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對研究性學習可能對大學生創造力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研究表明:大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顯著提高其創造思維能力,但對創造傾向的改變作用不明顯。本文還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及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策略。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創造力 教學 研究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作為高等教育重要培養目標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已經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此時,作為傳統教育方式重要補充的研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方面可能具有的優勢,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遺憾的是,在眾多有關研究性學習的文章中,從實證角度,對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層面的效果進行探討的文章并不多見,本文希望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一、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造能力影響之比較
本研究在南京某高校大一年級抽取同一專業平行班兩個,共101名學生,分成2個組即分別為開設研究性學習組(開設組)與未開設研究性學習組(未開設組)。在兩個班級均未開設研究學習之前,分別對其進行問卷測試(前測)。在大一年級結束,即其中一個班級開設了1學年的研究性學習之后,對兩個班級進行后測。施測后回收有效問卷96份,有效率為95%。同時,本研究以托蘭斯創造思考測驗(乙式)和威廉斯創造傾向測驗為測量工具。前者采用吳靜吉等(1981)所修訂的托蘭斯創造思考測驗(乙式)來施測,該量表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等分數。后者采用林幸臺等(1994)修訂的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來施測,該量表可測得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想象力等分數。對所有問卷進行篩選之后,將有效問卷的數據用SPSS/11.0進行統計與分析。
1、兩班均尚未開設研究性學習之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比較
前測階段,兩班學生在流暢力、變通力和獨創力三個創造思維能力指標的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2、一年后,開設組與未開設組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分數比較
表1表明兩組學生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得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變通力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
3、兩班均尚未開設研究性學習之前,學生創造傾向的比較
入校時兩班學生在冒險性、好奇性、想象力及挑戰性等四個創造傾向測驗指標上均無顯著差異。
4、一年后,開設組與未開設組學生創造傾向分數比較
表2表明兩組學生冒險性、好奇性、想象力及挑戰性等四個指標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表明,開設組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得分顯著高于未開設組學生,而創造傾向得分兩組學生則無顯著差異。對于研究性學習與創造思維能力的具體關系,還須進一步驗證。
研究與已有研究結論之間既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研究型學習對創造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山東省“兒童創造力開發”課題組進行的相關實驗研究結論與本研究結論相同,實驗班學生的流暢力、變通性、獨創性上的得分均顯著的高于控制班①。而在研究性學習對創造傾向影響方面,陳奐宇的研究結論與本研究相似②,但段繼揚教授的小學創造力培養實驗研究表明,經過三年的創造性教學教育,與控制班相比,實驗班學生創造傾向得分有顯著提高,說明實驗班學生的創造傾向發展比對照班學生快③。
差異形成的原因,可能與研究性學習本身的特質、實驗進行的時間、課程設計等相關,需進一步驗證。
二、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造能力影響之分析
1、形式上看,研究性學習對學生來說就是開拓創新的過程
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尋找現實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探求問題答案,進一步驗證答案的合理性。這一過程再現了創造性思維的四個階段:準備階段、醞釀階段、豁朗階段及驗證階段。研究性學習有效的克服了傳統教育形式的束縛,極大的尊重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具有強烈學習動力的學生,置身于更加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中,除了能夠體驗到更多挑戰與創造的快樂外,還會逐步培養出斯騰伯格理論中創造人格的五種關鍵特質: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礙的意愿、成長的意愿、敢冒風險以及自信等。
2、從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的模糊性使學習更加貼合社會實踐
一直以來,“高分低能”現象始終困擾著我們,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之間到底存在何種不為人知的黑洞?也許從傳統學校教育與社會要求的比較上,我們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傳統學校教育、傳統考試提出的問題是清晰的,思維方式是唯一的,答案是一定的,這完全與閉合性思維的訓練方式同出一轍;而社會大考場提出的問題是模糊的,思維方式是多樣的,答案是不定的,這與發散性思維的模式是吻合的。從這個角度上看,傳統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呈現出南轅北轍的態勢。研究性學習課題的不確定性,解決方式的自主性等特點表明,研究性學習的形式更加符合社會問題的創造性需要。
3、從評價上看,研究性學習全程性、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評價方式更加符合創造的心理環境標準
傳統教育、教學單一的評價模式,容易使學生學習的著眼點落到學習成績這一最終結果上,進而引發各種急功近利心態的出現。而研究性學習全程性、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評價方式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她將學生學習的目光從結果拉回到過程中,通過課題前后及幾次課題之間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改變評價自身的進步,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投入程度,這樣的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創造的環境標準。
三、實施并改進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研究性學習無疑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鑒于本研究中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差異性比較分析及其實質性影響的探討,筆者認為,還應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注重研究性學習策略的改進與完善,以便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1、注重教學設計的改進與創新
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學系統的規劃,它是教師教學準備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在分析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部分特點的基礎上統籌全局、提出教學具體方案的活動。一方面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類型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并對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作認真分析,除了解學生的一般學習狀況外,還應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準備、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作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在教學情境設計上,要設計出有別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的情境,要能夠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性,即研究性、探究性,使學生在該情境中既能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能真正把學生吸引到知識的探索與創新上來。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參與問題設計、查找資料、歸納整理,獲得了對知識的直接感受,了解了學科知識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增強了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健全并完善人格、提高審美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2、重視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在研究性學習中,注重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顯得尤為重要。當教師長期親歷教學研究過程,具有了豐富的研究經歷,掌握了研究方法,并將這種技能轉移到教學過程中時,研究性的教學或教學的研究特性便出現了。這時,教師才能更及時、明確地給學習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學習者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也才能夠設計出符合科學規范的與實際問題關聯的教學內容與情境,才能夠更好地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進行科學評價。
3、關注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當前,由于教學評價機制自身的思想、內容的失誤,導致評價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致使現有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還很難對研究性教學活動進行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