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茅盾文學獎(以下簡稱“茅獎”)終于在頻頻爭議之中塵埃落定。8月20日,張煒等五位作家“殺”出重圍,拿下了這個被炒得狼煙四起的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獎。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作為中國作協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不論是行業內外還是身處體制內外,幾乎和文學相干的人士,都不能忽視其存在。同樣,與魯迅文學獎目下的狀態相似,茅獎從1982年第一次評獎到現在,一直飽受爭議。
而今年的這次,爭議更甚。其一,在初評階段,因其首次向網絡文學敞開“懷抱”,又在二輪投票中淘汰了全部網絡文學招來質疑之聲;其二,5部獲獎作品的結果公布后,得票最多的《你在高原》因長達450萬字引發讀者“常識性質疑”,而評委在短短幾周的時間內很難全部讀完;其三,今年年初,《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做出“自我修訂”,最重大變化就是首次實行“投票實名制”,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實名制是否真的抑制了“跑獎”、“賄獎”?據傳某些省市甚至會傾大量資源派團隊“公關”,以推動本省市作家作品排名;其四,茅盾文學獎前10名中有8位作協主席,被網友戲為“作協內部的游戲”;其五,作家閻延文炮轟本屆茅獎評委會副主任李敬澤是《人民文學》主編,而《推拿》和《一句頂一萬句》最早刊發于《人民文學》上,因此應放棄獲獎,或者由評委會取消其獲獎資格。
在我的印象里,茅獎其實在上世紀的1980年代就已經有過不少的質疑聲,不過當下各種媒體層出不窮,尤其是論壇、博客、微博的出現,讓公眾的質疑聲傳達得更遠、更為廣闊了。首屆茅盾獎,就有對姚雪垠《李自成》的質疑;1990年代,劉斯奮《白門柳》、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也因為各種因素遭受不少爭議,近幾屆更是板磚橫飛。
之所以產生眾多的質疑之聲,讓茅獎成為一個爭議不斷的“矛盾”著的文學大獎,原因有三。一是公眾對茅獎,對文學的看重。不管時代怎樣變化,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否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長篇小說創作從來都是作用顯著、重任在肩的。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而公眾的理想普遍缺失的狀態下,人們還是希望借用文學,讓自己的精神高地變得更加純粹。二是公眾對“潛規則”、“暗箱操作”的不滿和鄙棄。在一個轉型下的社會里,有很多所謂的“潛規則”出現,讓原本可以在陽光下操作的東西變得微妙玄乎,變成暗箱操作,變成某些領導人的附庸,公眾不希望這種“潛規則”也落在茅獎上。此次茅獎的質疑,很多方面就由此而來。三是網絡對茅獎負面新聞的推動與夸大。茅獎在評選過程中,一些質疑聲成為茅獎的負面新聞,經過網絡的快速傳播之后,成為公眾事件,成為社會熱點,在傳播過程中,斷章取義甚或惡語相向的行為時有發生,產生了一種對茅獎的公眾“集體無意識”,只要一提起茅獎,就全面否定,嗤之以鼻。
不過,這次的第八屆茅獎,較之前幾屆而言,還是有些新意在內的。首先是網絡文學作品被納入評獎的范圍,盡管因為各種因素,網絡文學作品沒有進入最后的獲獎名單,卻說明了中國作協對網絡文學的重視程度。茅獎是一個設立時間比較早的文學獎,1982年設立的時候,是不會想到有網絡文學出現的,此次作協把網絡文學納入評獎視野,是網絡文學走向傳統(官方)文學獎的重要一步。其次,為了能夠讓這個獎項更加公開透明,本屆茅盾文學獎做出了很多的改革,在評委會方面實行大評委制,今年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評委62名參與評獎,其中京外評委占60%。以解決“小圈子”評獎的弊端。這些舉措,也在說明中國作協已經試圖通過努力,使茅獎能夠贏得更多的贊同之聲。
就作品而言,本次茅獎還是做到了優中選優的。五部獲獎作品,除了《你在高原》,其余四部我在參評之前就已經讀過。這幾部作品,基本代表了四年來長篇小說的創作水平。當然,還是有一些失望。比如莫言的《蛙》,藝術水準和寫作方式似乎很難與其《生死疲勞》相比;而女作家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落選,也讓人遺憾?!赌阍诟咴返墨@獎,似乎又在表揚“勞動模范”。
但凡一個獎項出現,都會有不同意見,就連去年出籠的諾貝爾文學獎,盡管叫好聲一片,卻難免有“板磚”扔來。一個官方色彩的文學獎項,畢竟和民間的文學獎項不同,它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要兼顧不同題材作品,要照顧少數民族作家,要有所舍棄,要在眾口難調之下維持某種慣性,這一切,都是茅獎飽受爭議的引子。
要我說,本次茅獎,有好作品被選出,也留下了不少遺珠之憾,不過,既然是一個獎項,就只能如此了,還是要平心靜氣來看待。想想,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當下,還有這么多人關心茅獎,關心文學,操持文學的朋友們,是應該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