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勾勒性地分析了當前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的生發緣由與影響,探討了如何規避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不良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 “偽事件” 公民新聞 媒介素養
電視民生新聞是指關注百姓生計、反映民眾生活的電視新聞。目前比較公認的真正標志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是江蘇電視臺于2002年元旦開播的《南京零距離》新聞節目。《南京零距離》打出了“民生新聞”的大旗,突破了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內容上關注老百姓的現實生活話題,形式上把傳統的“播新聞”變成“說新聞”,從而使得該欄目一度成為中國十大名牌欄目。《南京零距離》成功后,全國各地方電視臺紛紛效仿,電視民生新聞于短時間內在全國遍地開花。但電視民生新聞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實踐與理念的偏離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偽事件”是美國學者丹尼爾·J·布爾斯廷(Daniel J Boorsting)在1961年出版的《形象》(The Image)一書中提出(ps-
eudo event也有學者將其翻譯成“假事件”)的概念,并界定為:經過設計而人為制造出來的新聞事件。此處,布爾斯廷所謂的“偽”是相對于真正的“自發性”而言的。他認為,“偽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屬性:不真,是因為它們本來不存在,是無中生有的;不假是因為它們在一定情況和前提下又發生了。
筆者認為,“偽事件”是社會組織(包括媒體自身)為了宣傳推銷等目的而人為策劃安排并獲取媒體報道的新聞事件。它不同于假新聞,也不等同于“媒介事件”。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是指在反映民眾生活的電視新聞中存在的社會組織(含媒體)為特定目的而人為策劃的新聞事件。
一、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的生發條件
探討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產生的原因,就要把它還原到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大環境中去理解和考量。
經濟環境:市場化浪潮,電視民生新聞因媒體市場化改革而興
在我國傳媒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改革進程中,媒體的產業屬性得到重新認定,一個巨大的媒介市場也逐漸形成。而電視民生新聞正是在傳媒的市場化浪潮中蓬勃發展起來的,在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中,商業化的覆蓋也幾乎隨處可見。
不過,市場化改革在解放媒體發展的經濟動力的同時也給媒體的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因素,為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的生發提供了機會。
文化環境:后現代主義思潮盛行
法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鮑德里亞(Jean Baudriallard,1929-2007)認為,后現代社會是一種“仿真”的社會,人們以往對真實的體驗以及真實的基礎隨之消失,以傳媒為代表所產生出來的“非真實”已經比真實更真實,甚至成為真實本身的判定標準。后現代主義對客觀報道理念的質疑和沖擊則為“偽事件”的生發在文化理念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和空間,進而,在后現代思潮盛行的社會中興盛起來的電視民生新聞也具有了產生“偽事件”的文化契機。
媒介生態方面的缺失和錯位
由于傳媒固有的職業特性、傳媒市場化所帶來的“道德風險”以及新聞工作者的自律缺位、新聞工作者認識上對“偽事件”的生疏與模糊等,助長了電視民生新聞“偽事件”的生發。
二、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的影響
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是通過人為策劃導演某一“民生”事件并對其進行報道,表面上看能夠起到宣傳作用或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實際上從長遠來看,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潛藏著較大的不良影響或危害。
社會角度:以“民生”為幌子忽悠百姓,擠占公共平臺
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雖然打著“民生”的大旗,但其內容往往并非關注公眾生活,而是擠占公共平臺來實現策劃者的自我推銷與宣傳,如那些過節發掛歷、抽獎送獎活動等,雖然采用了互動的形式調動受眾參與,但這種參與活動成為了媒體為自身積累受眾忠實度的推銷活動,逐漸失去了媒體的職責。
媒體角度:違背新聞專業理念,使媒體公信力受損
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是電視民生新聞中人為策劃、自導自演的“新聞事件”,并非“自主”發生的,如果不計劃安排就不會發生,更不會朝著特定方向發展。因此,它的真實性是曖昧的“真實”,也使電視民生新聞及媒體的公信力與市場形象受損,進而阻礙電視民生新聞及媒體的健康持續發展。
受眾角度:以假亂真擾視聽,誤導公眾
電視民生新聞是關注百姓生計、反映民眾生活的電視新聞,也正因此而受到廣大受眾的青睞和追捧,而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卻以假亂真干擾受眾的新聞接受,誤導公眾的認識和決策。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偽事件”是不真不假的、在一定目的下人為策劃的“新聞事件”,不是客觀自主發生的,因此這種自我印證式的“新聞”對受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不利于受眾的環境認知和科學決策。另一方面,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在“民生”的外衣下,進行特定操作主體的推銷宣傳,這是另一種對受眾的隱性欺騙,同樣會誤導公眾對社會現實的全面認知與了解。
三、如何規避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的不良影響
我們能否消除這些“偽事件”或者規避它們的不良影響呢?
媒體及其工作者:加強專業理念,提升職業道德
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當前的新聞行業中,很多新聞工作者并不是經過系統理論學習之后進入媒體的新聞人,而可能來自各行各業,因此新聞傳播規律、新聞理想與倫理、專業報道理念等對一些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很陌生的東西。這為“偽事件”等新聞報道失范等現象的產生帶來了很大的可能性。由于新聞工作者的自律缺位以及傳媒市場化所帶來的“道德風險”,行業風氣也因此受影響,容易滋生諸如電視民生“偽事件”等現象。因此,只有新聞工作者切實加強職業自律精神,提升自身職業道德,才能自覺履行自己的職業使命和社會責任,進而改良行業風氣,促進新聞業的良性發展。
受眾:提升媒介素養,增強公共意識
普通民眾應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增強對媒介信息的認知、判斷與使用能力以及自我傳播新聞的能力。當然,媒體也應該鼓勵、引導公眾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
另外,電視民生新聞還強調所傳播的內容應該具有公共性,并促成公共討論。因此,受眾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的同時,應該增強自己的公共意識,這樣才能防止另類的“偽事件”,才能忠于公民新聞的初衷,真正促進電視民生新聞履行為民服務的使命。
結語
電視民生新聞自2002年《南京零距離》的成功開播而興盛以來,已經歷了近十年的洗禮與考驗。而在這短短十年內,電視民生新聞既享受了瞬間遍地開花的榮耀,也遭受了由各種弊端引來的批評,并在實踐中經受著遭遇瓶頸與突破重圍的交錯,進而在不斷反思與探索中尋求發展。而在復雜的社會背景與媒介生態環境下,在電視民生新聞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中,廣泛存在于大眾傳播中的“偽事件”便趁機把觸角伸向了電視民生新聞中,與電視民生新聞實踐中存在的其他弊端與問題一同影響著電視民生新聞的健康持續發展。
雖然布爾斯廷曾指出,“在一個民主的社會里,存在著多樣化的觀點市場,各種‘偽事件’也會相互競爭,最終會達成平衡。”但我們仍然不能忽略“偽事件”本身隱藏的危害,而從長遠來看,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偽事件”所潛藏的危害不容小覷。首先,于社會,它以“民生”為外衣忽悠平民百姓,擠占電視民生新聞所提供的公共平臺,壓縮報道討論真正的民生問題的空間,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其次,于媒體自身,它違背新聞報道專業理念,將使媒體的公信力及形象受損。另外,于受眾,它欺騙誤導了受眾,不利于受眾正確全面的環境認知和科學決策。
因此,為了盡量規避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的不良影響,可以借鑒公民新聞理念,實現新聞媒體與普通受眾的平等合作,同時還需增強電視新聞媒體工作者的專業理念與職業道德,并提升普通公眾的媒介素養,從而經過多方合力來共同解決問題,促進電視民生新聞的持續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①程道才,《對電視民生新聞現象的新聞學透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
②戚姚云、陳瀅瀟、陳富清,《電視民生新聞概念的界定》[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8)
③沈里一,《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8
④郭元媛,《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8
+654⑤董樂鑠,《媒介事件與假事件辨義》[J].《中國記者》,2010(11)
⑥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馬雅虹,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教師;李容,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學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