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的“第二生存空間”,人們對網絡生態危機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本文從網絡生態危機這一概念入手,詳細論述了網絡生態危機在網絡傳播過程中的表現形式,并從自律和他律兩個方面提出了解決網絡生態危機的措施。
【關鍵詞】網絡生態危機 表現形式 解決措施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網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次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較2010年提高1.9個百分點。網民數量的激增,網絡普及率的提高,使得網絡成為了人們的“第二生存空間”。在這樣一個公共空間里,由于網絡主體對網絡的不當利用,而造成網絡環境的污染和網絡生態的失衡現象,網絡生態危機也隨之出現。
一、網絡生態危機的定義
網絡生態系統是由網絡主體、網絡信息、網絡技術、網絡基礎設施、網絡政策法規和網絡文化等多種要素組成的一個內部循環、外在關聯、互生互動的系統。相對于傳統的第一生存空間,網絡空間具有隱匿性、開放性、自由性等特征。
網絡生態危機主要指“網絡的使用和運營主體在信息的生產、交換和傳播過程中的失范行為所導致的網絡系統的失衡現象,網絡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人的自我危機,是現代社會和文化危機的一個表征”,①這個定義側重于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待網絡生態失衡。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網絡生態危機是指“由于網絡傳播主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對網絡的濫用與誤用,而造成網絡信息超載,使網絡傳播效果失衡,嚴重影響網絡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②
二、網絡生態危機的表現形式
網絡環境的形成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性的同時,也帶了信息泛濫、網絡犯罪、道德缺失、人情隔膜等社會問題。具體來說,網絡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網絡傳播主體的道德缺失
隨著參與網絡傳播的個人與組織空前擴大,這一群體的構成也越來越復雜,成員的道德水平也參差不齊。另外,同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傳播具有匿名性和隱蔽性的特性,網絡傳播主體受到的約束相對來說更少,因而道德缺失現象更為嚴重。
網絡犯罪的猖獗是網絡傳播主體道德缺失最直接的體現。網絡犯罪是犯罪分子非法利用網絡來侵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傳播行為,它的主要形式有:制作和傳播網絡病毒、實施網絡詐騙、從事黑客活動、侵犯他人隱私等。2007年2月,我國破獲了首例制作計算機病毒大案——“熊貓燒香”病毒案。“熊貓燒香”病毒實際上是一種變種的蠕蟲病毒,對計算機程序和系統有極大的殺傷力。許多著名網站都遭到了此病毒的攻擊,致使中毒的企業和政府機構超過了數千家。這一案件的犯罪主體李俊缺乏道德自律,在黑色利益鏈的驅使下,靠編寫網絡病毒賺錢,最終觸犯法律,接受法律的嚴厲制裁。在網絡傳播環境里,網絡傳播主體道德的缺失,自律意識的匱乏,網絡行為不受約束,將使得網絡犯罪成為最主要的犯罪形態,破壞網絡生態的平衡。
2、網絡傳播內容的污染
網絡上傳播的海量信息包括了大量的虛假信息、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等,這些有害信息不僅讓網絡傳播通道堵塞,網絡傳播內容超載,影響人們對有效信息的使用,更會對信息接受者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于青少年群體。
網絡信息污染主要體現在虛假信息、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泛濫成災。網絡傳播環境“把關人”的弱化,使得虛假信息橫行霸道,加劇了網絡環境的信任危機。網絡色情信息和垃圾信息的危害也不可小覷。一些調查顯示,受商業利潤的驅使,在互聯網上的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曾經光顧色情網站或上網看黃色內容的大、中學生達50%左右。③網絡有害信息的泛濫,不僅降低了網絡生態環境整體的道德水平,還毒害了網絡傳播主體的身心健康,最終導致網絡生態危機。
3、網絡傳播行為的異化
按照傳播學批判學派的觀點,異化是指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蛻變為脫離生產者,而且同生產者相對的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生產者的一種社會現象。④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對現實的虛擬更為逼真,使得人們對網絡技術的依賴性愈來愈強,從而加重了電腦對人的控制,使人的主體性喪失,人成為了電腦技術的奴仆。
網絡虛擬引發的人格分裂、網絡沉溺帶來的社交恐懼、網絡交往助長的現實冷漠等問題的出現,讓網絡傳播行為的異化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另外,網絡游戲的風靡,讓人們沉迷于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他們滿足于虛擬角色的扮演,將網絡游戲當成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關心真實的世界,荒廢自己的學業與工作。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的混淆,導致了游戲參與者自我認同的混亂,更有甚者,造成了人格分裂。
4、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
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是網絡傳播生態危機最為隱性的表現形式,網絡傳播對整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主要體現為數字鴻溝的出現。數字鴻溝是傳播學上的“知溝理論”在網絡傳播時代的新發展,它是指在網絡傳播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那些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利用其優勢地位,率先使用網絡技術,成為信息富有者;而與之相對的是,那些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則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信息貧困者。
數字鴻溝不僅存在于國與國之間,還存在于國內社會各階層之間。國家之間數字鴻溝不僅讓強國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也拉大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剪刀差”,使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控制更為嚴密。在互聯網上,70%的信息都是用英語表達,而且由發達國家輸出的信息占絕對的優勢。另外,國內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數字鴻溝,不僅給現實社會帶來了新的社會分層——網民與非網民,高網絡技術者與低網絡技術者。而且根據“馬太效應”的“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原理,會加劇社會階層的貧富差距,引發弱勢群體對社會的不滿,增添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由此可見,網絡傳播效果的失衡加劇信息富有者與信息貧窮者的對抗,不利于網絡生態平衡的實現。
三、網絡生態危機的解決措施
網絡生態危機滲透到網絡傳播的整個過程,并對網絡傳播的正常進行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因此如何構建一個全方位的網絡生態危機解決方案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總體來說,網絡生態危機的解決需要網絡傳播主體的自律和主體之外的他律。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成立網絡自律機構 培育網絡主體自律意識
網絡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網絡傳播主體對網絡的誤用與濫用,因此成立網絡自律機構,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對網絡行為進行自我控制,自我規范,對于凈化網絡空間、維護網絡生態平衡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國于2001年成立的中國互聯網協會,是我國首個互聯網自律機構。該機構制定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提出了13款自律條款,從信息安全、文明上網、公平競爭、隱私保護等多個方面對網絡傳播主體行為進行了全面的約束。
2、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提高網絡主體道德素質
道德作為一種規范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對人們的社會行為起到規范、約束和指導作用。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提高網絡主體的道德素質,防范網絡主體行為失范,是網絡生態危機的治本之策。
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應將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結合起來。課堂教育建立以學校為主體的道德教育體系,通過開設網絡道德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來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幫助學生群體正確認識網絡,養成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素質。而網絡教育則可以利用網絡這一媒介開展網絡道德的宣傳與教育,如開展遠程教學、開設專門性網站、舉辦網上專題訪談活動等等。這些途徑將有助于網絡主體道德素質的提升,從而清新網絡空氣,為網絡環境培育道德高尚的主體。
3、加強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與宣傳
網絡空間的他律首先就要求國家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進行規范和管理。現階段,我國已經在網絡行政、網絡權益、網絡安全、網絡交易等方面建立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但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現行的網絡法律法規存在明顯的滯后性,還有一些網絡法律法規則缺乏操作性。因此,在網絡法律法規的制定上,法律制定者不僅要緊跟時代步伐,關注網絡的新發展,還要細化網絡法規,針對不同的網絡群體和網絡行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提高網絡法規的時效性和操作性。
另外,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也刻不容緩,現在許多的網絡犯罪主體都是由于不懂網絡法律而觸犯法律以致犯罪。因此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等主流媒體進行網絡法規的宣傳,開展網絡法規進課堂、進企業、進社區的活動,擴大宣傳面,把握宣傳重點,提高宣傳效果。
4、發揮網絡監管部門的職能
網絡監管部門在規范網絡行為、打擊網絡犯罪,維護網絡法律的權威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網絡監管部門的職能,一方面要提高網絡監管的技術水平。網絡監管部門要不斷更新網絡信息加密技術、網絡病毒防范技術、信息過濾技術和信息確認技術等,占領技術制高點,更好的對網絡空間進行技術規范。另一方面,網監部、信息產業部、通信部和公安等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合作,注意把握網絡空間的特殊性,創新工作方式,實行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協同作業,建立統一、高效、權威的網絡監督管理體系。網絡監管的到位將有助于網絡傳播有序的進行,為構建良好的網絡生態提供可靠的保證。
參考文獻
①邵培仁:《媒介生態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②蔡志文、萬力勇,《淺論網絡生態危機的表現及其文化之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1)
③趙士林、彭紅:《網絡傳播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④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作者:中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