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是很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歷史、認知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是藝術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外國電影對中國元素的大量借用并反過來出售給中國,這讓國人在驚奇贊嘆之余,多少都有點別扭的感覺。好萊塢大片對中國元素的運用究竟是一種文化入侵還是中國文化的回歸?本文試從符號學角度,以《功夫熊貓2》為例,對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行解讀。
【關鍵詞】《功夫熊貓》 中國元素 跨文化傳播 符號學
一、《功夫熊貓2》引發熱議
2011年5月28日《功夫熊貓2》在全國上映,再創票房新高,同《花木蘭》和《功夫熊貓》一樣,這部充滿中國元素的動畫電影在中國的熱賣,自然引起了國人熱議。大致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這是美國電影盜用中國文化實施“文化侵略”,呼吁各方抵制;另一派則認為,美國影片使用中國元素是中國文化的勝利,是一次成功的“出口轉內銷”,是美國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或中國文化的回歸。好萊塢大片對中國元素的運用究竟是一種文化入侵還是中國文化的回歸?本文試以《功夫熊貓2》為例,從符號學角度對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行解讀。
二、熱議中國元素
提到《功夫熊貓》,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其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在2008年《功夫熊貓》上映時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好萊塢影片中居然出現了一只來自中國的懷揣功夫夢的熊貓,“功夫”、“熊貓”兩者都是中華文化的典型象征,而待到《功夫熊貓2》熱映以后,人們再次震撼了:這不就是中國元素的華麗上演嘛!
然而什么是中國元素?業內尚無統一界定。筆者傾向于這樣一種說法:凡是在中華民族融合、演化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中國人創造、傳承、反映中國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國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質符號和無形的精神內容,即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如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體系、民俗事象、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建筑、藝術、科技、法律、倫理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宮長城,小至窗欞門釘。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中國元素,但中國元素不全等于中國傳統文化,還包括中國現代文化。
三、《功夫熊貓》的符號學解析
1、符號的能指與所指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把符號看做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體。所謂“能指”即:符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形象、圖像、形體等,其作用是指向它自身之外的某種意義。所謂“所指”即:符號的意義。符號具有任意性的特點,所指與能指的聯系是任意的,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內在的、自然的聯系,也就是他說的所指的不確定性。羅蘭·巴爾特再此基礎上指出所指的兩個層面:間接意指層和含蓄意指層。間接意指層是能指與所指間因為文化而確立的相對固定的聯系,是為受眾廣泛共享的;而含蓄意指層則與索緒爾的“滑動的所指”內涵相似,指所指的不確定性,因此而產生了符號的多種歧義。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同一文化符號所代表的所指或寓意可能大相徑庭。所指的兩個層面為文化符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運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2、意義的二度編碼/解碼
傳播是意義的傳播,意義的傳播需要一定的載體。斯圖亞特·霍爾認為,事物的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人們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為事物賦予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把想表達的信息符號化的過程就是編碼,這種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如手勢、圖像等等),編碼者用這些符號來傳遞信息。信息的接受者將符號還原為意義或信息的過程就是解碼。把載有編碼者(傳播主體)意義的符號最大程度的傳遞給解碼者(受傳者)并得到解碼者的認同,是傳播者的目的所在,因此符號是決定傳播過程的關鍵。
電影作為一種直觀的、以視覺符號為主的跨文化傳播形式,它的傳播必然伴隨著文化符號的編碼和解碼活動,也決定了傳播者要通過電影這一直觀形式來展現異國的生活方式、社會價值、道德標準、信仰體系等表層和深層的文化,同樣觀眾也要通過電影這種形式來進行解讀。一方面,由于編碼者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不盡相同,在編碼階段,編碼者的生產關系、知識架構和技術因素都會影響意義的選擇和生產。因此在意義傳播之前已經進行了一次再創造。另一方面,解讀的過程更是意義的再生產再創造,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讀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霍爾模式對編碼解碼過程的解讀即意義的再生產再創造過程,也就是“二度解碼”。霍爾認為,編碼與解碼之間并無必然的一致性,意義不是傳送者傳送的,而是接受者制造的,因為傳播交流過程中,編碼者與解碼者各有一個也許互不相同的“意義結構”。由于傳者和受者不同的文化語境、個人經驗,都會對編碼和解碼產生一定的影響。
好萊塢通過電影這種直觀的藝術形式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譬如中國功夫和中國哲學)以及中醫、中餐等中國元素呈現給世人,令國人拍手叫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不無成功之處,在符號的選擇和應用上也可謂煞費苦心,因而能借中國元素的表現手段表現中國文化并在中國吸金。
電影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承載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的特點。“冰山模式”是跨文化電影傳播的三層模式,它包括:一、視聽層,建立在直觀元素之上,包括語言、行為、景觀、構圖等視聽符號;二、故事層,建立在第一層之上,通過視聽語言構成一個連貫的、具有意義的故事;三、深層結構,文化背后信仰體系、社會價值、道德標準等。電影跨文化三層模式提供了電影的解讀層次,霍爾編碼/解碼理論中編碼解碼不一致為不同語境下解讀電影提供理論支持。
在視聽感受方面,《功夫熊貓2》從場景安排到人物設定無不包含著豐富的中國元素。場景安排方面,傳統手推車與面館、針灸、鞭炮以及傳統廟會;建筑風格方面,紅墻綠瓦、飛檐斗拱,室內的柱子、墻壁、桌椅繪制等;配樂方面,唱主角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中國民樂:二胡、古箏、嗩吶、簫、鑼鼓、木笛等;人物、事物的名字也保留漢語發音,主角熊貓“Po”的發音類似“國寶”的“寶”,功夫大師“Shi Fu”是“師父”、“majiang”是“麻將”、“doufu”是“豆腐”等。人物設定方面,熊貓是中國的象征,龍是中國的圖騰,“虎、蛇、鶴、猴、螳螂”五位功夫高手的名字都來源于中國功夫的名稱。
據悉,《功夫熊貓2》的制作方特地來了趟中國內地,走訪了古城平遙、少林寺以及北京,并花了很多時間在四川成都熊貓保護區以及佛教和道教寺廟,觀看到那里的古代建筑以及各種細節,可謂下足了功夫。
在故事編排方面,《功夫熊貓》和《功夫熊貓2》都沒有沿用我國武俠小說的男主角跌落懸崖、遭遇高人、練就神功、終成高手、為民除害五部曲的模式,而是典型的小人物變大英雄拯救世界的好萊塢商業片的模式,美國人的價值觀在片中一覽無遺。《功夫熊貓2》不滿足于對中國元素的使用,而是深入到人物角色身上的中國文化傳統和性格特征,迎合了中國人愛國、重感情的心理,在第一部影片勵志的基礎上,又注入了大量的感情戲,阿寶幼年時各種惹人憐愛的事情、阿寶與鵝爸爸的父子情深、阿寶與師傅的師徒關系等,使得這部笑點密集的電影更深入受眾的內心。當然,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解讀與本民族的文化真諦有著差別。透過這些中國味十足的中國元素,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比如熊貓阿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武俠,而是一個美式的平民英雄,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依照西方人的幽默風格來塑造的,他嘻哈打鬧的性格與中國傳統的穩健的人格要求格格不入。在這部充滿中國元素的動畫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中方和西方的兩種主流文化價值觀,更準確地說是中國的殼,美國的魂。
四、觀他人而反省自身
有的人評價《功夫熊貓2》是文化侵略,甚至有人公開抵制,筆者贊同這樣一種態度——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一定是留給其他民族解讀的自由和空間的。在大量裝滿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涌入中國、風靡世界,受到全球矚目的時候,國內的電影界人士更應該做的不是如何想盡辦法抵制“文化入侵”,也不是單單坐在影院里享受好萊塢大片帶給我們的享受,沾沾自喜的認為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著迷和認同,而是應該深思,怎樣才能由我們來向世界詮釋我們的文化。
《功夫熊貓》成功借鑒了中國元素,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推斷中國文化得到了西方人的認同,也不能說這就是赤裸裸的文化入侵,所有像《功夫熊貓》這樣的進口動畫片,其實都是一面鏡子,我們應該通過這面鏡子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多元文化下,重新審視和定位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重新思考和看待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文化的運用以及如何謀得自身文化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①殷俊、賀艷,《美國動畫片緣何在中國受歡迎——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的符號學與傳播學解讀》[J].《裝飾》,2008(12)
②劉敬、余權,《從中國元素到中國精神——〈功夫熊貓〉解讀》[J].《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