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失真失實的新聞報道給社會造成了損失。在新形勢下,新聞工作者清醒地認識到堅持求真務實,捍衛新聞真實的重要性。
【關鍵詞】求真務實 職業素養 新聞真實
近年來,出現了諸如“西瓜注紅藥水”、“香蕉有毒”、“紙餡包子”等失實報道,這些報道之所以失真失實,關鍵是新聞工作者丟失了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優良作風,放松了求真務實這根弦。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有所作為,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惟有堅持求真務實,才能捍衛新聞真實。
一、求真務實是新聞黨性原則的具體體現
新聞講黨性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新聞工作堅持求真務實,就是堅持新聞黨性原則的具體體現。求真務實,這個“真”,核心在于事物的規律性。“求真務實”強調的是尊重客觀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遵循客觀規律。在新形勢下,新聞工作堅持求真務實,就是要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去研究和追尋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輿論導向正確。大千世界,面對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真”“偽”之差往往只在毫厘,誰會謬以千里,關鍵重在“態度”。面對“西瓜注紅藥水”“香蕉有毒”,稍加思考與試驗,或請教相關專家,就會發現謠言是如此不堪一擊。記者或許沒有想到,自己的想當然,造成的是嚴重的后果。是潛下心來“求真務實”厘清真相,還是想當然地“以訛傳訛”跟風追逐,彰顯的正是新聞從業者的“品格”。
新聞工作者怎樣才能堅持求真務實,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胡錦濤同志指出,求真務實就是“求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之真,務堅持長期艱苦奮斗之實;求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真,務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之實;求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務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實;求共產黨執政規律之真,務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之實。”這“四求四務”是對求真務實的具體闡述,它不僅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也為黨的新聞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共同把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與新聞實踐的“橋”搭了起來,形成了新時期新聞實踐的行為準則和價值體系。
二、求真務實是新聞真實性的根本要求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新聞媒體上刊播的不少新聞,總存一些疑慮在心頭。在一份“財經類報刊在提供信息方面存在缺陷”的調查報告中,“某些報道不夠準確”的中選率高達53.9%。個別新聞從業人員,為了個人的名與利,置新聞真實之要義,以及黨紀國法于不顧,有意制造虛假新聞,惡意隱瞞新聞事實,造成虛假新聞的一度泛濫。
新聞工作的真實性是貫徹黨性、思想性和人民性的必然結果。列寧曾指出,“我們的報紙是我們黨的鏡子,它永遠應當是純潔的、正確的,對任何事情都不歪曲。報紙應當靠它的真實性和原則性而享有崇高的威信,不僅在無產階級和所有勞動者的心目中是這樣,就是在我們的敵人看來也是這樣。報紙應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對它的可信度都無可懷疑。”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真相則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新聞報道的形成有兩個條件,客觀素材和主觀加工。面對同一事物,有的霧里看花,看不真,看不透,不能得到鮮明的印象,媒體若被策劃者牽著鼻子走,忘記了自己的使命,最終,反而會成為策劃者的槍手:發出的是一則報道,倒下的是新聞工作的尊嚴。新聞是需要選擇的,社會上存在大量的報道素材,新聞報道并不是有聞必錄,而是經過一個取舍選擇的過程,最終傳達給受眾的新聞信息,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經過選擇、加工處理的新聞信息。新聞媒體要科學、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的事實和情況,根本要求是真和實。
三、求真務實是新聞工作者的必備素質
新聞采訪要求我們從客觀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去認識事物,把握事物,而不能“先入為主”,用主觀設想的“框框”去硬套,當然也不能機械地去找事例來證明自己原先定好的“框框”。在選擇新聞事實的過程中要不折不扣地履行新聞真實性的要求,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求真務實的自覺性。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聞工作者在行動上做到求真務實,必須打牢求真務實的思想基礎。新聞工作者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恪守職業道德,首先想的是人民利益、黨的事業,而不是個人的利益,就能夠做到講真話、辦實事。如果只想到自己的一己私利,就不可避免地會背離新聞黨性和真實性原則。
新聞工作者要做到求真務實,首先,要認真學習,深入思考。信息時代各類消息鋪天蓋地,它需要新聞工作者有靈敏的嗅覺和敏感的心,要能在第一時間給出準確的判斷。新聞采編任務忙,大家都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但在這種情況下,越是忙碌越是不能掉以輕心,忽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方面知識,特別是新知識的學習。在有關深圳兒童醫院的“八毛門”事件的相關報道中,據報道,該報道的始作俑者已經就報道的失實正式道歉,可是,如果當初他對患者的夸張描述保持一點警惕,多聽各方聲音,多向專業人士咨詢,也許就不會對醫患雙方、社會造成傷害。其實,像這類報道都是不該發生的。只要記者平時注意多學習,注意知識的積累,采訪時不偏聽偏信,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偏失和差錯。
新聞工作者抓“活魚”“穩、準、快”的功夫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記者之所以被一些偽科學、假技術以及一些現象迷住雙眼,主要是因為對新事物缺乏相關知識的學習,缺乏深入細致的思考,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判斷。細究起來則與心浮氣躁、華而不實、淺嘗輒止的工作作風分不開。
新聞工作者要做到求真務實,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以事實為準繩,不受各方的影響,有求真務實之“心”。“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只有主觀上想求真務實,將黨和人民的利益真正當成至高利益,將人民的安危冷暖時刻掛在心上,才會千方百計地去“求真”,求得事情的真實面目和解決問題的“真經”;才能滿腔熱忱地去“務實”,扎扎實實地為民造福。相反,就會為貪圖個人生活上的享樂,或不思進取,渾渾噩噩,或急功近利,孜孜以求個人的功名利祿,不顧事實,甚至捏造事實。喪失了求真務實之“心”的新聞工作者,必將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重大的損失和災難。
有了求真務實之“心”,還要有求真務實之“勇”。堅持求真務實,堅持輿論監督有時可能會得罪某些人,因而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甚至付出一定的代價。當然,我們的新聞隊伍中更不乏敢與各種歪風邪氣作斗爭,有求真務實之“心”之“勇”的人。正因為有了求真務實之“勇”,才有了一大批“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勇士。他們在新聞工作中維護“正確、真實、客觀、公正”原則,不媚世俗,淡薄名利,悍衛新聞真實,守住了自己圣潔的“精神家園”,悍衛著新聞的生命線,履行著新聞工作者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作者單位:浙江金華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