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宣部等中央五部門關于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據筆者所在單位及周邊兄弟媒體的情況來看,大家都在開展不同程度的“走、轉、改”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到底是真走還是假走、是深走還是淺走、是長走還是應付走?筆者認為主要看所報道的新聞稿件是否充分彰顯真實、踏實、 樸實,主要看“走轉改”活動是否實打實。
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走基層,轉變作風,就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搞新聞工作的同志人人都知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是由于前一時期媒體競爭帶來的新變化,加上有些新聞從業人員職業精神倦怠、作風浮躁,不少人熱衷于從網上摘新聞,從報上抄新聞,用電話采訪新聞,甚至為了獵奇搶先機,道聽途說,偏聽偏信編造新聞,不少虛假新聞堂而皇之地走進聲頻、走上熒屏、走上報紙,不僅貽害受眾,也貽害媒體,使媒體的公信力和美譽度受到影響。而走進基層深入新聞一線,就能切身感受到基層群眾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就能深入了解新聞事件和新聞實事的真相,能夠真實地報道發生在你眼前的新聞實事和新聞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些新聞媒體踐行“走轉改”,不是真走,而是應付式的“假走”。具體表現有如下幾點:
一是開會、計劃布置走,實際上因種種原因沒有真正走。現在媒體競爭都很激烈,編輯記者確實很忙,領導傳達部署中央五部門關于“走轉改”的活動仍然是按照以會議傳達會議、以文件傳達文件的老方法進行,沒有具體的考核措施和檢查、問責措施。于是,下面人員有的在社區轉轉,有的在郊區跑跑,也有的到典型單位做蜻蜓點水式的采訪,走馬觀花,就匯報說已經走基層了。實際上老少邊窮地區根本沒有去,農村的“大田”也沒有跑,采訪幾個“盆景”就稱為走基層了。
二是領導沒有帶頭走,下面同志一陣風走幾回便停止了。應該說,能不能真走、深走、經常走,關鍵要看媒體一把手。有些媒體的領導叫部下走基層,但自己卻以種種借口不能帶頭走。由于領導沒有帶頭,下邊人就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結果變成邋遢油。不走基層,新聞的真實性就沒有保障,稿子不夠就從網上摘報紙湊,最終難免又讓虛假新聞抬頭。
三是缺乏過硬的規章制度,“走與不走一個樣”。任何一項舉措都必須要有扎實過硬的規章制度來規范,踐行“走、轉、改”也一樣。每個新聞從業人員應建立幾個聯系點、一個月該走多少次、“走轉改”的稿件應完成多少條、開幾個專欄等,都應該有明確的制度來規范。對真走、深走、經常走的記者編輯應有什么獎勵、給予什么補貼,對于假走、淺走、一陣風走的新聞從業人員有什么懲罰和問責措施,對假新聞如何嚴厲處罰等,也要靠過硬的規章制度來制止。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是“走轉改”的保證,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二、踏實是新聞真實的保證,只有踏踏實實地轉變作風,才能出好新聞
踐行“走轉改”,“走”是前提,是根本。“轉”和“改”是目的。只有認真走,踏實走,才能捕捉到“活魚”,進而通過改變文風來采編出有分量、有質量、有數量的好新聞。可是在現實中筆者也發現有些新聞從業人員走的態度不端正,走的方式不踏實,此表現形式有以下三種:
1、晚出早歸,車來車往
現在公路四通八達,于是有的新聞記者走基層時便晚出早歸,下到鄉鎮便找宣委或鄉鎮宣傳辦的同志,由他們帶隊、由他們選擇采訪對象,中午也由鄉鎮招待。這些鄉鎮宣委和宣傳辦的同志對本地典型都有材料,他們帶隊時采訪也是輕車熟路,于是記者們就拿著這些材料抄事例、錄同期聲。結果還是按鄉鎮和宣傳辦的意志辦理,所采寫出的稿件仍然是官腔官調,數字連篇,語言干癟。作風不踏實,也就沉不下去、定不下心、聚不了神。這種所謂走基層,其實還是飄在上面,與廣大人民群眾離心離德,當然也就不會采寫出上乘的鮮活新聞了。
2、嫌貧愛富,“熟窟里掏蟹”
基層的面很寬泛,社區叫基層,郊區、企業叫基層,老少邊窮的農村、企業、軍營、學校、廠礦等也叫基層,現實中有些媒體的記者編輯怕吃苦,不愿意到邊遠貧困的地方去,眼睛就盯著曾經報道過的各類先進典型,這次“走轉改”所報道的東西也多有“老典型”轉換角度炒冷飯。比如鹽城市濱海縣有個頭罾村,該村曾有蘇北華西村的美譽,以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媒體對頭罾村曾有過上百次報道,這次在“走轉改”活動中各路記者又蜂擁而至,所報道的成就還是那么幾條,只不過是角度不同而已。而有些貧困村記者們總不愿意去,總是以交通不便、典型沒有代表性、畫面不夠優美等理由為借口,忽略了新聞扶貧助困的功能。老在熟窟里掏蟹,又怎么能捉到又肥又大的螃蟹呢?
3、霧里看花,身入而不能心入
踐行“走轉改”,必須俯下身,彎下腰,一身汗水兩腿泥,才能腳板地下出精品。可是有些媒體新聞記者下到基層后,總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看到羽毛就當鴨,他們與基層的群眾不能同吃同住同勞動,更不能肝膽相照,心心相印。所以基層群眾也不會敞開思想,倒出真諦。這樣的采訪程式化、寫作公文化、語言官腔化的新聞作品自然也就缺乏應有的魅力。鹽lNHXFWf/z1slTiZPGi1l9bSJloUt0GP/RymN11mzXXs=城廣播傳媒中心要求采訪記者每個月要到聯系點住上兩三天,廣交基層朋友,讓記者與基層群眾在促膝談心中學習群眾語言、善用群眾語言,因而采訪出一大批鮮活生動的廣播稿件。今年9月份上級臺用稿比8月份增加了30%。這個事例充分說明作風踏實、真走基層、虛心拜人民群眾為師,才能采寫出有分量、有質量、有數量的好稿件來。
三、樸實是新聞感人的前提,只有文風樸實,才能使廣大受眾喜聞樂見
“作風決定文風,文風反映作風”。以往有些新聞從業人員,尤其是一些剛走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年輕記者,寫稿時常用一些晦澀的、一般人不怎么聽得懂的專業詞匯,或者是寫會議報道、成就報道動輒摘錄講話材料、抄各種數據;或是寫通訊、寫現場新聞華辭麗藻、賣弄文字,這種書面語言離老百姓很遠,群眾聽不進也記不住,結果必然影響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終也必然弱化傳播效果。因此,我們在踐行“走轉改”中,要注重向老百姓學習語言,杜絕官話報道、空話報道、大話報道,時時刻刻牢記樸實二字,大力提倡“短、新、實”的清新文風。如何才能做到文風樸實呢?筆者通過兩個多月認真走基層的實踐,有三點感悟:
1、不要帶著觀點詢問群眾,而要在談心嘮嗑中注意傾聽群眾心聲
有些記者到基層采訪,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在家想好了觀點,到基層向群眾求答、找例證。這就等于先把套子結好了,讓采訪對象往里鉆。結果不可能有鮮活的語言可學;還有些記者采訪同期聲,先把要講的內容打印成雞蛋大的黑字,到現場讓一個人拿著,讓采訪對象對著話筒、鏡頭照念,所采的東西還是出于記者之手,說的話也是千篇一律的官話、套話,不可能有感人之處。有一次,筆者陪我們廣播傳媒中心主任到郊區農村去采訪一位花農,這位花農培育了許多一串紅,準備趕國慶節銷到城里機關單位裝飾門面,花農對我們說:“你看,我這個一串紅紅得都破了。”用動詞“破”來形容花紅的程度,生動形象,美不勝收。如果讓我們在家里寫好稿讓花農來念,哪個記者怕也想不出用“紅得破了”來形容花美的詞句。可見,鮮活語言不是閉門造車能造得出的,而是只有邁開雙腳到基層,才能聽到這種純美的樸實語言。
2、不要越俎代庖牽著采訪對象思路走,而要耐心聽取群眾的真實意圖
有些記者下基層后為了圖快捷求方便,一開始就把采寫的選題、思路都告訴采訪對象,要求被采訪人按照記者圈定的路線舉例子、說感受,甚至還像演戲那樣悄悄提臺詞,生怕被采訪人離題跑調。這樣做,被采訪人思路被圈死了,要么結結巴巴說,要么背誦官話、套話,沒有個性可言。沒有個性也就談不上樸實感人,更談不上吸引力。今年國慶期間,記者去采訪一位即將派往非洲執行維和任務、趁國慶回鄉探親的武警戰士,這位戰士是個孤兒,從小被養父母收養。采訪中戰士的養母哭著說:“你們記者不曉得啦,他走到哪里,我的腸子就拖到哪里呀!”農村老大媽用“他走到哪里,我的腸子就拖到哪里”來形容母子情,及其生動形象,充滿“短、新、活”要素。如果不走進基層,在家里寫稿也就頂多用“牽腸掛肚”的成語了,可見樸實生動的語言常常是一句能頂萬句,魅力無窮。
3、不要老將鏡頭、話筒對準基層干部,而要多把說話空間留給普通群眾
現在,不少基層媒體的記者編輯有種習慣思維,下到基層后總習慣讓基層的“一把手”對話筒、對鏡頭說上一通,似乎這樣做才能對得起基層干部的陪同、招待,也讓他們露露臉、出出風頭。但基層干部大多經常應對媒體,也習慣于講文件語言、說套話,讓他們占據新聞報道空間,勢必會擠占百姓群眾的話語空間,也不容易捕捉到生活、鮮活、樸實的語言。因此,要想使語言樸實、文風清新,還是要沉下心來,定下神來,扎扎實實走基層,認認真真同群眾交朋友,在促膝談心、日積月累中學習群眾語言,熟悉群眾語言,最后達到善用群眾語言的目的,進而達到提升傳播效果的愿望。
(作者:江蘇鹽城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新聞部主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