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風》是抗日戰爭時期香港的一份文藝刊物。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由滬抵港的文化人與香港本地文人接觸來往頗密,他們在《大風》上撰寫的文章時常與其他國家之抗戰史、自身與朋友之戰爭見聞、經歷有關,在創作題材及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香港文學及青年文學社團。《大風》的撰稿人中,不少來自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及中國文化協進會。作為一份抗戰文藝期刊,《大風》的出版為人們了解戰爭時局提供了途徑與評論的立場。
【關鍵詞】《大風》 香港文學 抗戰期刊 文藝社團
一、《大風》之撰稿人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香港創刊的《大風》雜志,內容涵蓋文藝創作、時評、譯文、專著選刊、歷史掌故、漫畫、廣告等。陸丹林的《文藝統一戰線》(《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留港會員通訊處成立宣言》)刊登于《大風》的第三十三期,在這篇發表于一九三九年的文章中他寫道:“我們一部分留在香港的會員,和其他一切文化藝界同仁,雖然遠離祖國的烽煙,寄居這個沒有炮火和血腥的特殊環境中,卻未曾有一時一刻,自外于戰斗的陣營,而不思以本位的工作,勉自盡力于民族生存自由的斗爭?!雹倌仙缥娜岁懙ち肿鳛椤洞箫L》的編輯,在抗戰時期的香港發表了不少文藝評論作品,很多與當時民族抗戰的時代主題緊密相關。
阿英在《抗戰期間的文學》中認為抗戰時期的文藝應該深入民眾,亦應當適應前方戰士,這就需要更多通俗性的文藝作品,使民眾了解戰爭的意義,如何參加前方工作,以及如何鞏固后方。②1938年于武漢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次年于香港成立分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留港會員通訊處”主要由在港的流亡文人及學生組成,許地山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在《抗戰時期的香港文學》中,郁風認為當時的香港文學突破了原有的地方性及少數階層的局限性,作者和讀者數量空前增長。當時的香港具備文化出版相對和平的環境,成為國統區、解放區、淪陷區及國外相互聯系的特殊地點,亦有很大一部分文化精英或長或短留居在港。文藝社團方面,如文藝界抗敵協會因當時英國尚未參戰不許使用“抗敵”二字,稱“文藝界協會”,“成立時便有作家七十多人,包括早在香港的許地山、陸丹林、鷗外鷗和上海來的樓適夷、葉靈鳳、戴望舒等。許多活動都在這個組織的名義下進行。”③
《大風》的創刊號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五日出版,社長簡又文、林語堂,編輯為陶亢德、陸丹林,監印人陸恩和,發行所為大風社,由建華印務所印刷,零售價為每冊一角,其在香港的社址設于香港皇后大道中三十三號三樓(大風社后社址遷移,中國文化協進會《文化通訊》第19號(民國三十年一月)曾刊登其遷地啟事。)《大風》本為旬刊,后改為半月刊,在首刊數月后《大風》曾出版過合訂本,其廣告列出“撰稿人一斑”,其中包括簡又文、謝冰瑩、馮自由、陳獨秀、馬國亮、陶亢德、老舍、杜衡、陸丹林、穆時英、蘇雪林、徐蔚南、施蟄存、葉恭綽、孫科、朱樸、小?。ǘ÷敚┑?,售價每冊港幣一元。
《大風》的社長簡又文(1896—1979),廣東新會人,太平天國史學家,字永貞,號馭繁,筆名大華烈士④(“大華烈士”為俄文“同志”一詞音譯),別署工爻、興漢劍生郎、諦牟、佟智,室名斑園、至廬、百劍樓、猛進書屋。嶺南學堂畢業后留學美國。1936年于上海創辦《逸經》半月刊,1938年于香港創辦《大風》。曾任耶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員,后病逝于香港。他在《大風》發刊詞《大風起兮》言:
《大風》旬刊之產生,籌備之經過,簡略報告,數言可盡。溯自蘆溝橋事變發生,民族存亡之大決戰開始。平津冀綏晉滬杭以及首都相繼失陷。文化事業,最受摧殘。我同人等既從事文化事業,何能袖手旁觀而輕卸為國為民之責?⑤
簡又文的這篇發刊詞后又仿《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云:“大風起兮云飛揚,云蔽日兮日無光。仁風及所兮世界清涼,全民其努力兮守四方。”⑥以志辦刊者之旨。與此同時,在抗戰雜志于香港出版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各種狀況。有些時期,“敵”字不允許使用時,編輯便用交叉號,“狄”及“侵略者”代替。《大風》的主編陸丹林在《續談香港》中寫道:
在“八一三”以后的新出版物,就非要三千元現幣做保證金不行,因之在香港辦出版物很不容易。雖然有些人還是暗中偷印,但一經查出,印刷所便要處罰三千元,甚至于沒收印刷機器。有些取巧的,在別處排好寄紙版在香港印刷,較為便利,但能澆版的印刷所也不多。大小報紙和雜志的稿件排好后,要送華民政務署的華文新聞紙檢查處檢查簽字后,才能夠付印……日本駐香港領事常常和香港當局交涉,取締抗日文字。⑦
作為一份抗戰文藝期刊,《大風》的出版為人們了解戰爭時局提供了途徑與評論的立場。冰瑩《整天的轟炸》⑧,徐蔚南《火般熱躍的武漢》⑨,孔遠之《五月的上?!罚ㄉ虾Mㄓ崳獾犬敃r刊登的文章為香港的讀者提供了全國抗戰的信息。又如簡又文的《猶太英雄革命抗戰史》于《大風》旬刊第五期開始連載,楊紀的《兩極——淞滬戰線的報告文學》于第七期開始連載,史話及報告文學等形式豐富了雜志的文學形式及可讀性。
二、香港文藝社團與《大風》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留港會員通訊處與中國文化協進會均與《大風》有著密切的關聯。中國文化協進會于《文化通訊》上刊登有關優待會員訂閱《大風》的通告⑾,《大風》亦會刊登有關這些文藝社團的章程、宣言及相關文藝活動。其中,中國文化協進會的成立后于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這些文藝社團的參與者們本著聯合共同抗戰為目標,以文為集結之力量投入文化抗日?!洞箫L》的社長簡又文、編輯陸丹林等均為中國文化協進會成員。
另一方面,簡又文寫給全國文藝界抗敵總會的報告,在重慶的《抗戰文藝》上發表,題為《香港的文藝界》,文中他認為:
至如當地文化界名流如葉恭綽,馬鑒,許世英,歐陽予倩等同志一致加入可以號召起來。而樓適夷,陸丹林,葉靈鳳,戴望舒,蕭干,穆時英,張春風,……等諸子皆當地文壇健將足以進行工作。我臨走之前,他們決定暫假“大風社”作為分會籌備,會集,通訊,活動,和發表的大本營,將來經濟充裕時,可另找會所,以后大家齊心努力進行得法,必可成非常之功。香港文協分會之成功,即是全民抗戰力量加增之功也。⑿
《大風》所依托的文學社團“大風社”集社團、雜志及圖書出版為一體。《大風》的撰稿人中,不少來自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及中國文化協進會。三十年代中期由滬抵港的穆時英、杜衡(蘇汶)等文化人與香港本地年輕人接觸來往頗密,他們在《大風》上撰寫的文章時常與其它國家之抗戰史、自身與朋友之戰爭見聞、經歷有關,在創作題材及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香港文學及青年文學社團。
三、《大風》之紙上文化生態
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文學的形式需要文藝作品大眾化的面向及特殊的創作素材?!洞箫L》曾刊登葉恭綽(紫恒筆述)《今日中國文化界的使命:中國文化協進會成立開會詞》,提出在抗戰中的文化建設與軍事抗戰同等重要,組織中國文化協進會的目的是希望將文化界人士聯合起來,共同抗戰。⒀“風雨談”欄目是《大風》中社論時評的言說空間,內容大多與抗戰及當時的社會現象有關,主筆大多由陸丹林擔任。
《大風》的撰稿人不乏文壇名家,作品內容亦不限于香港本土。落華生(許地山)的《鐵魚底鰓》,施蟄存的《薄鳧林雜記》《我的家屋》,柳存仁《現代文人論——紀念許地山先生》,戴望舒翻譯馬爾洛(Andre Malraux)的《死刑判決》,馬國亮《八一三在香港》,杜衡《白沙溪上》等可見于《大風》。郁達夫在上海時期與《大風》的主編陸丹林稔熟,他的《毀家詩記》最初自新加坡寄予陸,一九三九年首次發表于《大風》旬刊。許地山的中篇小說《玉官》載于1939年2月至5月的《大風》,小說《鐵魚底鰓》1941年2月發表在《大風》的八十四期,亦曾發表于1941年6月的《新兒童》半月刊創刊號,戰爭年代設計潛艇的小說人物雷先生在許地山筆下成為一個失落無聲卻倔強的時代縮影?!洞箫L》上亦時常有譯介國外作品的文字,如大華烈士譯戴蘭德夫人(Duchess D’Abrantes)《女丈夫》(Demonia),梅立美(Prosper Merimee)《施法林之役》(Taking of the Redoubt)等軍事題材的短篇小說。
《大風》與其它報刊的關系中值得一提的是《宇宙風》及《逸經》?!洞箫L》原由宇宙風社和逸經社合辦,均同樣與林語堂關系甚密。同樣由簡又文擔任社長,陸丹林任主編的文史半月刊《逸經》出版的雜志合訂本在香港亦可于“大風社”函購。在《大風》上,可見《逸經》及林語堂、陶亢德主辦《宇宙風》的廣告,亦可見由林語堂擔任顧問編輯,黃嘉德、黃嘉音為編輯,馬彬和擔任發行人兼編輯的《西風》月刊及馬彬和主編的《眾生》等上海刊物的廣告。《大風》第五期的“好書介紹”曾介紹馮玉祥的《抗戰詩歌集》,詩歌集由“漢口民生路統一街三戶圖書社”出版,“香港大道中世界書局”代售。另外,由大華烈士(簡又文)翻譯美國布斯·達肯頓(Booth Tarkington)的《十七歲》(Seventeen)等小說亦曾在《大風》上刊登書介及評論。
參考文獻
?、俅箫L社:《大風》,香港,1938年至1941年
②阿英:《抗戰期間的文學》。錄于《阿英全集》(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01-102
③郁風:《抗戰時期的香港文學》。收錄于徐潔貞編《第三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講稿匯編》,香港:公共圖書館,1999:24-25
④劉以鬯主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146
?、荨洞箫L》旬刊第一期,1938年3月5日,P1
?、蕖洞箫L》旬刊第一期,1938年3月5日,P2
?、哧懙ち郑骸独m談香港》,載于《宇宙風》乙刊,第十一期,1939年8月1日
⑧⑨《大風》旬刊第六期,P163-164、165-166
?、狻洞箫L》旬刊第十期,P306-308
⑾中國文化協進會:《文化通訊》,12號,1940年5月25日
?、泻営治模骸断愀鄣奈乃嚱纭?。《抗戰文藝》四卷一期,1939年4月10日
⒀《大風》第五十期,1939年10月5日
?。ㄗ髡撸合愀壑形拇髮W文化研究文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