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體溫升高的時候,憂心如焚的父母往往會即刻采取行動,一邊拿出冷毛巾和退燒藥,一邊慌慌張張地打電話叫醫生,甚至還可能會把孩子送到急診室去。
2月28日,美國兒科學會發布了一份關于兒童發燒的報告。該報告告訴各位家長,體溫計上的數位其實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孩子發燒的時候,一定要盡量讓他們感覺舒適,這件事情遠比把他們的體溫精準地控制在37℃來得重要。
退燒并不能讓病
快點好起來
美國兒科學會的報告指出,在兒科醫生接診的患兒之中,三分之一的主要癥狀都是發燒。盡管如此,人們對于發燒的許多認識卻都沒有什么科學依據,一直以來,人們普遍都搞不清楚,兒童或成人發燒究竟意味著什么,什么時候治療才合適。
專家們強調,發燒并不是一種病,僅僅是人體的一種反應而已,起源則可能是人體對病菌感染的一種進化適應。將人體那個調節體溫的裝置(也就是大腦當中的視丘下部腺體)調高幾度,就可以起到降低病菌繁衍速度、增加白細胞的作用。
研究報告指出,退燒并不能加快孩子康復的速度。相反,一些證據表明,不采取退燒措施的話,病情反倒可能更快緩解。報告認為,如果孩子正在睡覺,家長就不應該把他們叫起來吃藥。與此同時,一項研究顯示,85%的美國家長都表示,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舉動。剛剛當選美國ydq6aFAFc1K+UVkdaIVyax0iG+158zLzc9dWW9Pyop0=家庭醫師學會主席的葛倫·斯特里姆說,大家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那就是按正確的方法救治孩子。可是,采取行動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救治孩子,實際上卻可能只是在安慰自己。
當然另一方面,升高的體溫又會影響孩子a的睡眠、食欲和其他活動,造成不適的感覺。美國兒科學會的蘇利文醫生說,如果孩子顯得不舒服,你就應該用撲熱息痛或是布洛芬來減輕他們的不適感。不過,她同時指出,單純的發燒并不需要治療。發燒本身并不能反映孩子的病情,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該小心的時候也要小心
不過,蘇利文醫生說,一旦孩子出現皮疹、躁動不安或是情緒異常的情況,家長就應該多加小心。
報告指出,退燒藥只要能減輕患兒的不適感就好,具體選擇則可以是撲熱息痛,也可以是布洛芬,這兩種藥的安全系數和藥效差別不大。此外,用藥的時候應該仔細閱讀藥品包裝上的標簽,以便根據患兒的年齡和體重選擇正確的劑量。按照報告的說法,給孩子服藥的時候,多達半數的美國家長都有搞錯劑量的情況。
有些情形之下,單純的發燒也是件讓人擔心的事情。如果不到三個月大的嬰兒燒到了38攝氏度以上,家長就應該立刻與醫生聯系,因為這樣的情形可能意味著嚴重的感染。39℃以上的高燒,必須盡快到醫院治療,以免造成腦損傷!心肌衰弱的兒童可能承受不了發燒的折磨,一旦發燒就需要及時治療。
37℃并非“正常體溫”
專家們指出,即便是眾所周知的37℃也算不上什么“正常體溫”,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平均體溫”。一天之中,健康人的體溫可以有整整1℃的變化,傍晚的時候最高,最低的時候則是在早晨6~9點之間。
人的體溫既然有這么大的變化,檢查體溫計的讀數還能有什么意義嗎?醫生們的答案是:有。鑒于大多數發燒癥狀都與病毒感染有關,專家們一致建議,不管有沒有其他癥狀,體溫超過38℃的兒童都應該待在家里休養,直到體溫恢復正常,并且在不用藥物的情況下維持24小時以上為止。
美國兒科學會的這份報告對于指導人們正確看待發燒和使用退燒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很容易就走進“過度醫療”的誤區,忽視人體自身的防御反應對于疾病康復的重要意義。大家應該認識到,增強自身體質比藥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