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媒體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特別是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加入,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的壓力也與日俱增。為了爭奪受眾,追逐利潤,媒體越來越多地追求轟動性的獨家消息,甚至以擴大、滿足公眾知情權為借口,超越政策、法律法規和道德的底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媒體如何保持操守,承擔起社會責任?本文試從新聞報道與政治關系的角度,談談對編輯記者自律的思考。
【關鍵詞】編輯記者 自律 制度建設 政策把關
在上層建筑中,新聞報道與政治關系為最密切的一部分。因此,在新聞報道中需要從政治角度,對報道內容進行一定的尺衡。在我國,新聞事業的屬性很明確——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體現了新聞為政治服務的職能。在日常報道中,我們編輯記者應首先考慮新聞事件所包含的政治因素,要有敏銳的政治眼光,在報道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
筆者認為,編輯記者的政治意識,是通過加強政治自律來實現的。
媒體做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客觀上要求從業人員對自身要有約束,這便產生了編輯記者的政治自律問題。所謂政治自律,是指在報道中,自覺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主動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出媒體優勢。表現在工作中有兩個方面:(1)充分預見新聞事件的社會影響,吃透黨和政府、上級有關各部門的精神,抓住“關注點” “興奮點”,防止帶來消極影響。(2)在采編業務操作中嚴把政治關,自覺地掌握好報道中的尺度。
當前新形勢下,編輯記者的政治自律主要體現在三個維護上:
一、維護國家利益,把握新聞報道的度
與黨和國家利益相關的新聞報道,無一例外地要服從黨和政府的要求。例如對“兩會”采訪報道時,會議上未出臺或未公布的方案、數椐等不能播報,有些內部討論的話題,要有嚴格的保密措施。對重大新聞,還要額外實行檢查制度。據了解,近年來國內新聞泄密案件多發,在科技、經濟方面,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也在政治上產生了壞影響。例如:袁隆平研究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由于國內一些科技報刊透露了相關技術資料,使我國失去了申請國際專利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十條規定了各業務系統的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這些內容自然也是新聞從業者必須要遵守的。江澤民同志曾指出:“什么可以透明,什么不能透明,什么可以增加一點透明,都要以黨的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為標準,要看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穩定、人心的穩定。”這個論述,把政治與經濟、科技等的保密問題的關系講得很清楚。在涉及保密的問題上,我國還存在著另一種情形,就是政府常常出面對一些經濟、技術方面的內容加以特殊的或臨時的密級保護,這些秘密無疑是標準的政治內容。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把握好一般信息與政務秘密的轉換關系。
二、維護社會穩定,處理好敏感話題
在我國,涉及個人隱私、性禁忌等都不宜由媒體公布。當前一些媒體為了提高發行量、點擊率、收視率的需要,抖露一些名人的私事;把一些怪異丑惡之事當成“興奮點”來吸引人;有的報道中隨意下定義;有的轉載或采用未經核實的網上文章、觀點;有的記者甚至報道越位,借助媒體的力量,變成事件的執法者等等。比如有一篇反映問題的報道,某臺主持人發出這樣的議論:“交通系統向來都是肥缺”。“肥缺”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收入(主要是非法收入)多的官職。用“肥缺”來形容國家公職,誤導了受眾在心理上認定了其單位具有隱性的腐敗性。還比如“李連杰修行佛法遁入空門”、“郭晶晶懷孕退出國家跳水隊”等不斷出現的失實新聞,引帶來了負面的社會影響,也導致新聞從業者的道德失范。
處理各種社會問題,本身是政務活動職責之一。從社會安定大局來說,媒體要處理好對一些敏感話題的報道。例如,一些局部地區的沖突或動亂情況;一些地方的災禍情況;一些權威部門剛出爐的經濟數椐;政府正在擬定的新政策;機構調整與人事任免以及司法案情、內部講話等,發不發稿、何時發稿、怎樣發稿等事項,都需要按照政府部門的動態要求作出判斷。2011年6月,國家統計局CPI等核心數據被網絡媒體搶先曝光,引起股市異常的大波動,政府公信力受到質疑;2011年8月,民航局“關艙門后30分鐘須起飛”的“新規”被嚴重誤讀,各家媒體指責聲一片,“表達民意”被主觀扭曲等等。當前,我國對若干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已經有不少改進,比如在事發現場,記者在“搶”新聞的同時,要尊重事件的當事單位或人的意見。這其中,就需要編輯記者自覺地從維護社會安定的大局來把握新聞活動的度。
維護不同群體的利益要求。新聞報道涉及到社會各方面的利益,編輯記者在處理新聞時,要把握好各方面的要求。例如,領導人的私生活在我國是有一定的報道限制。一方面,領導人一言一行都具有代表性,令人關注,即使不確切意義的生活行為,報道出來也會在群眾中引出不同含義的想象。另一方面,領導人也是自然人的一分子,與群眾一樣,理所當然地享有隱私權。對于觸及商業運作方式與技術性資料、科研課題、含有隱私成分的個人活動等,報道要慎之又慎。對于具有要求保密的單位,如軍事要地,國家秘密研究基地,指定的機密單位,暫時不公開的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等等,也不宜報道。
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因素,要求編輯記者必須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就是自律。 而對于新聞媒體而言,還需要建立健全常規性制度,加強對新聞單位和新聞從業人員的管理,使之從對“他律”中建立起“自律”的習慣。
從我國新聞采、編、發(播)的現實情況看,政治自律的加強主要通過三個環節的制度建設:內簽制度,外審制度,事后補救制度。
1、內簽制度
實行總編輯(社長、臺長)負責制的單位,總編輯對自己職權范圍內的工作,要敢于負責,果斷處理,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發揮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總編輯對一些重要言論和敏感問題,應及時請示中央或地方黨委,以避免和減少失誤。在報社內部要完善記者、編輯對部主任,部主任對總編輯的分級負責制。這個原則清楚地說明了新聞單位自我約束和外在約束的辨證關系。我國的大多數新聞單位層層負責制比較健全,編輯記者在明確的框架下確定自己的工作職責。
2、外審制度
新聞稿件在編輯部以外進行審定、審查、審閱等工作。在言論稿件的處理上,國外新聞記者一般與發言者商量公開發表后可能的責任問題(主要是引起法律糾紛的問題);在我國,在符合法律要求的基礎上,更多處于政治上的考慮,存在一種出于采訪關系上的送審自律。一般包含兩種送審方式:一種是上級送審。例如2010年安徽電臺記者在采寫通訊《小崗村的好書記——沈浩》期間,曾經向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匯報采寫情況。通過座談,更加明確了稿件的思路和布局,同時,王金山同志對沈浩的評價錄音也運用到了通訊中,使文章的材料更加立體豐滿。該錄音通訊后被評為第20屆中國新聞獎廣播專題一等獎。二是重大事件的稿件送審,主要是向歸口單位送審,通過統一口徑,消除媒體中的不正確信息。
3、事后補救制度
在某些環節未能銜接好的情況下,有時會出現一些越軌的現象,所以要有事后補救方案。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新聞單位自行作出“更正、致歉”等補救措施。二是接受領導機關對新聞單位的違紀做法的批評乃至處分。三是對一些過分的行為通過法律途徑作出反應。后兩種情況,主要是對新聞單位提出的強制自律,是著眼于長遠,是要求新聞機構培養編輯記者加強自律意識的間接手段。
那么編輯記者如何做到政治自律呢?
一是要加強對稿件的政策把關。所謂“政策把關”就是編輯記者根據一定的政策標準或原則進行采編工作。具體地說,就是使新聞報道的內容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規定。因為報道內容來自社會方方面面,一些反映地方部門的局部做法,未從全局的角度考慮,結果與國家的大政方針不符。例如:2010年某地方電力公司來稿,宣傳實施上網分時電價政策如何好。就這種做法,我們向有關上級監管單位打電話征詢意見,結果回復:上網電價低于國家批復電價,不符合國家規定。內部人士也反映說上網電價與用戶供電價是不一樣的,侵害了發電廠的合法權益。有這樣的說法,這種一廂情愿的“利民”稿件,當然是不發為宜。
二要強化認識,逐漸轉化為自覺行為。深入采訪,以了解各種信息,對各項政策及其出臺背景了然于心。各種政策信息,網上常常都有專頁專題,有些基礎性的法律、法規、制度等也大都匯編成書,可以自學;還有些專業問題,可以請權威部門權威人士解釋指導。對政策信息有了解之后,編輯記者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形成一個 “關口”標淮,對新聞信息的正誤與得失作出判斷,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平政治水平。
參考文獻
①張靜,《媒體市場激烈競爭仍須堅持操守》,《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8月16日
②劉祖禹,《虛偽的西方新聞觀》,《人民日報》,2011年8月2日
③吳錦才,《關于自律的若干常規和制度》,《怎樣當新聞記者》,新華出版社,2011
④劉占林、李巖,《談談熱點宣傳與政治自律》,《理論觀察》,2000(1)
⑤王貴東,《新聞要講政治》,《大慶社會科學》,2008(4)
⑥江涌,《工業間諜搜竊中國商業機密》,《中國貿易報》,2010-03-26
⑦楊允,《轉型期我國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現狀歸因》,《遼寧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3)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總編室)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