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陳師傅以前愛抽煙,年輕時就有咽炎,總覺得喉嚨有口痰、不舒服,吞不下也吐不出,吃了些藥,效果也不明顯,就沒再管。現在,陳師傅覺得喉嚨的那口痰變大了,很不舒服,胃口也變差,陳師傅以為咽炎加重,就去醫院耳鼻喉科檢查,不過醫生發現,咽炎其實只是輕度,又讓他做胃鏡檢查,這才找到病根——食道癌。
食道癌是我國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健康與生命。我國每年因本病死亡者約20.9萬。食道癌能否治好,與治療時機聯系很大。以手術治療為例,早期食道癌患者5年生存率在90%左右,而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降到20%~30%。食道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患者一定要多留心,及早發現癥狀、及早治療,爭取成為那“90%”中的一員。
吞咽不適,未必是咽炎
食道癌早期,患者基本上無任何不適。隨著病情發展及腫瘤范圍擴大,患者可逐漸出現異常感覺。通常會在吃飯、吃饅頭時出現吞咽不適,咽喉有異物感或食管內疼痛,但是,很多人以為是咽炎引起,沒有及時就醫,延誤治療時機。
慢性咽炎雖然也有吞咽異物感,但與食道癌吞咽不暢性質不同。對于慢性咽炎來說,進食固體和流質飲食是沒有什么分別的,甚至咽唾液時也會有哽噎感。而食道癌的吞咽困難有一個過程,先是難咽固體食物,然后是半固體,然后是流質,最后連水和唾液也難以下咽,口中不斷溢出水及泡沫,這與慢性咽炎有本質區別。
癥狀持續3個月,要警惕
根據普查資料發現,以下幾點可能是食道癌的早期癥狀,值得警惕——
◇吞咽食物時有梗噎感。在此病早期階段,當食物通過時會出現吞咽不適或吞咽不順感覺。如病情再進一步發展,就會出現梗噎感,多半是因為吞服類似烙餅、干饃或其他不易徹底嚼碎食物才能發現。
◇食管內有異物感。患者自覺某一次因為吃了粗糙食物而將食管擦傷,或者疑為誤將異物吞下而存留在食管內,有類似如米粒或者蔬菜碎片貼附在食管上,吞咽不下,既無疼痛也與進食無關,即使不作吞咽動作,也仍有異物存在的感覺。異物感部位多與食道癌病變位置相吻合。
◇食物通過緩慢并有停留感,常有食管口變小,食物下咽困難并有停留的自我感覺。這些癥狀只出現在下咽食物時,進食之后即行消失,且與食物性質沒有關系,甚至在飲水時也有相同感覺.
◇咽喉部有干燥感和緊迫感,常感到下咽食物不順利,并有輕微疼痛,有點兒干燥、發緊感,特別是在吞咽干燥或粗糙食物時,這種干燥、發緊感更明顯。此種早期癥狀發生與情緒波動有關。
◇胸骨后有悶脹不適感。患者只能隱約感到胸部不適,既不能指出不適部位,也難以敘述不舒服具體情況。
◇胸骨后疼痛。這種表現在早期食道癌患者中比較多見,患者常在咽下食物時胸骨后有輕微疼痛,并能感覺到疼痛部位,疼痛性質可為燒灼樣、針刺樣、牽拉摩擦樣痛,輕重與食物性質有關,吞咽粗糙、熱食或有刺激性食物時,疼痛比較重;吞服流質、溫熱食物時,疼痛比較輕;咽食物時疼痛,進食后又有所減輕甚至消失。這種癥狀大多可用藥物治療,暫時獲得緩解,但數日或數月后病情又會復發,且反復出現,存在較長時間。
◇劍突(心口)下疼痛。患者自感劍突下為燒灼樣刺痛,輕重不等,多出現在下咽食物時,食后減輕或消失。也有的為持續性隱痛,與進食關系不大。
以上這些信號,可單獨出現,也可并列出現,一般都持續3個月以上。最好在它們剛出現時就要引起重視,盡快去醫院檢查,到了經常性或持續性發生并加重,出現吞咽困難時,則進入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確診方法有3種
我國是世界上食道癌發病率最高地區之一,尤其是河南林縣和粵東(梅州、汕頭、潮州、揭陽、汕尾),這可能與當地居民喜歡吃腌制食品有關。此外,攝入動物蛋白、新鮮蔬果不足會造成維生素、微量元素、核黃素和葉酸等營養素不足,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也是食道癌高發原因之一。35歲以上男性、平時愛吃腌制食品者應篩查食道癌。如果已經出現吞咽困難,應盡快進行消化道內鏡(胃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醫院用于早期食道癌的確診方法有3種:一是X線鋇餐檢查,二是“食管拉網”脫落細胞檢查,三是食管鏡或纖維食管鏡檢查。其中有一項為陽性即可確診。吞鋇X線造影診斷符合率在80%以上,患者無痛苦,易于接受;“食管拉網”脫落細胞檢查是食道癌普查的最佳方法;而纖維食管鏡檢查確診率幾乎達100%。
發現早,不用化療
目前,手術治療仍然是最有希望治愈食道癌的手段,對不同階段食道癌,治療方案也不一樣:早期食道癌,以單純手術治療為主;局部晚期食道癌,以手術為主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晚期食道癌,特別是有遠處轉移者,是以放化療為主。如果在食道癌早期得到及時治療,做完手術可以不用化療,2個月就能恢復工作。
編輯/李宇杰liyujie@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