/天)和增補組(維生素D至少400單位/天)類風濕性關節炎危險分別減少28%和34%。體內缺維生素D會導致一些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硬化癥(如硬皮病、多發性硬化癥等,這些都是國際上公認難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動物實驗也證實,維生素D能阻止或推遲實驗小鼠發生糖尿病(維生素D可抑制過強的免疫系統功能,防止免疫系統“過激”工作而誤殺自身細胞,誘發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萊姆性關節炎、多發性硬皮病等。
維生素D不僅能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而且還能改善和抑制其進展。如對銀屑病(牛皮癬),維生素D已成為國外臨床治療的主要藥物,不但可內服補充維生素D的不足,而且可用于病損局部,這一做法目前已取得國內醫藥界認同。
眾所周知,環孢素A是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能有效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但小劑量環孢素A不能阻止小鼠心臟移植排斥反應,而加用小劑量維生素D(50納克/天)和鈣離子,則能有效阻止排斥反應發生——這是近年來活性維生素D在防治免疫疾病方面的妙用。
癌癥?
癌癥的發病,與遺傳、基因突變、環境因素、生活習慣、飲食和某些營養素缺乏有關。近些日子,維生素D的防癌作用被越炒越熱,歐美最新研究也顯示,維生素D有一定防癌作用,人體擁有充足維生素D將有助防治癌癥,特別是直腸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這在北半球國家尤其明顯。
但讓人們詫異的是,美國醫學研究所最新推薦的維生素D參考攝入量卻似乎“忽視”了它這一“特異功能”,而僅僅強調維生素D不可或缺是因為它對我們的骨骼健康的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于維生素D能否預防癌癥,尚無定論。今年3月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也刊文指出,維生素D防癌證據不足,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國內也有學者表示,維生素D防癌言之過早,而且評說近年國外“補D熱”類似我國前幾年的“補鈣熱”。
研究同時發現,除前述3種癌癥外,維生素D對其他癌癥的正面作用并不大,如與前列腺癌間無明顯相關性,高維生素D也并不減少子宮內膜癌、食管癌、胃癌、腎癌、胰腺癌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生率。相反,還增加食道癌及胰腺癌風險。
而且血維生素D與癌癥發生率間的相關性,還受到很多混雜因素的干擾——比如肥胖(它是癌癥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也可導致維生素D沉積于脂肪組織,使血維生素D水平降低)、缺少運動(因戶外運動及接觸陽光的時間變少,使維生素D的合成減少)、膚色深(陽光下維生素D的合成較少)以及飲食習慣等。這些因素都會誤導人們認為血維生素D水平低是癌癥的危險因素。另一方面,體質虛弱時也會因戶外運動減少(接觸陽光)、營養攝入不良等導致維生素D缺乏。
關于癌癥與維生素D的關系仍在進一步研究中,結果可能還要等5~6年才能出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其他
◇肥胖維生素D缺乏婦女的體重指數平均比維生素D正常者高2~4,進一步研究表明,維生素D是身體制造瘦素所必需的,而瘦素是人體內控制食量的一種激素,體內有一定量瘦素,進食時會提前產生“飽食感”,從而停止進食。缺維生素D會導致體內瘦素含量降低,胃口越來越大,因多進食而致肥胖。
◇肺病肺臟組織在人的一生中不斷新陳代謝(包括修復和重組),維生素D可促進肺部修復過程中部分細胞的成長,從而防病。新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社區獲得性肺炎等的治療都有較大好處。
◇精神分裂癥這要從精神分裂癥的得病原理來說,精神分裂癥患者患病和出生前接受多少日照有關,科學家發現,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日照吸收不充分,這樣就會影響胎兒大腦發育,最終導致精神分裂癥。
研究還發現,補充足量維生素D可以防治帕金森病;女性補維生素D可以降低黃斑變性可能;孕婦缺維生素D,所生的嬰兒不但體重低,而且體質嬴弱,易患病;兒童補維生素D可預防貧血。老人體內維生素D含量低者,跌倒和骨折的危險增加,此并非單純與骨質疏松有關,而是因缺維生素D而影響肌力和持久力。
光補>食補>藥補
人體補充維生素D有3個方法:光補、食補和藥補,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出門去曬太陽,其次再考慮食補和藥補,食補優于藥補,多吃維生素D含量高的食物(如魚肉、海產品、牛肉、奶酪、豬肝和雞蛋黃等天然食品),必要時服用VD藥劑。
在我國,成人維生素D的每日推薦攝入量為5~10微克,相當于200~400國際單位(IU)。這一數值在保證一定戶外活動的條件下并不難達到。只不過我們在戶外享受陽光的時候,要記得裸露皮膚,這樣皮下組織中的膽固醇才能在紫外線的幫忙下轉化為維生素D。
但是,為了防治佝僂病、軟骨病和骨質疏松癥而進行“藥補”也是非常必要的。維生素D是非處方藥,藥店可以購到,一般按藥品說明書掌握使用即可。對于防治骨骼之外的某些疾病,通常應當在醫生指導下應用。作為預防用藥對象,應當是患這些疾病的高危人群考慮使用。美國國家科學院1980年制訂的一份維生素功能、來源和日需要量中,推薦防治乳腺癌、直腸癌、防治耳聾和協助控制老年人的糖尿病的推薦用量是:男19~24歲400 IU,25~50歲100 IU,51歲以上200 IU;女19~24歲400 IU,25~50歲200 IU,51歲以上200 IU;懷孕、哺乳者均為400 IU。
常用的維生素D制劑有——
(1)維生素D2膠丸:每粒0.125毫克(5000IU)或0.25毫克(10000 IU);(2)維生素D2片(糖衣片):每片0.125毫克(5000 IU)或0.25毫克(10000 IU);(3)維生素AD膠丸:每粒含VA 3000 IU、維生素D 300 IU;(4)濃維生素AD膠丸:每粒含VA 10000 IU、維生素D 1000 IU;(5)維生素AD滴劑:每克含VA 5000 IU、維生素D 500 IU,VA 50000 IU、維生素D 5000 IU或VA 9000 IU、維生素D 3000 IU;(6)維生素D2膠性鈣注射液:1毫升/支或10毫升/支,每毫升含維生素D2 5萬IU、膠性鈣0.5毫克;(7)維生素D注射液:15萬IU(0.5毫升)/支、30萬IU(1毫升)/支或60萬IU(1毫升)/支;(8)骨化三醇膠丸(羅蓋全):骨化三醇是維生素D3的最重要活性代謝產物之一,0.25微克/粒,應根據每個患者血鈣水平小心制定本品的每日最佳劑量;(9)阿法骨化醇片(別名有:1a-羥基維生素D3、阿法D3、萌格旺、法能、立慶、霜葉紅片、Alpha-D3等),其藥效同骨化三醇,制劑有膠囊劑(每粒0.25微克),片劑(每片0.25微克或0.5微克);(10)雙氫速甾醇:亦為體內維生素D3最重要的代謝活性產物之一,制劑有油溶液(每瓶0.25毫克/毫升或1毫克/毫升);片劑(每片0.2毫克);膠囊劑(每粒0.1毫克、0.25毫克或1毫克)。
【編后】維生素D用藥安全指數(最小中毒劑量與日常建議量的比值)只有5~10,稍不慎就容易補充過量而中毒(它也是最容易補過量的維生素),因此不可濫用,若非缺乏,切不可大量補充!另外,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也就是說,它更容易溶解在脂肪里,因此,如果平時吃得太素,也不利于它的吸收,要葷素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