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的聲音”是指淹沒在強大的聲場之中的弱小聲音和一些“說也白說”,即意愿雖表達,問題未解決的聲音。媒體打撈“沉沒的聲音”應該從采寫弱勢群體的報道開始,讓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勢群體成為報道的主角,讓“沉沒的聲音”通過媒體“出聲”,不再沉沒。
一、更好地傾聽“沉沒的聲音”。寫好弱勢群體的報道,深入采訪是第一要務。我們不能只是職業化的從采訪對象那榨取冰冷的信息,而是應該了解到他生命的一段歷程、一段波折、甚至生命里那看似瑣碎的一件件小事。采訪過程中,要讓被采訪者感覺到記者是關心自己的,從而獲得鼓勵與安慰。
二、更好地表述“沉沒的聲音”。首先用詞要謹慎。其次,隱私要保護。在采寫弱勢群體的稿件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隱私,不能傷害到采訪對象。
三、更好地服務“沉沒的聲音”。媒體在采訪寫稿以外,也要承擔一份社會責任,更好地服務“沉沒的聲音”。政策要及時傳達。有關弱勢群體的報道,并不一定完全是以他們為采訪對象的報道,有時候有關弱勢群體的政策也要及時報道。訴求要盡量滿足。有關弱勢群體的報道,有感人事跡、有典型人物報道等等,但我們更應該關注他們的訴求。通過媒體把這些訴求公之于世,在維護社會公平、穩定方面承擔起一個媒體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職責。
(金晶/《傳媒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