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聞實踐中搞好典型宣傳,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當好黨委、政府喉舌以及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工作。本文對如何做好典型宣傳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典型宣傳 輿論導向
在新聞實踐中搞好典型宣傳,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當好黨委、政府喉舌以及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工作,同時,如何搞好典型宣傳也是新聞工作面臨的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題。
一、典型宣傳應選擇什么樣的典型
“典型”,《辭海》里的解釋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型宣傳區別于一般報道,不僅在于它所蘊含的具有代表性的事實,而且報道份量突出,用多種表現形式和編排手段強調事實的社會意義、樣板作用和示范功能。
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和最終確定典型宣傳中的典型呢?有的素材很有特點,但缺乏深入的普遍的社會意義;而有的素材可能很有意義,但又暫時不為社會所廣泛關注、理解、認可,或距離一般群眾的生活較遠;也有一些素材雖然新穎,但政策界限難以把握,或者和當前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統一,這些問題都應在確定選題時認真加以思考和分析。說到底,我們所選擇的典型必須是以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中心,自覺服從、服務于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能感動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人或事。換言之,典型宣傳要有時代精神和時代高度,像近年來新聞媒體報道的沈浩、楊善洲、許振超、王瑛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先進典型無不深入人心、反響強烈、催人奮進。
二、如何表現典型宣傳中的典型
縱觀典型宣傳在受眾中引起好評的例子,可以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凡是典型的事跡或思想,總在某一點或幾個方面打動受眾,在受眾內心引起強烈的共鳴。這個“點”或“方面”可稱作典型宣傳和受眾思想的“共鳴點”。“共鳴點”選得越恰當,報道的感染力也越強,這時記者的視角需求要與人民的需要和時代的要求相統一,這正是典型宣傳獲得成功的關鍵。
應該看到的是,一段時間來,我們的一些典型宣傳共性有余,個性不足,個別報道甚至出現了主觀臆造和人為拔高的現象。這樣做,從宣傳效果上看有時會適得其反。概括起來講,搞好典型宣傳既要把握好新聞性、時效性、典型性,又要突出故事性、情節性、趣味性和知識性。
合肥電視臺“社會傳真”欄目曾經播出過一期反映高校特困生的節目《不經風雨,怎見彩虹》。高校特困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是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同時,它也是黨委、政府關心、群眾關注的熱點之一。如何表現這一主題,表現什么、怎么表現,記者費了一番思量。
安徽大學有相當一部分特困生,這些學生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以最低的生活保障或者叫生存保障,頑強刻苦地維持著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記者想表現的是他們這種逆境求生存的不屈的精神,并讓社會了解他們,從而支持和幫助他們。在學校推薦的幾位候選人中,我們選擇了小駱。來自鄉村的小駱身后是多病的雙親和一貧如洗的家庭,為了上大學,家里已經借了6000多元的高利貸。在這種條件下,小駱高中入黨,大學成績優異,但她的目光里總有一種與18歲的年紀不相稱的壓抑和沉重。以她作為表現特困生這一主題,從人物角度講無疑是理想的,但哪里入手才能從一開始就吸引、抓住并打動觀眾呢?我們決定采用紀實的方法,用真實的充滿故事性的情節為主線,讓事件和人物自身說話。
節目是從小駱的日常開支賬本開始的,為了省錢,小駱每天有記日常收支流水賬的習慣,大到數千元的學費,小到一瓶水、一碗飯,精確到每分錢。憑這個賬本,可以清清楚楚地算出一個大學生四年的全部費用。賬本雖小,給人的感覺卻是沉甸甸的,并且帶有強烈的象征意義。
接下來,我們在盡量不打擾小駱正常生活和學習的情況下,跟拍了她上課、自修、勤工儉學的細節鏡頭,全部配以同期聲,盡可能少用解說詞,只是適當加些說明和提示性的字幕,讓觀眾憑借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去走近大學貧困生的世界。觀眾通過屏幕看到的是一個身著舊衣,吃著最簡單的飯菜,刻苦學習的小駱。當她的同齡人在無憂無慮享受青春時,小駱卻靠每天打掃教學樓、管理公共電視機的報酬和獎學金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大學里的每一天對她來說都是不輕松的。在鏡頭里,我們還原了特困生真實的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和他們的壓力與痛苦。
整部片子解說詞少而平實,因為細節最能打動人和說明問題。節目播出以后,很多觀眾和學校與欄目組聯系,提出愿意幫助小駱和其他特困生,更重要的是,有關部門在看了節目后,立即著手制定一系列措施,力圖從根本上使大學特困生擺脫生活壓力。
三、反面典型的宣傳要講政治
反面事物中也有典型,報道這種典型能給人以警戒,從反面教育人。批評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個性化的錯誤事實或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同樣能起到正面效果。把腐敗的現象、壞人壞事以及官僚主義、為非作歹的典型曝光于世人面前,是新聞媒介實施輿論監督的一項重要任務。選擇典型的陰暗面加以揭露,對社會的進步具有鞭策作用。準確的說,輿論監督就是將行政、立法、司法以及一切社會性的決策和實施過程置于人民的理性監督之下,避免不必要的失誤和損失。
由于新聞單位有黨委、政府的支持,輿論監督的介入往往更能促成問題的解決。“不怕上告,就拍上鏡”之類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存在的原因正在于此。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報道反面典型的選題時,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黨委和政府喉舌的立場上,自覺地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幫忙”而不是“添亂”。要從“解氣”式的情緒化宣泄到建設性的自覺參與,再到全方位的審視和前瞻性的思考。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的編輯、記者不斷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不能為了曝光而曝光,而應該清楚通過反面典型的報道,讓全社會知道應該提倡和弘揚什么、鞭撻什么,在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合肥電視臺“社會傳真”欄目曾經播出一期節目《合肥有個“龍須溝”》,反映航運南村臟、亂、差的情況。這里因為地處兩個區的交界,幾十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始終得不到根本的治理,群眾生活非常不便。節目播出以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三天之內解決了長期困擾航運南村居民的排水問題,并且立項著手進行城中村改造,當年底,居民喜遷新居。群眾對此非常滿意,對黨委、政府的關心很感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做了一期節目《再訪“龍須溝”》。
四、典型宣傳中應避免的傾向
從時代的發展來看,典型應該是多層次的。典型宣傳的時代精神不應簡單化、抽象化,讓受眾覺得離自己的實際生活太遙遠,以至于產生陌生感而起不到典型宣傳應有的效果。
具體說,極個別典型宣傳夸大了先進的范圍和程度,似乎一報道典型就處處先進、一好百好,以至于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件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似曾相識。把典型的先進性說過了頭,對典型的缺點文過飾非,典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及作為榜樣的可信度,也就抹殺了客觀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性。
在典型的確立上,應該是“找”而不是“造”,要避免為了“典型”而“典型”。編輯記者應該深入到群眾中去,深入到一線去,學會從看似平常和簡單中發現典型所具有的不平常和不簡單,并從中挖掘出它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新聞價值。那種先做好帽子再找人戴而“造”出的典型,是沒有生命力也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
典型宣傳蘊含著巨大的影響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對社會所能產生的推動力有時是難以估量的。在這方面,新聞工作者應該緊緊抓住時代脈搏,深入生活,發現典型、剖析典型、挖掘典型、推廣典型,把時代精神、時代追求、時代任務和典型宣傳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當好黨委、政府的喉舌,讓典型宣傳真正深入人民群眾的心里,并激發出投身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作者單位:合肥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