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群體性事件在頻繁發生的同時也呈現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點,其中微博在群體性事件中的頻頻“現身”就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但長久以來,人們大都將目光集中于微博在群體性事件中的負面作用和影響。而筆者認為,只要應用得當,微博一樣可以成為政府化解群體性事件的有力“武器”。
【關鍵詞】群體動力 微博 群體性事件
近年來,我國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并出現了以下幾個新特點:一是參與主體的復雜化。以前的參與者主體類型較為單一,擁有相近的利益訴求,行為目標直指政府或利益沖突方。但當前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中卻出現了“非直接利益者”廣泛參與的現象。二是事件起因的多樣化。以前群體性事件的誘因大多是企業改制、福利保障、環境污染等問題。但是近幾年來,大量的群體性事件是由偶發事件和不確定性因素所引發的,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三是事件影響的廣泛性。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某一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經過、結果完全能被網絡“實時報道”,因此造成事件的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前所未有的被強化。四是行為方式的極端化。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在原有的社會矛盾不斷加深的同時,新的矛盾不斷產生。部分參與者行為方式漸顯暴力色彩,給社會穩定帶來了極大隱患。
一、從群體動力學看微博
德國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動力時,提出了著名的行為公式即:B=F(P·E),其中B是行為,P是個人,E是環境,F是函數符號。用文字來表述的話就是,人的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函數或結果。將這個公式借用到群體性事件中,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分析: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群體性事件中,個體的行為同樣會受到個人因素與周圍環境的雙重影響。
其次,從環境因素來看,它在不斷變化并對個體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在群體性事件中,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政府部門無力改變的。
既然環境因素是政府無力改變的,那么個人因素P自然就成為化解群體性事件的關鍵。在群體性事件中,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影響個體。如利用大眾傳播方式,而在當下眾多媒介手段之中,筆者認為,最能改變個體行為的就是自2009年開始迅猛發展的微博。
二、微博在應對群體性事件中的作用
1、改變信息的搜集和傳遞方式
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猶如疾風暴雨,往往在政府還沒弄清事件的起因之前,就已經形成規模了。待到政府弄清事實,向公眾發布真實信息的時候,整個信息空間早已一片混亂,真實的信息被謠言、謊言裹挾著傳向公眾。在當下的群體性事件中,政府若是無法在信息傳播中占據主導權,就無法對個人因素產生足夠強大的影響,但是微博的應用,能夠改變這樣的現狀:
第一,在群體性事件中,往往會有參與者通過手機登陸微博“直播”現場的狀況,其中有人是想擴大群體性事件的影響,以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愛“湊熱鬧”,想記錄下這一幕。這樣一來,微博上就有事件的相關信息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當然,這些信息有真有假,政府部門需要在稍后根據實際調查的情況不斷修正自己的應對措施。但是微博爭取到的這一點時間,足以讓政府部門盡早采取行動,阻止事態向著更嚴重的情況發展。
第二,近年來,政府發布信息通常采用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在群體性事件進行中,其傳播效果并不明顯。但通過微博,政府可以同時對社會公眾和事件參與者進行有效傳播。政府在官方微博發布信息之后,他們可以在任何能夠接入互聯網的設備上看到,再加上微博超快的信息更新速度,讓信息傳播效率大增。
2、加速分化瓦解事件相關群體
個人的思想是影響個人行為的首要因素,微博上參與者群體意識淡化,能夠保持自身思維的獨立性。
例如,政府在微博上發布這樣一條信息“該起群體性事件發生區域已全方位覆蓋監控系統,待事件平息后,將對惡意破壞、尋釁滋事者依法嚴懲。”在收到這條微博的人群中,有可能是“利益相關者”,也有可能是“非利益相關者”。當得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監控的時候,“非利益相關者”必然會冷靜下來,逐漸動搖,最后萌生退意,而“利益相關者”也許還不會退縮,但也會冷靜下來克制住自己的行為,畢竟誰都不愿意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
這樣,整個群體性事件的相關人群就被這條微博所分化了:一個“非利益相關者”的離開會帶走一批的“非利益相關者”,一個“利益相關者”的理性會招來一批“利益相關者”的指責和辱罵,在諸如“沒種”、“無膽匪類”這樣的辱罵中,“利益相關者”內部又會出現分化。最終剩下的,就是一批最頑固“利益相關者”,一般也就是這次群體性事件中主要發起人。
3、提供民眾情緒宣泄的新平臺
微博介入群體性事件的進程,為個人情緒的發泄開辟了新渠道,從而對個人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在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伴隨著情緒的傳播與感染,甚至在群體性事件的后期,事件的真相已經不再受人關注,一名參與者從另一名參與者那里能獲取到的只有情緒。而情緒、情感與行為的傳播主要是以暗示、效仿的方式進行,且這種傳播往往會以極快的速度在人群產生效果,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群體感染”。
因此政府應該在群體感染產生之前,迅速為民眾開辟一個情緒宣泄的通道,而微博恰好能擔此重任。政府的官方微博隨著群體性事件的進行不斷更新,必然會引來眾多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的回應。而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都沒有渠道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不斷積累的負面情緒,最后會爆發為打砸搶燒等惡劣的行為。而發泄在微博上情緒的越多,就意味著發泄在事件現場的情緒越少,群體感染的可能性就越低。
三、政府在應對群體性事件中的策略
1、積極構筑政務微博平臺
據中國政務微博研究報告統計,截至2011年3月20日,全國范圍共有實名認證的政務機構微博1708個,政府官員微博720個。但在所有政務機構微博、官員微博中,微博發布數在100條以下的分別占60%與87%,發布數在500條以上的只占8%與1%,部分微博甚至開通后長期處于棄用狀態。“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應積極構筑政務微博平臺,盡可能擴大政務微博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行政區劃內的影響力,并充分利用微博這一平臺了解民意、關注民情、化解民憤。
在這方面,云南省政府的官方微博“微博云南”是一個先行者。在2009年11月21日“昆明螺螄灣”群體性事件中,云南省政府新聞辦在新浪網開設國內首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并于當晚9時35分發布了有關螺螄灣事件的微博新聞。這是政務微博應對群體性事件的首次嘗試。
2、提高公職人員媒介素養
應對新勢下的群體性事件,公職人員必須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應充分認識新媒體時代輿論的聚合與放大效應,學會運用媒體引導社會輿論,化解社會矛盾,尤其要學會使用微博。在浙江省海寧市“9·15”群體性事件中,作為上級主管部門,嘉興市環保局局長章劍,一直在微博上向公眾作出說明與解釋。從9月15日晚上9點到9月22日晚9點,章劍共發布與事件相關微博約15條,共計被轉發600余次,被評論580余次。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章劍在他的微博中駁斥了一條謠言,同時得到了網友的認可和支持,起到了正本清源,為推動事件妥善處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3、努力保持微博的活躍度
新媒體的開放性和交互性,淡化了傳播者與接收者的界限,盡管官方微博承擔著信息發布和與市民互動的重要任務,但在日常運行上,必須遵循“確保微博活躍度,及時發布真信息”的原則。只有這樣,在群體性事件發生時,才能做到快速應對,實時跟蹤。
2011年8月17日傍晚,山東濟南發生一起獄警因修車排隊順序糾紛毆打修車人夫婦的事件,引發上千名群眾不滿,導致混亂和交通堵塞。17日下午的5點多鐘,網上開始出現相關的微博。事發兩個小時后,濟南公安微博于當天19點31分轉發了第一條關于該事件的微博,并向歷城分局微博詢問情況。隨后濟南公安微博不斷更新調查進展,很快,在18日凌晨4點,公布了對當事人的處分情況。
濟南公安微博及時、適度、細致的回應,有效避免了群體情緒的發酵和擴散,使一場群體性事件化解于無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群體性事件中,努力保持官方微博的活躍,不間斷的更新信息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①曾慶香、李蔚:《群體性事件:信息傳播與政府應對》[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
②王慶功,《目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特點、趨勢及防控對策》[J].《東岳論叢》,2011(1):178-185
③曾慶香、李蔚,《論發泄型群體性事件的信息傳播特征與媒體報道》[J]. 《現代傳播》,2010(8):34-3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1屆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