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寧廣播電視臺資訊廣播新聞評論節目《金魚說話》開播以來反響日漸強烈。該節目恪守新聞規律,堅持新聞價值原則,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節目融合相聲、演繹、調侃等多種形式創新話語體,用娛樂的形式和主持人的個性魅力提高新聞節目輿論引導能力,注重娛樂尺度的把握和媒體責任的堅守,為提高新聞媒體公信力探索了新路。
【關鍵詞】輿論引導 娛樂化 話語體系 標題公信力
《金魚說話》是2011年1月遼寧廣播電視臺資訊廣播(FM90.6)節目改版后推出的一檔新聞評論節目。節目名稱采用兩位個性化男主播的姓氏組合形式,既突出了主持人的形象符號,又鮮明地體現了節目定位和個性特色。每天早晨8點到8點半的黃金時間,金龍、于雷兩位主持人用嬉笑的語言,夸張的演繹、辛辣的諷刺,融合相聲、演繹、調侃等多種形式,對社會焦點熱點事件進行個性化評點,激情而不失冷靜,幽默但不失尖刻,嬉笑怒罵而又一針見血,讓聽眾在輕松的氛圍中對新聞事件多一分思考和回味。
盡管節目開播時間不足一年,但其在大連收聽市場的認可度呈直線上升趨勢。從本臺監評員的監評報告看,對《金魚說話》節目的監評報告高度集中,監評員認為,該節目形式富于創意、內容引人深思、主持人反映機敏、風趣生動、收放自如,讓早晨的新聞時光變得格外與眾不同。
應該說,對于一檔身處廣播新聞節目播出最集中、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檔”廣播新聞節目,《金魚說話》能取得這樣的關注度、獲得這樣的評價相當不易。從整體節目定位來看,《金魚說話》是以傳統曲藝——相聲的形式,糅合主持人自身演繹、調侃、諷刺、幽默的主持風格,評論“昨日新聞”的節目。實現用娛樂的形式提高廣播新聞的輿論引導力是這檔節目突出的特點。
初探:遵循新聞規律,樂而不“娛”,內容嚴肅,形式活潑
1、恪守新聞規律,形式創新與新聞傳統回歸高度融合
《金魚說話》節目首先是一檔新聞節目,它信息量大、新聞性強,內容涉及重大主題報道、輿論監督報道、社會熱點報道及生活服務報道等方方面面,在節目選題方面堅守新聞價值原則,在節目形式方面則堅持“創新話語體系”。
如2011年5月5日的節目中提到了警察用凡客體提醒居民防止上當受騙,主持人借用網絡流行的凡客體改造出不同情境的片段,或冷嘲熱諷、或風趣幽默,不僅向聽眾傳遞了當下網絡風潮,又以極富調侃、令人捧腹的形式,間接地點評了一些社會現象。再如講到明星吸毒,主持人用模仿的口氣,說莫少聰“絕不懺悔”,又以聽眾的口氣勸他“長點心吧”,角色多變,惟妙惟肖,讓人有如同觀看戲劇之感。又如講到老年人被騙買藥,主持人模仿各種人物之語氣,繪聲繪色,效果逼真。
事實上,《金魚說話》在很多輿論監督類報道上,都一反過去流行的“高舉高打”的做法,而是變得越來越重視聽眾的接受心理,特別致力于創新報道的話語體系——居高臨下的說服被平等交流代替;抽象概括的工作式語言被富有親切感的口語和富于地方特色的調侃取代,甚至時不時地冒出網絡用語,流行詞匯,說學逗唱無所不用,曲藝形式發揮至極。事實上,話語方式的轉變,不僅僅是敘事方式的轉變、語言風格的轉變,從更深層次來講,這種創新是對傳統新聞的回歸和提升。
2、把握評論和調侃尺度,注意適當回避
《金魚說話》節目主持人思維活躍,主觀能動性作用大,經常能在節目直播過程中迸發出閃耀著光芒的語言火花,但個性化和主觀性的發揮時常是一把雙刃劍,導向和尺度把握得好,節目就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不注意評論和調侃細節的把握,隨心所欲、信馬由韁式的評論將會引起導向的偏差。尺度的把握,與主持人的政治意識、語言表達能力、節目主持技巧、文化知識素養等綜合素質密切相關,《金魚說話》節目主持人正是在這些能力的不斷錘煉中提升著節目美譽度。
不只在新聞內容上要把握一個“度”,《金魚說話》節目的形式上,也嚴格要求“度”的把握。主持人在運用聊新聞、侃新聞、借用相聲等娛樂手段時,要視新聞內容的題材而定,如悲劇性的新聞不能娛樂化,而對于一些本身就具有強大的震撼性、傳播力強的新聞,也是沒有娛樂的必要。同時,也要注意回避過度調侃造成的人身侮辱、個別社會問題普及化等問題。
如2011年9月22日的《金魚說話》節目,有一個話題講到某地三名小學生相約跳樓自殺的新聞事件。雖然主持人仍然使用聽眾熟悉的調侃口氣來報道和評論,但因為涉及到兒童主題,主持人的話語就特別謹慎。新聞事件中的三名小學生因為作業太多,相約自殺,就不用做作業了。兩位主持人調侃說,“我小時候作業寫不完,找我姨替我寫”,另一位說,“我叫比我小的學生替我寫,他要不寫,我就‘削’他。”但這個題目是少兒主題,主持人馬上插了句話,“我們倆都是開玩笑哈,小朋友們不要學”,這就避免了少兒的誤解、甚至模仿。
從監評員這些方面的評析可以看出,一方面《金魚說話》在選題方面充分遵循新聞規律,突出新聞的時效性、信息量,特別是內容的嚴肅性——所選新聞并沒有追求轟動、爆炸、刺激、血腥等噱頭,也沒有忽視新聞倫理道德等問題。另一方面,《金魚說話》在表現形式上卻充分發揮了廣播作為一種聲音傳播媒介的優勢和特點,既實現了新聞“娛樂化”改造后,對聽眾的吸引力的提升——從受眾接受心理出發,加強貼近性,增加趣味性;也規避了新聞“被娛樂”的負面效應,比如忽視輿論引導責任、盲目追求娛樂性而導致庸俗化、功利化等傾向。
解析:形式“娛樂化”是廣播提高輿論引導力的有效手段
廣播作為一種大眾傳媒,同樣面臨提高輿論引導力的問題。提高新聞輿論引導力,不僅體現在于你報道了什么,而且在于你的報道有沒有人聽、是否被接受和認可。所以,廣播提高輿論引導力首先就要提高收聽率。
如何提高廣播節目的收聽率?根據《2010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廣播產業發展概況》,提高廣播新聞節目的地域性和貼近性是提高收聽率的重要手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本地新聞資訊增多;2、主持人風格貼近本地審美趣味;3、節目中更多使用方言和地方語言;4、節目反映當地居民生活習慣和特點并更多地滿足聽眾在本地的需求。
應該說,《金魚說話》正是遵循了廣播新聞的這一趨勢。其相聲的表現形式滿足了聽眾對新聞傳媒的多元化需求。隨著新興媒體的興起,信息傳遞已經不是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對于同樣的信息,如何使用本媒體獨特的表現形式發布并增加新聞的附加值已成為受眾選擇的關鍵。從新聞信息方面來說,《金魚說話》與同時段其他廣播節目區分并不大,但在同質化信息的基礎上,《金魚說話》獨特的表現形式使硬邦邦的新聞變成了早間的一杯溫馨醇香的咖啡,帶給了聽眾別樣的聽覺享受。從這個角度看,正是形式上的“會心一笑”使《金魚說話》擁有了眾多忠誠的聽眾。
形式即內容。從《金魚說話》可以看出,形式“娛樂化”是廣播提高輿論引導力的有效手段。從傳媒理論上講,美國學者賴特曾經指出:“大眾傳播具有以下四種功能:環境監視,解釋與規定,社會化功能和提供娛樂。”可見,提供娛樂,本身就是傳媒重要功能。從新聞實踐講,從《鏗鏘三人行》到《王剛講故事》再到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脫口秀,我們看到,形式“娛樂化”的大行其道之勢。更直接的例子來自山東齊魯電視臺有一檔叫《拉呱》的節目。主持人是一個已經說了十幾年相聲的戲曲演員,每天眉毛一抖之后,便操著山東口音對你說:“現在我們開拉。”對這種帶著“逗貧”的播報方式,令老百姓大呼“過癮”——據調查,該節目的平均收視率是55%,這意味著每100個正在看電視的人中,有55人在看這個節目。
啟示:遵守新聞價值和職業操守是防止新聞娛樂化的天枰失衡的基點
在當前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中,新聞娛樂化日漸興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愈演愈烈的新聞娛樂化操作,已經越過媒介市場化的底線,降低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異化了新聞媒體的新聞功能,麻醉著我們的受眾,因此,新聞娛樂化傾向長期以來充滿爭議、飽受詬病,也給社會、受眾以及媒介自身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如何回避新聞娛樂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金魚說話》節目在創辦之初就明確了節目的內容定位,即聚焦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發現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問題,以供相關職能部門參考;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感,保持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和在聽眾心目中的形象——即忠于公眾利益,比如“匡扶正義”、“追求真理”、“主持公道”、“解危濟困”、“鐵肩擔道義”、“為人民鼓與呼”、“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等。
因此,《金魚說話》節目拒絕炒作帶有煽情性、或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等內容,避免千奇百怪、子虛烏有、嘩眾取寵的奇聞軼事和社會新聞,少些低俗之風,多些人間正氣;少些奢靡之音,多些黃鐘大呂;少些官腔官調,多些百姓疾苦,從而實現新聞媒體的責任回歸。
所以,面對新聞娛樂化,傳媒必須準確把握一個度,即要做到貼近受眾,又不能一味迎合。如果大眾傳媒能在不違背公益性和社會責任的范圍內充分發掘新聞的娛樂功能,不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眾,受大眾歡迎,同時還可以為其帶來預期的市場效應,為其走向發展和壯大開拓道路。反之,如果大眾傳媒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棄其公益性和社會責任于不顧,一味迎合受眾的低俗化需求,縱然可能會帶來一時的市場效益,但長此以往,媒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必將喪失殆盡,其生存和發展壯大更是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①萬艷霞,《新聞娛樂化的利弊》,《東南傳播》,2006(1):14-15
(作者:遼寧廣播電視臺大連分臺副臺長)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