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風乍起,大學開學。多少懷揣錄取通知書的孩子們,像小鳥離巢一樣撲棱棱展開翅膀,飛出家門,飛向遠方。
小鳥飛走了,空巢不可避免地提前到來。于是,在這段時期,很多送走子女上大學的家庭突然陷入“空巢危機”。
缺乏獨立意識導致心理落差
劉女士的兒子考取了南京的一所高校。臨近開學,夫妻倆高高興興地把兒子送入了大學校門。可是,兒子走了沒幾天,劉女士夫妻倆卻忽然覺得生活變得不快樂了。原來,兒子一直是三口之家的焦點,夫妻倆的一切安排都是圍著兒子轉。如今,兒子突然不在身邊了,兩口子心里空落落的,一下子竟然不知道日子要怎么過了。
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親子一體化心理”。傳統文化中的親子觀,在強化親情的同時,讓親子之間的“心理臍帶”難以消退,讓親子兩代人成了心理上的“連體人”,彼此都失去了應有的獨立性。于是,兩代人掰不開扯不斷。而且,在“親子一體化”心理中,與其說是子女缺乏獨立意識,不如說是父母更缺乏獨立意識。
同時,由于大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子女自然會對父母有更多的依賴,這又導致父母對子女產生“反向依賴心理”——如果子女不依賴他們,他們就覺得失落。獨生子女現象就是這樣加重了“親子一體化”心理,親子之間有了更大的依賴性,更缺乏彼此獨立的意識。如此一來,孩子離“巢”父母就感覺受不了了。
學會獨處才能適應“空巢危機”
那么,“空巢”中的中年人應如何心理自救呢?
一是重新學習獨立。人到中年,面臨的一個人生課題就是重新學習獨立。中年朋友們應轉變觀念,徹底破除“親子一體化”心理,真正切斷親子的“心理臍帶”,從心靈深處樹立起獨立意識,做一個精神獨立的人。
二是準備自立。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應該學會照顧好自己,學會獨立安排好自己的中老年生活,做好充分的自立養老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
三是豐富生活。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應該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生活,轉移了注意力,心態也就會隨之好轉。 “空巢”中的中年人必須意識到,親子只能相伴一程,真正相伴長久的是夫妻。孩子離家后,做到不過分關注孩子,更不苛求孩子定期與父母聯系。這樣與孩子客觀上的保持距離,有利于心理上保持距離,有利于強化自己的獨立精神。
四是重溫二人世界。孩子剛剛離家,夫妻應該彼此更加關心,增進共同活動時間,重溫二人世界的生活。孩子離家后,丈夫應該給妻子更多的關愛,以彌補孩子離家給妻子帶來的不適。夫婦倆可以每天一起晨練、買菜、做家務,周末約朋友爬山、逛公園,隔段時間,夫婦倆就旅游一次……“空巢”生活就可以過得有滋有味,夫妻感情也歷久彌深。
當然,人必須學會獨處。中年夫妻也不要太多依賴二人世界,而要練出點獨處的功夫。這也是人到中年應該開始的必修課。因為,不論怎樣,隨著年齡增大,獨處的時間會越來越多。其實,敢于面對孤獨,是一種勇氣,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享受。只有在孤獨時刻,一個人才能關照到自己的內心,才能讓靈魂獲得寧靜,才能讓心性獲得滋養。如此說來,學會獨處也是一種真正的自愛。
正如有人所說,與其將快樂的指望放在別人身上,不如放在自己身上。是的,只要你愿意,自己完全能把生活過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