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服務(SNS)代表了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領域的最新發展。本文分析了社交網絡服務的特點和商業運作模式,探討了傳統媒體與其融合的手段和方法。
【關鍵詞】社交網絡服務 平面媒體 媒介融合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參與信息傳播需求的增長,他們渴望將虛擬的網絡與現實社會有機結合,追求更加實用、更加真實的應用體驗。于是,BLOG(博客)、RSS(聚合內容)、Tags(標簽)、SNS(社交網絡服務)等應運而生。這些平臺不僅帶來了網絡產業的升級,也給舊的傳播觀念、傳播模式帶來了沖擊。特別是SNS,它為廣大用戶提供一個自我表現的平臺,用戶在這個平臺上通過新聞、內容、話題、互動應用等多種方式與他人構建一種高度動態、互動的人際關系,并藉此延伸和拓展人際關系。
一、社交網絡服務及其特點
SNS提供了不同于傳統社交關系的全新渠道和廣闊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整合、融合其它功能,如娛樂功能、資訊發布、信息傳播等。和以往的“交流溝通”類網絡應用軟件相比,它擁有真實的用戶資料,以及建立在這基礎之上的可信賴的人脈、信息、觀點和態度。另一方面,和門戶網站相比,社交網絡服務的優勢還在于,借助每一位用戶真實可靠的人際關系網絡,在這個平臺上信息的傳播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發散式的,每一級傳播都可能以幾何倍數增長,傳播速度更快捷、傳播范圍更廣泛、交流更深入、回饋更及時。
1、社交網絡服務的演進
社交網絡服務誕生于美國,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下一代網絡計劃”的產物。1997年成立的Six Degrees.com網站就是對此類網絡服務的第一次探索,雖然由于概念超前,用戶注冊后能夠獲得的互動服務過于簡單,已于2000年關閉,但是可以說它是互聯網時代的一次偉大嘗試,為后續SNS的發展提供了模板。1997-2001年,諸如Asian Avenue,BlackPlanet,MiGente等社交網站紛紛出現,它們為SNS的不斷完整和豐富做出了貢獻,例如,允許用戶創造個人頁面,并且持續的更新個人近況,允許用戶之間建立好友關系,瀏覽日志文檔和隱私狀況,并回復和評論對方的日記、留言等。2001年出現的Ryze.com網站則代表了一個新的浪潮,其采用的細分用戶群體的模式是對社交網絡服務技術發展的一個巨大貢獻,使得構建同質性社交圈成為一種趨勢,也為后來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成功提供了范式。
但是,隨著用戶的激增,社交網絡服務也面臨新的挑戰,比如隨著社交圈子的擴大,用戶遇到現實生活中熟人的概率大大提高,用戶不得不約束自身的言論行為,降低了網絡活躍度;大量虛假用戶的存在不僅浪費了網絡資源,而且導致很多無效的交際,以及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2003年以后,社交網絡服務轉向專業化和細分市場階段,比如針對商務人士的Lin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