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新聞教育發(fā)展迅速,新聞采訪活動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聞教學中應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并在采訪課堂中加強實踐訓練。
【關鍵詞】新聞采訪 素質 教學 實踐
近年來,我國新聞教育發(fā)展迅速,據統(tǒng)計,至2008年,高等學校設立的新聞傳播專業(yè)達877個,其中新聞學267個,廣播電視學188個。然而,新聞專業(yè)作為一門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不少學校既面臨師資不足的問題,也面臨應對新環(huán)境如何調整教學內容的問題。而作為新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新聞采訪教學也不容樂觀。本文結合新時代背景下新聞采訪的變化來談談新聞采訪教學的變革與調整。
一、新聞采訪活動的變化
1、公民新聞的大量涌現給采訪帶來了難度
根據《維基百科》有關條目的解釋,“公民新聞”也稱為“參與式新聞”,它是公民“在搜集、報道、分析和散布新聞和信息的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行為①。以上定義里的所謂“公民”,是特指以往沒有充分機會參與媒體專業(yè)運作的普通人。“公民新聞”涵蓋了包括“博客”“維客”“播客”“微博”以及公民網等多種網絡新媒體形式。公民新聞是社會需求、技術發(fā)展和公民主體意識覺醒的共同產物。互聯網時代的受眾也不同于過去的“讀者”“聽眾”“觀眾”,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消息來源。在這樣的時代,可能第一個在新聞事件現場的并不是新聞記者,而是“公民記者”。“公民記者”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他們有條件接觸到豐富的第一手的新聞素材,并有機會成為某些突發(fā)性事件的現場親歷者或目擊者。那么專業(yè)記者采訪到的可能不是“第一落點”,而是“第二落點”、“第三落點”,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專業(yè)記者如何采訪?采訪什么?這意味著記者不能只注重新聞事實表象,可能更需要注意到新聞報道的角度以及新聞事件的意義。
2、采訪壓力與采訪阻力增大
礦難、空難、地震、臺風……當各種突發(fā)事件和自然災難降臨時,總能看到記者的身影。記者在經常性地與創(chuàng)傷事件接觸過程中,當應激源刺激的強度超過該個體的承受力時,也會出現職業(yè)創(chuàng)傷的癥狀。如在汶川、玉樹地震報道中,許多記者處于悲痛之中,情緒焦躁、無法睡眠,甚至情緒失控。《國際先驅導報》報道說,有香港記者從汶川大地震現場回到香港后因不自控地感到悲傷,主動向當地“生命熱線”求助,經評估后被診斷患上了早期憂郁癥②。
近年來,采訪越來越難已成為記者共同的感受。一方面是因為新聞活動對社會生活的全面介入,將越來越多的社會生活的矛盾暴露出來,難免涉及各方利益關系,這樣可能會遭到采訪對象的“公關”、敷衍、直接拒絕甚至記者被打等,這可以看到記者從事采訪活動遇到阻力增大。另一方面因為新聞競爭的激烈,記者面臨多重角色沖突和道義立場與個人功利的矛盾困境,采訪中強迫采訪、暴露他人隱私等現象時有發(fā)生;采訪后為增加新聞的可讀性,不顧事實真相和采訪對象的感受,隨意添加細節(jié)甚至捏造事實現象時有發(fā)生,造成采訪對象對記者的不信任。
3、網絡技術給采訪帶來的變化
和傳統(tǒng)采訪相比,網絡采訪的空間限制大大縮小,僅僅依靠計算機和網絡連線就可以無限拓寬采訪時空,比如即便記者的采訪對象遠在海外,他也能輕易地與之聯系采訪。此外,在傳統(tǒng)采訪中通常點對點的采訪,在網絡中可以實現點對面的聯絡——比如傾聽并參與聊天室的討論,從而呈現出多維的空間向度。與之相對,網絡采訪的時間流變也呈現出一種由“歷時態(tài)”向“共時態(tài)”轉化的趨勢,線性的傳統(tǒng)采訪順序在網絡中可以相機調整,比如發(fā)送并等待郵件、參與討論、進行民意調查、搜索信息等流程通常可以交錯進行,互相衍生并轉化③。
但另一方面,新聞采訪本來是新聞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后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不應出現在新聞成品中。然而網絡的出現,不僅使得采訪行為被放大,而且不斷被公眾評判。如“中華女打記者”事件中,記者的采訪背景、提問,甚至打記者事件發(fā)生后攝像記者的繼續(xù)提問和采訪,都被放到網上。這也對記者的采訪行為進行監(jiān)督并提出挑戰(zhàn)。
二、新時期采訪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素質
從采訪活動變化可以看到新時期對記者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業(yè)務素質方面都是如此。傳統(tǒng)的新聞采訪能力如采訪準備、采訪中的提問與傾聽、采訪氛圍的創(chuàng)造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固然很重要,但新環(huán)境帶來的變化也需要采訪教學進行新的適應與調整。筆者認為除了傳統(tǒng)的采訪教學內容以外,還應重視以下內容和目標:
1、采訪心理素質教育
采訪可能遭遇的困境(被拒、被打、被敷衍等),采訪行為可能受到不公正的評判,這些都將給記者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新聞專業(yè)的大學生們作為未來的記者這個職業(yè)群體的一員,應該具有承受壓力的素質,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采訪課雖然不是心理課,但至少要讓學生認識和了解記者這個職業(yè)在執(zhí)行采訪過程中可能面對的壓力與面臨的危險。
2、采訪策劃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公民新聞的蓬勃興起,記者在采訪時可能面對的并不是“第一落點”的新聞,怎么采和采什么就是記者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而這又需要記者對自己的采訪進行仔細策劃。采訪策劃不同于新聞策劃,它只是新聞策劃的一部分。它包括采訪的主題、采訪的范圍和對象、采訪方式、采訪步驟、提問提綱等。其中采訪的主題最為重要,它決定了其它幾個部分;而采訪的提問提綱又決定采訪細節(jié)的獲取,并最終決定新聞報道。網絡對采訪策劃也有一定的影響。記者在采訪之前,除了利用網絡獲取背景信息,還可以通過網絡博客、BBS等獲取采訪主題,選擇公眾最感興趣的采訪角度。
3、采訪倫理的教育
為了獲取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活動中經常面臨職業(yè)角色與社會道德的二律背反。因此,在采訪課堂中,應對如何理解新聞職業(yè)精神,新聞職業(yè)責任,新聞職業(yè)責任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以及新聞采訪中應遵從采訪對象的人格尊嚴,遵從新聞事實等等展開討論。
4、新技術在采訪中的熟練掌握與使用
隨著電子媒體的興起,電話采訪和網絡采訪成為新的工具。它們無疑給采訪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學生熟悉和掌握這些新的采訪工具非常重要,這些內容包括:網絡采訪的方式有哪些,其面臨的問題在哪里,如何合理使用等;電話采訪適用的空間、方法如何,其局限性何在等。
三、新時代采訪課的教學
鑒于采訪的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筆者認為采訪課應該改變理論灌輸情形,改變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狀況。然而,就大多數學校的條件來看,完全走出課堂進行實踐也沒有條件,但以下三種途徑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1、案例討論
組織學生對采訪經典案例進行討論和有爭議的案例進行討論,讓學生領悟優(yōu)秀記者的采訪風格,并在沖突和碰撞中對新聞采訪中的倫理問題有所體會,這樣比教師在課堂上講述來得深刻和生動得多。
(1)對優(yōu)秀記者的采訪風格的討論
一些優(yōu)秀記者如法拉奇,邵飄萍,范長江,穆青等,他們的品格、敬業(yè)精神、采訪技巧等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即將步入新聞職業(yè)的人具有啟發(fā)意義。如對“國際政治采訪之母”,20世紀的“新聞采訪女王”法拉奇的討論,可以對她的采訪準備的細致認真,提問尖銳犀利,她的勇敢無畏的采訪方式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2)對有爭議的案例進行討論
對有爭議的案例進行討論,是對學生進行采訪倫理教育、了解當下采訪環(huán)境的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這種討論可以著力針對具體采訪案例來進行,如:采訪中隱去記者的身份,去獲取信息,如幾年前北大一位女生在五一游玩時不幸遇難,《京華時報》一位女記者冒充其大學同學到女生以前的宿舍去采訪,臨走時也未說明身份。這種采訪符合倫理原則嗎?應如何對待采訪對象?如果采訪對象不愿意接受你的采訪,你會怎樣做?另外也可以結合當下采訪情境變化,記者在采訪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隱性采訪的度應如何把握?怎樣使采訪更接近事實真相?如何平衡選擇采訪對象?記者被打問題,你如何看待?如何對待采訪中的壓力?如何調整采訪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新媒體采訪形式如何利用?等等。
2、課堂情境模擬
由于采訪課程都是在學生實習之前的必修課,可以利用課堂模擬采訪情境,進行采訪的實踐練習。可以由教師提出主題,學生分別扮演采訪對象和采訪者,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度來考慮新聞采訪角度,并鍛煉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3、“請進來”與“走出去”
所謂“請進來”,是指把在一線工作的記者請到課堂上來,讓他們給學生講述自己在采訪中的親身經歷,他們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在實際工作中的困境及解決之道。這種方式,使學生對新聞工作有比較直接的認識和了解,并真正對新聞采訪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同時,記者的經驗也可以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和困惑提供參考途徑。
而“走出去”,則是使課堂外的校園和社會當作模擬采訪的新聞現場。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新聞采訪策劃,并就個人選定的采訪主題,制訂相應的采訪計劃,在校園和社會上尋找合適的采訪對象,進行開放式模擬采訪。同進,鼓勵學生運用新的采訪方式來進行采訪體驗。這種“走出去”的形式,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采訪技能,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采訪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應都有幫助。
總之,新聞采訪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對學科前沿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予以關注,并緊密聯系實際來對課程的形式和內容加以調整。唯如此,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素質較高的新聞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①范東升,《公民新聞的興起和啟示》[J].《國際新聞界》,2006(1):60
②呂群、雷凱,《淺談災難性報道中記者的心理調節(jié)》[J].《新聞知識》,2010(9):63
③劉永昶,《網絡采訪興起的新聞學思考》[J].《新聞采編》,2005(1):41
(作者: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新聞學博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