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發作時,常伴有氣短、胸悶、胸痛、頭暈、喘促等癥狀,中醫認為,它多因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淤血阻滯,心失所養,心脈不暢所致,類型上有心虛膽怯,心脾血虛,陰虛火旺,心陽不振,水飲凌心,心血淤阻之分。
心膽虛怯主要表現為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多夢易驚等。
茯神20克,菖蒲10克,丹參12克,黨參15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心脾血虛主要表現為心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多夢健忘、食少便溏等。
棗仁15克,黨參20克,灸甘草6克,當歸12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龍眼肉10克,白術12克,茯神20克,遠志6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棗仁、柏子仁各15克,山藥20克,浮小麥3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陰虛火旺主要表現為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干盜汗等。
麥冬15克,百合20克,棗仁12克,黃連6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百合15克,知母10克,柏子仁12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心陽不振主要表現為心悸不安、胸悶氣短、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等。
桂枝6克,制附片12克(先煎1小時),炙甘草10克,黃芪3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黃芪30克,黨參20克,丹參12克,制附片15克(先煎1小時)。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桂枝10克,炒白術12克,炙甘草12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水飲凌心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少,下肢浮腫,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等病癥。
茯苓15克,白術12克,甘草6克,桂枝1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心血淤阻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胸痛、病如針刺、唇甲青紫等癥。
丹參15克,川芎10克,黃芪30克。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3次飲服。
三七、丹參各250克,西洋參100克。上3藥共研細粉,每日早、中、晚用白開水吞服3~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