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末年,內憂外患。“維新變法”掀起了中國的救亡圖存運動。維新派辦報宣傳變法主張,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辦報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學的學生們的表現尤為出色。他們辦報紙,譯雜志,介紹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知識,對國內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文重點介紹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學譯編》,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留學生 辦報思想 輿論建構 《游學譯編》
20世紀剛剛開始,中國就處在了內憂外患境況之中。中日甲午戰爭的戰敗,給國人打了一劑清醒劑。在中日兩國的歷代交流中,中國始終是以輸出國的身份,將政治制度,甚至是民間飲食傳入日本。而反之,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界歷來輕視日本。甲午戰爭的戰敗,促使國內上下開始關注日本,探討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發展,并加派有識之士前往日本,進行學習,帶來新思想的傳播,不僅要開闊國人的眼界,更要更新國人的思想。康有為上書說,“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速最速,條理猶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①
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了尋求救國道路,紛紛出國留學,掀起了留學熱潮。“據統計,1900年赴日本留學的人數不過200人,到1906年竟增至12000余人,還有一些青年學生到美國、西歐等地留學。這些留學生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大部分人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成為后來民主革命的主力軍。”②
在日本東京的留學生們創辦和發行了大量的革命報刊和書籍,并以此為陣地,大力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其中就包括《游學譯編》。
留學日本的學生們翻譯日文書始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但情況如梁啟超說的“如久處災區之民” ③,即翻譯的內容比較隨意,不加選擇。逐漸的,學生中的一部分人開始認識到立憲救國是行不通的,要想挽救中國,則必革命,并由此引發了推翻二千多年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可見留日學生報刊在傳播近代文明,宣傳革命方面所起到的巨大推動力。
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也把中國未來的希望寄托于留學生身上。他說:問中國諸社會中,其前途最有望,而能負擔將來之中國者,則必曰留學生。中國腐敗如官吏社會,無識如細民社會,愚頑如八股社會,皆氣息奄奄,若俎上肉,雖外人奴之,辱之,割之,而皆莫可如何。而留學生則不爾。受文明之教育,染他國之良風,而又加之以愛國心賦之以青年之血氣能力,故留學生者,中國未來之主人也,未來之統制者也。問中國之前途而求其可以任國事者,則留學生而已。④
《游學譯編》是由留學日本的湖南籍學生創辦的月刊。由東京游學譯編社編輯,1902年11月創刊于日本東京,1903年11月3日終刊,共出版了十二冊。其編譯的內容十分豐富,在其目錄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分類,包括“敘”、“學術”、“教育”、“軍事”、“理財”、“內政”、“外交”、“歷史”、“地理”、“時論”、“世界新聞”等。留日學生創辦這份刊物的目的在于“專以輸入文明,增益民智為本”。⑤《游學譯編》“不著論說”,以轉述為本,兼有評論,并盡可能少的發表本社言論;“雜采書報”,內容并不局限于政治、法律,而是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種新聞;“不美裝潢”,以低廉的制作成本,讓人人都買得起,有利于刊物的廣泛傳播。
在第一冊,就刊有楊度所寫的序言——《游學譯編敘》,它指出創辦這份刊物的旨趣,在于使“游學者與不游學者,日以學術相責,然后群起而謀國”,國家的發展,“無一年無一月無一日無一時,而不有進步。而后一躍與日本齊,再躍而與西洋各國齊,由此而追他日之日本,他日之西洋,長此焉而致無窮”。⑥
《游學譯編》主要是以翻譯外國作品為主,編譯人員主要有楊度、周家樹、陳潤霖、黃珍、周宏業、范銳以及張孝淮等。“所翻譯文章以學術、教育、軍事、理財、時事、歷史、地理、外論為主”;其余如“中外近事,各國現今之風俗習尚,才藝技能,無論書報,擇其尤者,由同人分譯,皆于題下或文后旁注揭明所譯原書書名及著者姓氏,或于一書中摘擇精華,亦必載明載澤某氏、某書報”。⑦
《游學譯編》對教育的重視度遠超外交、軍事等領域。幾乎每一期中關于教育的文章都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第一期,教育論,華族女學校學監下田歌子論興中國女學事;第二期,學校行政法論(日),山田邦彥著;第三期,學校行政法論(續)記嘉納校長演說;第四期,英法德美現在教育觀,小學教育之方針(教育實驗界);第五期,國民教育論(國民新聞);第六期,國民教育論(國民新聞)(續),第八期,論學校對家庭與社會之關系(譯日本中島半次郎教育學講義);第九期,教育泛論;第十期,民族主義之教育;第十一、十二期,社會教育。這些文章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選材范圍廣。在這些有關教育的論著中,既有翻譯教育家的原著,也有講義,文摘和編譯社成員自己撰寫的文章。
第二,文章提倡素質教育。“二十世紀膨脹之時代也……欲競爭的勝利,則實地科學應用之必要也、事物的練習之必要也、語學之素養之必要也,身體強健與心俱勇而強,而后可以跨于世界”。⑨
第三,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須洞察時務……重責任,守職分,養成應國家之需用之國民,是所祈也。”⑩
雖然《游學譯編》以翻譯作品為主,但是編譯者還是不可能回避當時的現實問題,而是經常就現實問題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他們就在譯文前用“譯者說”,或是在譯文后用“譯后”的形式發表個人的見解,使其成為一個以譯文為主,兼時事議論的刊物。而這一點也成就了《游學譯編》的獨特魅力。
又因為是湖南留日學生辦的,因此在《游學譯編》中就對湖南問題的討論比較多。比如,在其第二冊的“本社同仁啟”中曾有公開的聲明:“本社同人,大都湘籍,眷懷宗國之外,而于桑梓尤注意焉。”
《游學譯編》有的是宣傳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如《太平洋之競爭》、《列強在支那得鐵道政策》;有的是關于西方各國近現代歷史與現狀的介紹,如《十四年來的德意志》;有的是對沙俄在中國東北進行侵略的報道,如在《俄之滿洲》中就這樣寫道:俄人之不循公理不顧名譽而強占滿洲地……轉瞬間將使我國民親睹此慘劇矣……俄于哈爾濱用永久占領之手段,同時建筑數千最堅牢兵舍以屯軍隊,又沿棧道全線見支那之勞動者皆憔悴熏黑,目不忍觀;這些文章一經發表,就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喚醒了中華民族對當時民族危機的嚴重形勢全面而具體的認識,進而發起開展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游學譯編》中對于當時的“內政”、“外交”的相關介紹是及時的,既介紹了清政府的相關對內、外政策,也提供給了清政府和相對封閉的國人一個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平臺。如在《新定統治蒙古制度》中,就詳細介紹了清政府對“內外蒙古”的最新政策。“政務處及軍機大臣商議改正蒙古地方政治及國際上之制度”、“由北京派遣蒙古總督一員,該總督在該地有管理行政及指揮軍事全權,總督下設政務及軍務顧問官各一員以掌一切事務”。⑾
在“外交篇”《滿洲問題》中,這樣寫道:滿洲第二期撤兵引起世界列強之注目……俄國不履行撤兵之約而以新條約要求于滿政府,之滿政府之易欺也……英美日本知滿政府之不足恃也,因勢力平衡之利害而各出于其所欲干涉之地步……滿洲問題非一滿洲政府之問題而世界各國經營極東者之問題……可是當時的中國處在多個國家的利益鏈中,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羹,而中國政府和百姓全無自主可言。⑿
當然,《游學譯編》所翻譯的文章也不全是這么“嚴肅”的話題,其中也不乏一些輕松之作。其“瑣記”中就經常出現一些地理知識或對外國風情的相關介紹。曾經就介紹過多個“世界唯一”:“伊克亞得爾之基德市在赤道線內位地球之中央,日出則午前六時,日沒午后六時,實世界唯一之正中都會”、“西比利亞之卑加爾湖最深之處有四千五百英尺,湖面高于海平線千三百五十尺,湖底低于海平面均約三千尺,實世界唯一之深湖”、甚至連倫敦市長的特殊衣著都有過報道,“倫敦市長之徽章嵌數十百金剛石于其上,其價格值百十二萬元”。⒀
《游學譯編》和當時同期創辦的許多刊物一樣,在當時社會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后來的革命運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國人認識世界開啟了一扇窗。其與政治運動的密切合作,也為后來創辦的書、報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參考文獻
①康有為,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2
②劉貴田 主編,《中國近現代簡史》,東北大學出版社,125
③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第二十九章,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孫中山全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279、283
⑤⑥⑦游學譯編》第一冊,《游學譯編敘》,P7、7、2
⑧《游學譯編》第一至十二冊
⑨⑩《教育論》,《游學譯編》第一期
⑾《游學譯編》第一冊,內政篇,P57
⑿《游學譯編》第九冊,外交篇,P895
⒀《游學譯編》第五冊,余談篇,P509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