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新聞聯播》主持風格的變化,認為新聞播音主持要增強親和力,可以通過增強對象感、強內功等途徑來實現。
【關鍵詞】主持人 對象感 親和力
2011年9月25日晚上,筆者打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歐陽夏丹身著白色正裝、面帶微笑地播報新聞,此時的新聞主播仿佛就坐在我們身邊向我們娓娓講述當天各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重大事件,她所散發出來的親和力如同一塊磁鐵緊緊的吸引筆者繼續收看新聞,也引發了筆者對新聞播音主持親和力的思考。
《現代漢語詞典》對親和力的解釋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結合成化合物時相互作用的力。在人際交往中,親和力則是人與人相互作用的力,它能起到粘合劑的作用,營造良好的氛圍,促使關系融洽。對于新聞播音主持而言,良好的親和力不僅能拉近與屏幕前觀眾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產生“自己人效應”,還能在與觀眾的相互作用下,使播報的新聞入耳入眼入腦入心。
新聞節目本身重要的是客觀事實,而實現并優化傳播效果則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達成的目標,這需要采編播等各個環節的配合,在這個鏈條中,新聞播音主持是將最終成果傳給觀眾的“東風”,能否起到上情下達的作用,新聞播音主持發揮著重要作用。與談話節目、娛樂節目等互動性、交流感強的節目形態不同,新聞節目的自由度、寬松度要小很多,播音主持自我發揮、即興發揮的空間非常有限。而與近年來備受觀眾喜愛的“說新聞”的新聞播報方式相比,從央視的《新聞聯播》到縣一級的新聞節目,新聞主播的口語、副語言、體態語的運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在這樣一種近乎格式化、對生產生活又有著重要意義的新聞節目形態中,如何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新聞播音主持的親和力是關鍵。
作為社會公眾形象,主持人所擁有的親和力能創造出良好的接收氛圍,使受眾在親切、平等的心理環境中接受傳播內容。那么,如何生成并強化新聞播音主持的親和力呢?
一、“對象感”是新聞播音主持親和力的本質
生活中與人交流,如果說話對象就在眼前,通過察言觀色、聽言觀行,我們通常能調動自己說話的情緒并適時調整說話的內容、神態、語氣等,以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即便是通過各種通訊工具與人交流,也能通過雙向互動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新聞播音主持是把新聞播出去給人聽的,聽眾、觀眾是播音主持的說話對象。但是與前面提到的兩種情況不同,新聞播音主持有著特殊的說話場——演播室,面對的是話筒和攝像機,眼前沒有觀眾。新聞播音主持對自己的說話對象沒有具體的感知,也無法與他們進行即時互動交流。鳳凰衛視王牌主持陳魯豫被訪成名感想時不無感慨地說道:“電視機前雖然有著龐大的觀眾群在關注我的節目,但我卻只能獨自面對鏡頭,看不到任何一個人,這使我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是的,孤獨,是我主持電視新聞時最深的感觸。”在這樣一種“孤獨”的傳播環境下,如果只是“見字出聲”地念稿子,新聞播音主持將面臨著 “我說給誰聽”的心理困惑,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心理共振而失去收看新聞的欲望。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沒有對象,這些話就不可能說得使自己和聽的人都相信有說出的必要。”①在此情境下,新聞播音主持該如何作為?想象或許是唯一能做的事情。新聞播音主持要充分發揮想象力,眼前無人勝有人,設想觀眾就在眼前,從感覺上把握正在與觀眾進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并且得到了觀眾的呼應,這就是新聞播音主持工作中所強調的“對象感”。
什么是對象感?中國傳媒大學張頌教授對此的解釋是:“對象感就是播音員必須設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和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