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肥東文學界喜訊頻傳。一個月內,先后獲得 “中國散文之鄉”和“安徽文學工作先進縣”兩項殊榮,使肥東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迸發出了燦爛奪目的光彩。
一個縣何以擁有如此耀眼的文學成果?筆者在走訪中得知,近些年來,肥東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文學藝術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特別是文學創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形成了一個健康的創作群體,培養了一支精銳的中堅隊伍,建立了一串成熟的創作基地,創作了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更展現了一個別具魅力的肥東。
文學之花別樣紅
在肥東這塊熱土上,文學園地從來就不乏名家名篇。尤其是近年來,肥東文學更是一片繁榮,碩果累累。
1、涌現出一批享有盛譽的文學大家
安徽作家群中,劉湘如、劉先平、溫躍淵、姜詩元、趙宏興等均為肥東人。其中劉湘如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88年加入),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長篇小說研究會理事、中國國學研究會副會長。作品以細膩的白描見長,代表作長篇小說《美人坡》被文學評論界譽為“一部當代《紅樓夢》”、“震撼世紀的長篇力作”,專家學者稱其是一部“醒世巨著”。劉先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編審。運筆行文,搖曳多姿。作品《云海探奇》、《千鳥谷追蹤》于1997年同時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山野尋趣》、《黑葉猴王國探險記》分別于1999年、2002年獲得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兒童文學獎。
2、創建了一個穩固的文學創作陣地
1999年肥東縣文聯成立,肥東縣作家協會同期成立,自此,肥東成千上萬的文學愛好者有了自己的家。2005年,縣作協自籌資金租了一處辦公場所,并利用它致力于發展文學創作力量,提升文學創作水平。創辦了純文學刊物《分水嶺文學》雜志(后改為報紙),組成了相對固定的采編隊伍,刊登各類文學作品。
3、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文學創作隊伍
肥東縣始終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學隊伍放在首要位置來抓。通過抓隊伍建設,以老兵帶新兵,由新兵促老兵,不斷推陳出新,提升文學創作的整體水平。目前全縣擁有文學創作人員上萬人,其中800多人為作協會員,國家級會員10人,省級會員22人。
4、構建了一個推介展示的平臺
自2005年創刊以來,《分水嶺文學》不斷發展壯大,2007年開設了網絡版。縣作協還與《詩歌月刊》、《詩選刊》、《清明》、《未來》等刊物聯合推出肥東文學作品專輯,與《新安晚報》副刊聯手,大力推介肥東文學作品。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分水嶺文學》已經擁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作者700多人,每年刊發文學稿件2000多篇,成為展示肥東文學水平,推介肥東文學人才,提升肥東對外形象的一張重要的名片。
5、搭建了一座對外交流的橋梁
本著“立足肥東本土、發展鄉土文學、深挖肥東文史、繁榮肥東文化”的目的,在縣內創立了“草房子”、“小陶新農村”、“白馬山林場”等文學創作基地,多次舉辦縣內文學筆會,創作出反映地方特色文學的作品1000余篇。此外,肥東還加強與外界交流,多次派人到黃山、江西婺源、山東滕州、河北承德等地參加文學筆會。通過經常性的筆會活動,搭建起了肥東作者與名家大師、外地作者之間學習交流的橋梁。
6、打造了一批優秀文學作品
良好的文學創作氛圍,使得肥東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據不完全統計,肥東縣約有500名骨干作者,每年創作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近4000余篇(首),其中在公開發行刊物上發表的大約有500余篇(首),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刊名刊上發稿有所突破,每年有100多篇(首),呈現出逐年遞增的勢頭。肥東縣委常委、人武部長,縣作協顧問張守福也在文學的殿堂里徜徉,其散文專集《情落淮河灣》、《秋到九里山》引起較強的社會反響;著名的鄉土詩人張道發的散文詩以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質樸的鄉土風情深受好評。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文學創作從來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學的豐收離不開適宜的社會環境。肥東文學連年豐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文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