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風送爽的時節,中原大地傳誦著一個傳奇的故事:菊鄉老太太見義勇為,潭水中救出四名花季青少年,壯烈犧牲;在丹桂飄香的日子,網上傳來一則好消息:柴小女被正式列入“中國好人榜”候選人。
那是2011年8月1 2日的午后,夏日的陽光燦爛,熱風拂面。
豫西南內鄉縣趙店鄉紅堰村69歲的老太太柴小女,來到村西的湍河漫水橋畔,在一塊方正的石板上洗衣服。兩個十來歲的孫子程豪杰、程英杰,在旁邊玩耍。下午四點多,一男四女來到了橋北河中的一個潭邊。這潭離柴奶奶洗衣處有3丈多遠,潭口不大可水深流急。這是一群鄰莊的孩子,與柴奶奶素不相識。五人中最大的是19歲的女青年褚貝貝,接著是16歲的男少年褚玉田,剩下的三個小姑娘分別是:12歲的龐占英和閆圓圓,10歲的褚存存。褚貝貝和褚玉田在潭邊清洗編織袋,三個小姑娘在潭邊沙灘上打鬧嬉戲。
成群的魚兒在河水中快活地漫游,結對的白鷺鳥在河床上自在地蹁躚,蟬蟲在岸上黛綠的叢林中鳴唱,槌衣的聲響在修長的河面回蕩。祥和平安的氣氛,在湍河上下彌漫。
衣服洗完了,柴奶奶領著兩個孫子走向河岸,打算回家。突然,身后傳來“救命啊”的揪心呼喊聲。柴奶奶回頭一看,大吃一驚——在潭邊嬉戲的三個小姑娘落入了水中。褚貝貝和褚玉田去救她們,也滑進了深水中。五個孩子在潭水中掙扎,人命關天,千鈞一發!柴奶奶扔掉手中的衣服,像瘋了一樣跑過去,“咚”地一聲跳進了深水中,連衣袋里的手機和鑰匙都沒顧著往外掏!
從小在河邊長大的柴奶奶多少有點水性,能在風平浪靜的河流淺水處撈魚摸蚌,但在這水深流急、浪翻渦旋的潭水中,她的泳技顯得力不從心。“死神”時刻都可能在她頭上降臨啊!可柴奶奶臨危不懼,奮不顧身地搶救落水的孩子們一一先把12歲的龐占英和10歲的褚存存托上岸,又把16歲的褚玉田推到岸邊。此時,柴奶奶已體力不支,游動艱難,但接著又把19歲的褚貝貝救出。此刻,柴奶奶已筋疲力盡,不停地咳嗽、喘氣、吐水。大孫子程豪杰見狀,伸手拉她上岸。她卻問還有誰沒上來?得知閏圓圓還在水中時,她又返身游向深處。程豪杰哭著喊:奶奶,你行不行?她只回頭看了一眼,沒有說話,又鉆進深水里,再也沒有上來。柴奶奶和12歲的閏圓圓,就這樣被無情的潭水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柴奶奶,你的身子沉下去了,永遠地沉下去了;柴奶奶,你的豐碑立起來了,永遠地立起來了!這巍巍的豐碑,立在了內鄉民風淳樸的熱土上,立在了華夏英雄輩出的大地上!柴奶奶,你以舍己救人的果敢,對生與死的嚴峻命題,作出了清楚的注釋;柴奶奶,你以舍生取義的壯舉,給高尚與卑微的哲學概念,作出了明白的詮釋。
柴奶奶犧牲后,蜚聲中外的“新華社”,舉足輕重的《人民日報》,家喻戶曉的“新聞聯播”,迅速對柴奶奶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跡進行了報道,盛贊了她的“大善大美大愛”。全國100多家主流報刊馬上轉載,海內100O多家互聯網站立即發帖。“英雄老太”的熱議,此伏彼起;“最美奶奶”的贊譽,不絕于耳。柴奶奶被追認為“烈士”。“優秀母親”、“道德模范”、“三八紅旗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內鄉縣委、政府送去“德澤后世”的匾額,在她墓地栽種四棵柏樹;內鄉“菊潭學校”送去“最美奶奶”匾額,讓她的孫子免費寄讀。柴奶奶殉難后,紅堰村人爭著為這位“好鄰居”、“大善人”守靈;出殯的那天清晨,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自發為她送行,祈禱她一路走好。大家對柴奶奶有說不完的好,訴不完的追憶,道不盡的惋惜,流不盡的眼淚。
柴奶奶,我是一個外鄉人,從未見過你,但我近來在電腦網站上,見到了一張你的遺像,認識了你。這是你的一張生活照,照片上的你一一雖然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鑠;雖然衣飾樸素,但是干凈利亮。你慈眉善眼的面容,洋溢著古道熱腸;和藹可親的表情,發散著絲絲暖意。柴奶奶,我是一個陌生人,不曾了解你;但我最近從連篇累牘的報道中,從人們的奔走相告中,從我自己的“采訪”、“考察”中,我熟悉了你,了解了你。你雖是一位深鄉的普通老太太,生前名不見經傳,但是你的死卻感天動地,無比悲壯!在我的心中,你是那樣的高大、高尚、高貴,又是那樣的可親、可愛、可敬。與你相比,那些風情萬種的“模特”,那些珠光寶氣的闊太太,那些道貌岸然的達官,那些夸夸其談的政客,那些一身銅臭的大款,那些自命清高的隱士,都顯得那樣的俗氣,那樣的遜色,那樣的低矮,那樣的不屑,那樣的渺小,那樣的猥瑣……
柴奶奶生于鄉村,長于鄉村,卒于鄉村。她出身貧寒,只上過小學。她與老實巴交的丈夫程玉林,生育了兩兒兩女。夫妻倆含辛茹苦地把兒女們拉扯大,幫助他們成了家立了業。本該安度晚年,不幸的是老伴患癌癥于1999年病逝。此后,柴奶奶和小兒子程高峰一起生活。后來,程高峰夫婦去廣東打工,把兩個上小學的孩子連同四畝責任田,留給了年邁的媽媽。年過花甲的柴奶奶留守在家,挑起生活重擔,起早摸黑地收種莊稼,操持家務,供養兩個孫子讀書上學,用無私的母愛撐起一個“空巢家”。柴奶奶愛自己的子孫,自己的家,也愛別人的子孫、別人的家。紅堰村幾十個嬰兒,穿過柴奶奶無償縫制的童裝;育青小學幾十位學生,吃過柴奶奶免費做的飯菜。“打工潮”卷走了紅堰村多數青壯年,造就了婦女、兒童和老人堅守的“空心村”和“空巢家”。柴奶奶把愛心像陽光一樣灑向“空巢家”,讓留守的弱勢群體感受了“人間有愛”的溫暖。鄰居年逾八十的老太太李玉婷,一人在家,孤獨寂寞。柴奶奶經常去她家串門,和她說“交心話”,還送去自己蒸的白饅頭。中年婦女王福嬌左腿嚴重摔傷,生活無法自理,無人照料,急得直掉淚。柴奶奶聞訊,提了一籃子雞蛋看望她,安慰她,給她做了一個月的飯,直到傷好。年輕媳婦張義敏臨產,身邊無人。柴奶奶聽說后,連夜將她送到鄉衛生院生產,嬰兒得以順利出生。柴奶奶又帶來雞蛋、掛面在醫院伺候她。醫生、護士都誤認為柴奶奶是她的“親媽”。就是這樣,柴奶奶一一積福行善,成就了紅堰村“大善人”的美名;積善成德,君臨“神明自得”的境界;言傳身教,淡化了“有償助人”的冷漠;以命換命,顛覆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身體力行,弘揚“愛吾愛以及人之愛”的傳統美德;質樸純粹,積聚了世上向善的力量;大美無言,點燃了人性的光芒!
柴奶奶,你走了,鄉親們經過漫水橋的時候,再也聽不見你富有韻味的槌音;育青小學放學的時候,村民們再也看不到你在村口張望孫子的神情;村子里操辦“紅白喜事”的時候,大家再也見不著你忙碌的身影。柴奶奶,你走了。紅堰村的嬰兒們,再也穿不成你巧手縫制的童裝;育青小學的學生們,再也吃不到你香噴噴的炒米;孤寂的李玉婷老人,再也不能與你促膝長談。柴奶奶,你走了。你的兒女們覺得你辛勞一生,沒享一天“福”就走了,很內疚。我卻認為他(她)們錯了,實際上你是以“吃虧”為“福”,以助人為“樂”,活得很幸福。那張遺照上,你舒心的微笑,不就是很好的明證么?
柴奶奶,黃泉渺渺,有天真活潑的閆圓圓陪伴你,你該不會寂寞;閆圓圓,天國遙遙,有仁慈善良的柴奶奶關愛你,你該不會想家。而我最擔心的是:在電閃雷鳴的雨夜,你是否會牽掛家中兩個年幼的孫子?在秋風漸涼的時候,你是否惦記家里縫紉機上未完工的、鄰居孩子的衣裳?
柴奶奶,紅堰村西你舍己救人的湍河深潭,盛不下鄉親們對你的追憶;紅堰村東你入土為安的磚砌墓室,封不住后輩人對你的懷念。“8·12”這個刻骨銘心的日子,走進了人們永久的記憶;“柴小女”這個光榮的名字,列入了中華英烈的冊典。
柴小女,你很“土氣”的名字,因“最美奶奶”的稱謂而萬分親切和響亮;你很普通的宅第,因“德澤后世”的匾額而無比尊貴和榮耀;你黃土堆埋的墳塋,因翠柏的拱衛而永遠莊嚴和肅穆!柴奶奶,因你的壯舉,悠悠湍河會挽歌千秋;因你的英名,平凡紅堰村將流芳萬古!
永別了,偉大母親;安息吧,最美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