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身為主流媒體的黨報如何為讀者提供最實用、最權威、最有效的經濟信息成為決定報紙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黨報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權威性,搶占話語權,保持經濟新聞報道方面的優勢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黨報 經濟新聞 可讀性 講故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類經濟類新聞成為報紙讀者關注度最高的信息之一。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每日經濟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財經》等專業財經媒體的異軍突起,經濟新聞越來越受到各種媒體的重視,政經、產經等信息在各級黨報的版面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高,有的報紙不僅在新聞版上編發大量經濟工作、生活類新聞,更設置有專門的財經版面。在這種媒體環境下,地方黨報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權威性,搶占話語權,保持經濟新聞報道方面的優勢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令人稍感遺憾的是,當前提起黨報的經濟新聞,許多人的第一反應總是這樣:經濟新聞是干巴巴的數字堆積和事實羅列,枯燥乏味,經濟版面難以做得活躍,往往是記者費了很大的勁,仍是“外行看不懂,內行不愿看”。平心而論,目前經濟新聞不吸引人、不打動人的狀況確實需要改變,怎樣才能寫好寫活黨報經濟新聞,使其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可讀性呢?
有熱度:緊貼民生、體現特色,做足做實百姓關心的新聞
在當前的黨報經濟新聞報道中,有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良現象:內容老套,表現手法陳舊,動輒“數字+例子”,“過程+效益”,缺少生活化的語言和人性化的內容和情節,不時出現內行看笑話,外行看不懂的新聞報道。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記者的作風沒有徹底得到改變,并沒有真正深入到經濟生活中,采訪寫稿只是“坐車子轉一轉,把材料抄一抄”,全篇都是“全省經濟指標”、“權威部門信息”、“有關專家”認為,這樣的新聞報道不合老百姓胃口,自然就失去了讀者。
在選題上抓準老百姓關注的經濟熱點,找準新聞的“賣點”。增強黨報經濟新聞的可讀性,就必須關注那些貼近讀者,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這些信息,大到一段時間內國家的貨幣政策、股票市場的最新動向,房價波動,稅率的變動,小到保姆、月嫂的價格,蔬菜糧油價格的變動,這些種類繁多的經濟信息能滿足相當一部分讀者的需求。2008年初,股市動蕩加劇。筆者在走訪了多家銀行網點,并咨詢業內人士發現,江西省出現了“居民儲蓄大增,國債銷售回暖”的狀況。于是寫成一文刊發在《江西日報》的理財消費版,為讀者提供了最新資訊。2007年,記者從民生視角出發,多方走訪寫出了《給家庭人氣成本算筆賬》一文刊登在《江西日報》上。在文章結尾還鏈接了“南昌燃氣初裝費不調整”的小文章。這一組合稿件的推出,本著老百姓最關心的“柴米油鹽”話題出發,有調查、有分析判斷、有相關鏈接,讓關心該問題的讀者看過后對整個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見報后,陸續收到許多讀者的意見反饋和咨詢電話,有較好的社會反響。
就廣大讀者普遍關注的經濟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中捕捉“大魚”。2008年9月19日,無疑是一個讓所有股市投資者難忘的日子。當日,在多重政策利好的刺激下,A股市場一掃長久以來的陰霾,個股紛紛漲停。筆者抓住證券市場的這一變化,從“散戶”、“分析人士”、“機構投資者”等多個角度分析當前顯現久違財富效應的市場,寫成《組合拳”下看市場》一文刊登在理財消費版上。對經濟生活中熱點難點問題作深度報道,對讀者的投資具有指導性,自然深受讀者歡迎。
有溫度:多講故事、用活數字,經濟新聞要“軟下來”
現在有一個誤區,認為黨報的經濟新聞就是要不遺余力地報道當地黨委、政府的經濟政策、工作過程以及取得的成效。誠然,作為黨報,這些反映工作大局的當然要報道,但即使是這種看起來很“硬”的新聞,也要通過故事化的敘述讓他“軟”下來。比如發表于《江西日報》2008年12月17日B2版上的的《房屋租賃逆市走暖》一文,就是以一位南昌市民租賃房子“惹上麻煩”作為切入點來寫的。租賃房子原本再正常不過的,怎么會惹上麻煩呢?文章的開頭就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隨后,文章介紹由于當時南昌市房屋租賃價格上漲,有市民因為合約到期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按原來的租金繼續租用房屋導致,文章繼而對省城的房屋租賃市場進行調查,發現當時房屋出租價格已悄然間上漲20%以上,提醒市民要續約的趕緊先和房東談好,以免吃了虧仍不明就里。
2009年金融危機引發銅價大幅下跌,貴溪市工業園內一家企業因在危機前就加大技改力度,轉變發展方式,產品依然緊俏,另一家則難以為繼。為此《江西日報》刊發了“兩家銅企 不同境遇”,用比較的方法闡述危機中企業的求勝之道,報道用講故事的方式讓人信服,給人啟迪。
另外,在稿件的寫法上也要力求情景交融,善于將枯燥的東西理性化。這主要體現在寫作中應善于活用數據。尋常的數字中有不尋常的故事,大量用數據說話是經濟新聞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表現經濟成就、探討經濟問題時,數據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但是,一提起經濟新聞,人們就很容易想起那些枯燥的數字。這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的經濟新聞總是羅列一連串數字,仿佛不羅列數字就不稱其為“經濟新聞”。但是,凡是單純羅列一大堆枯燥數字的經濟新聞,多半都沒有多少讀者。所以,在運用數據方面,必須做到新、精、準、真、美。經濟報道還必須要有靈魂。要想有“靈魂”,就必須有故事情節這個載體。把枯燥的數字轉化為故事,在采訪中就必須發現數字背后的故事,尋找到具有戲劇性的情節。比如介紹與文章相關的新聞地理、新聞人物、歷史背景;比如精心制作能“跳起來”的經濟新聞標題等。例如,去年個人黃金投資逐漸升溫。而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黃金投資又會出現怎樣的狀況呢?記者深入調查發現賀歲金條大量上市,且市民購買意愿強烈。投資賀歲金條是否可行?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多家金行,詳細咨詢了業內專家,寫成《投資賀歲金條宜謹慎》一文,提醒市民,賀歲金條收藏意義大于投資價值。
有深度:增強策劃意識,注重經濟信息的解讀,增加報道的“含金量”
從2009年開始,為了加強輿論的引導能力,對經濟新聞報道加強了策劃,把黨報的經濟新聞報道和實際經濟活動連接起來。
由于2009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江西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許多農民工返回后找不到工作,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督魅請蟆吩谥饕婷骈_辟專欄進行動態報道和政策解讀。同時,聯合相關單位開展了“黨報搭起就業橋,崗位送給農民工——2009《江西日報》新聞行動”大型就業招聘公益活動,記者在活動中既是組織者也是報道者,更是連接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橋梁。該次活動吸引了江西省內外近300家企業攜2.8萬余個崗位到江西農村,5000多名農民工現場簽訂勞動合同或達成用工意向。一次全方位的立體式經濟報道,中宣部新聞閱評認為,“該次報道是《江西日報》近來切實加強輿論引導能力,增強報道貼近性取得的顯著成效。”
在當前紛繁復雜的經濟生活中,黨報如何選取有意義的新聞,拎出來重點進行解讀是做好經濟新聞報道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由于黨報的特殊地位,其部分讀者是行政決策者,所以對經濟新聞的選取一定要恰當,對經濟信息的解讀一定要中肯且富有前瞻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增加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江西日報》當時的《理財·消費》專版及時策劃進行了政策解讀的報道。于2007年10月24日以調查性報道的方式推出了《經營財產觀念新百姓嘗試錢生錢》一文。文章從引用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給出的數據,到記者在證券、基金等理財市場上的調查,再到百姓的真實感悟,用鮮活的數據和事例有力印證了中央提出該政策的及時和正確,提出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加將會是大趨勢的觀點,得到廣泛的認同。2009年,針對信用卡近年來在市民中的大量普及使用,信用卡市場發展壯大,那么該種支付手段對經濟社會生活發展有什么樣影響,是否有其積極意義呢?《江西日報》策劃了針對該問題的報道。通過走訪人行南昌中心支行、銀聯江西分公司、銀行商務江西分公司、以及多家主要大型商場和發卡銀行、廣大持卡人,筆者了解到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在經濟發展上,對刺激消費擴大內需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并在國家反洗錢、保障金融安全等方面意義重大。
在百姓生活方面,其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和分期付款等優惠手段,不僅有利于養成文明現代的消費習慣,信用卡的出現為許多消費者提供了便利。筆者把采訪到的大量資料整理形成后,形成《井噴式發展的社會效應》一文發表在《江西日報》的A1版,文章見報后,不僅得到相關聯金融機構和持卡人的肯定,更以其權威的資料來源和詳實全面的報道內容,被有關管理機構作為資料傳閱。
前一段時間,《人民日報》對中美物價的對比式解讀也是做活黨報經濟新聞的成功范例。當前,城市人生活壓力加大是引起“中美物價對比”最直接的原因?!度嗣袢請蟆丰槍@一社會敏感問題,展開了系列論述。論述并沒有講空話大話,而是用擺事實和形象的對比等形式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了中美之間的物價對比,反駁了網上的片面觀點。例如,在談到餐飲價格問題時,《人民日報》以客觀事實做對比,讓讀者自己去想去分辨?!坝芯W友說,在北京吃一次洋快餐要花30元左右,在紐約則花5美元左右——似乎二者相差無幾。但如果再對比收入,得出的結論就會大不相同。據統計,2010年美國人均收入大約為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萬元;而北京2010年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為29073元,二者相差近10倍?!笔杖霊沂膺@么大,物價卻如此接近,生活成本孰高孰低顯而易見。這樣的解讀方法讓謠言不攻自破,讓讀者一目了然。
總之,黨報的經濟新聞只要善于總結、靈活運用各種手段,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選對“主題”善于策劃,就能做出百姓拿起來看得進,看后記得住的經濟新聞“大餐”來。
?。ㄗ髡邌挝唬航魅請蟾笨浚?br/>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