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詩贊美了自然界黃昏美麗的景色,也常被引用來描述老年人在人生最后階段內心的無奈、眷戀、彷徨、失落等心態。這種“黃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種常見的負性心理,通常表現為“情感消沉,精神退變”,是一種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影響認知、情感、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需要引起老人及其親屬的高度重視。
陳圣琪教授是本刊編委,也是本刊創刊時第一批專家作者之一。十年前,他是意氣風發的精神衛生科主任,十年后,他在擔任精神衛生中心院長的同時,有了更多的社會任職,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沉穩與睿智。然而,不論職位如何變遷,他仍會走進社區為大眾作心理輔導,他仍會走進圖書館為市民講課,他仍會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為廣大讀者撰文,對醫學科普事業不遺余力地支持……
采訪陳教授時,記者提到,據《山東商報》3月29日報道,濟南一位70多歲老人疑因身體不好在樹林里上吊身亡。陳教授感慨道,這位老人太極端了。不過,這也是部分中國老人的一個縮影。中國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一些城市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老人的心理和生理問題,亟待關注。
5種心態,您是哪一種
陳教授介紹,老年人由于生理、所處的特殊社會地位以及固有的傳統理念影響,使其心理狀態有別于其他年齡段的人。歸納起來常見有以下5種表現:
積極樂觀
陳教授說,持這種態度的人對人生滿意度較高,具有一顆寬容之心,生活內容充實、豐富、有規律。經常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參與社會活動,從而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像上海世博會期間就有不少老人主動當志愿者,出沒在大街小巷,默默地為社會作貢獻,他們不求所得,只求自身喜悅。還有一些老年人積極參加社區各種文藝體育活動,在娛樂中獲得他人尊重,自身的幸福體驗也由此得以升華。
消極被動
和積極樂觀的老年人相對應,也有為數不少的老年人,常表現得消極被動,沮喪、抱怨、抑郁、焦慮,失落感強烈,不與人交往,斤斤計較點滴的得失,責怪兒女不孝,生活無規律,乃至悲觀厭世等不良情緒始終占據頭腦。
陳教授接診過一位患者,是剛退休的老干部。由于在位時家里經常高朋滿座,應酬不斷,而退下來以后,門可羅雀,家里頓時冷清了不少。這位老干部從心理上難以適應,老是抱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就此一蹶不振,沒有多久就與醫院“結緣”,三天兩頭往醫院跑。查來查去也沒有發現什么大毛病,但半年折騰下來,形體枯槁,跟退休前判若兩人。
記憶衰退
一些老年人由于生理因素、個人思考減少或其他疾病,導致記憶發生衰退,但本人及家屬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引發一系列家庭矛盾。如一個中學高級數學教師,退休不到5年就變得疑心重重,甚至行為方式匪夷所思。他懷疑妻子有外遇,猜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女兒勾結外人謀取他的錢財。剛講的話,一轉身就忘得一干二凈。由此折騰得家里雞犬不寧。最后被確診患了老年性癡呆。
累贅之想
由于軀體患病、生活不便,有些老人很容易產生“自己是社會、特別是家里人的包袱和累贅”的想法,尤其是以往性格較為強勢、固執者更為明顯。進而為此憂心忡忡,悲觀失望,使得整個家庭始終處于壓抑、凝重的氛圍之中,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孤獨之感
傳統觀念中,對幸福的詮釋很重要的一點是兒孫繞膝、子孫滿堂,最大的悲哀是“無后為大”。這種帶有強烈農耕經濟特色的傳統觀念,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大為削弱,但子女不在身邊而引發的“空巢”現象所伴隨的孤獨之感,依然深深地影響著部分老人的心靈,吞噬著他們的健康生活。
您的“黃昏”可以美
老年人產生以上心態,跟他們的個性特點、思維方式、社會及家庭環境、生理因素、疾病等因素是分不開的。陳教授介紹說,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采取以下策略,對改善“黃昏心理”的消極影響當有所裨益。
調整認知
所謂認知指的是將外界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經過大腦整理、歸納、分析,并依照以往的經驗,做出決定的思維過程。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曾經說過,個體情緒、行為方式的出現,并不在于外界刺激的大小和嚴重程度,而在于個體對這種刺激的認知。如果認知出現偏差,那么負性情緒、異化的行為方式就有了滋生的土壤。簡而言之,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是獲取幸福的金鑰匙。比如同樣是半杯水,有的人會說:“唉呀,只剩半杯水”,并為此神情沮喪;而有些人會說:“好啊,還剩半杯水”,并為此而雀躍。同樣的局面,感覺竟然是天壤之別,可見調整個人認知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老人問題同樣如此。如果自身的幸福不是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自己設定的目標之上,那么感覺就會完全不一樣。也許這種改變開始時可能不那么習慣,甚至會有些痛苦,但根據心理學上行為的慣性定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夠堅持,并不斷去加強,它終將會變成一種習慣。到那時,消極的“黃昏心態”自然會消失無蹤!
行為改變
陳教授說,有許多老人身體不適,總是想到醫生、吃藥、服用保健品,而對自己生活的行為方式是否科學則考慮極少。現代科學發現,許多疾病產生的根源往往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關聯。個人如能在生活方式上稍作調整,就完全可能將許多疾病拒之門外。
比如,過去認為,早睡早起,身體健康。但這其實是農耕時代的產物。對于老年人來說,過分早起并不是好的選擇,尤其在冬季,天寒地凍,早起很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腦血管意外。生活中諸如此類悲劇不勝枚舉。如果改變這些不科學的生活方式,那么遠離此類疾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加強。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良好的心態、科學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最好的守護神!也是遠離“黃昏心理”的法寶!
積極參與
家庭生活、社會交往是人類生存意義的關鍵所在,兩者不可偏廢。如果有意識地積極參與一些活動,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也能在與人交往中獲得樂趣。陳教授建議,老人在社會交往中懷有一顆自愿付出,不求回報的良好心態,就有可能在助人中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而且它也會使人與人相處的關系處理上簡單很多。去年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許多老年志愿者通過自己的切身實踐體會多多,就是最好的佐證!
適度鍛煉
生命在于運動已經成為共識,但作為老年人如何科學合理進行鍛煉則很有講究。對于老年人而言,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適度鍛煉,對健康才有利。一般認為,每天的運動量宜掌握在身體稍出點汗即可。運動以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極拳、做操、游泳等較為合適。
適度鍛煉在為健康加分的同時,還可以豐富老年人的心理,使其遠離孤獨與思想的困惑。
及時診治
老年人因生理原因會出現一些遺忘現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如果這種遺忘還伴隨性格與以往迥然不同、情感活動異常、思維怪異、行為不可理喻、睡眠節律重大改變并已經持續一段時間時,就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要知道,任何的拖延都可能引發更大災難性的后果。
簡短的采訪結束了,陳教授最后說道,夕陽無限好,但黃昏以后的夜空會更美麗,老人只要把握好自己,就能享受星空燦爛帶來的愉悅感受!
陳圣祺,精神科主任醫師,現任上海市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院長,還擔任上海市醫學會精神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醫院管理協會精神病院分會副會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