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時期流行文化的更替與變遷體現著不同媒介環境下傳受主體的文化心理意識變遷的脈絡。本文剖析當下的各種流行文化現象,以期探究文化傳播過程中傳受主體的普遍心理,為我們解決流行文化傳播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思路。
【關鍵詞】流行文化 文化心理 審美心理 受眾本位
從傳統的通俗文學讀本、影視廣告圖像到當前網絡博文、微博、手機短信等多元文本的盛行中,我們很容易找尋出不同媒介時代背景下傳受主體的文化心理變遷的脈絡。作為文化創造現象及形式,流行文本體現著大眾對特定趣味語言、思想行為等的隨從和追求,也是一定時期大眾時興行為與禮儀風格等成就的思維方式的載體。它不僅反映社會過程滲透給大眾的某種思潮與行為方式,而且還能在其滲透散播過程中不斷改換人們的價值判斷標準。①因而,我們對當下“流行文化現象”的探微,將有助于我們探究文化傳播過程中傳受主體的普遍心理,為解決流行文化傳播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思路。
一、流行文化傳播中傳受主體的雙向互動
當下,新的媒介環境反映了新的生活方式,受者通過媒介獲得了對當代社會生活的認知。這是文化認同和主體意識的建構過程,也是傳受主體的文化心理的雙向互動和建構過程。
1、受眾本位的傳播觀主導傳者的文化心理。受眾本位即“以受眾為中心”,這一傳播理念正被媒體大力倡導。一方面,這一觀念為受眾提供了討論、表達和交流不同文化理念的平臺,使廣大受眾能夠平等地共享傳媒文化資源,有利于建立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受商品化影響的大眾媒體為了經濟效益而一味迎合受眾,使得低俗、媚俗的文化開始大行其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某些流行語的使用是推動新聞業務改革的重要手段,通俗、傳神、簡潔的流行語更具沖擊力、感染力,甚至是親和力。這些流行語符合現代人尤其是年輕受眾突破陳規、挑戰傳統的心理,只是這種運用也需遵守適度原則,否則只會走向審美疲勞后的負面。
在平面媒體中流行語被廣泛運用的應是新聞標題,如“購房門、打醬油、躲貓貓”等等,這些流行語用于新聞標題妙趣橫生、亦莊亦諧、耐人尋味。這些流行語往往與新生事物相關,多是伴隨著新的社會熱點出現的,一段時間之后必然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所以當2011年春晚毫不修飾地將“給力”、“神馬都是浮云”這些流行語鑲嵌進小品、相聲中時,觀眾已是感到味同嚼蠟,不再“給力”了。
2、受者趨同心理形成流行文化?!吧贁捣亩鄶怠笔勤呁睦淼淖钪饕卣鳎貏e是在流行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大多數受眾都認為某個詞或句子比較流行時,如果不拿來自己用會被其他人認為是落伍的表現,于是有太多人學會了人云亦云,并且受眾們對流行現象也有了敏銳的嗅覺,他們成為推動流行文化的搖旗吶喊者,流行文化的狂歡也因運而生了。
狂歡的本質是一種理想的烏托邦式的、反霸權的,深入滲透大眾的社會生活。每一次文化的流行從根本上是一次受眾自己舉辦的狂歡節。流行文化的狂歡為廣大受眾提供了這樣一個舞臺,使受眾能夠宣泄內心沖動,摘掉生活的面具發泄不滿,化解壓力,從而獲得一種狂歡的快感。然而這種盲目的宣泄有時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或者是盲目的文化崇拜、偶像崇拜現象的出現。
當下微博的盛行,拉近了受眾和明星之間的距離,有的人把偶像作為自己生活的榜樣,這其中不乏有許多堅忍、執著的人生態度的傳遞,然而也由于媒體把關不嚴,受眾不夠理性等原因,使得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文化侵蝕著受眾的心靈。
二、當下流行文化風靡背后的文化心理觀
心理學告訴我們:“語言變化確實有一些是來自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的。”因而,流行文化的廣泛盛行,其背后必然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和深層的大眾心理因素,這些流行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也都是特定時代大眾對社會現象所持有的觀念、認知以及審美情趣的象征。
1、時尚崇拜與使用與滿足的文化心理?!笆褂门c滿足”是傳播學研究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假設,它引入了社會交往的概念,用以解釋傳媒使用者與屏幕人物的交往中獲得的滿足。②這一理論應用于流行文化中最典型的現象便是追星的圓夢現象、偶像崇拜、時尚崇拜等。
從《超級女聲》到《快樂男聲》,從《加油,好男兒》到《紅樓選秀》,觀眾的神經從未像如此這般被挑逗得亢奮不已。這些選秀節目一方面契合了獨特的流行風格,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于是,人的表現欲望被誘發出來;另一方面,它迎合了受眾的狂熱崇拜的文化心理,激發了他們對明星夢的追逐,甚至有人把秀者身上流露出的浮躁與奢欲當成自己的一種心靈寄托。
2、娛樂至死的大眾審美心理。快速變化的社會,人們已不再滿足于過去那種單一、正統的生活模式。生存的困境,競爭的壓力,他們渴望通過有一個中介去暫時逃離現實的浮躁與焦慮。受眾開始愛上《蝸居》、《婚姻保衛戰》、《家,N次方》、《裸婚時代》這一類都市題材的家庭劇,或許因為在那里他們可以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個更合適的方案?!翱棁薄?、制造流行語也成了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或許因為那里是他們暢所欲言的、緊隨文化熱潮的大平臺。
“閃婚”、“月光族”、“啃老族”、“房奴”、“車奴”、“剩女”等詞語,都具有鮮明的描述性、情感性和強烈的個性,它們是對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要面對的來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壓力最為形象的寫照,展示出了以俗代雅、淺顯直白、簡潔明快的大眾文化的特點。
3、兼收并蓄與寬容開放的文化心理。近年來,流行語也開始被植入新聞標題中,這是一種典型的借流行文化的穿透力來提升新聞魅力的傳播策略。源于網絡詞、外來詞和方言俗語的流行語不可避免地帶有直白、通俗、不夠文雅等色彩,但經過不斷的融合與調整,以極具特色的融合方式出現,這體現了當代人面對各種新鮮事物,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自信,更彰顯了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
三、建立傳播流行文化的理性心理觀
如果說,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藝術是由其心理意識所決定,文化客體總是在滿足審美主體的社會文化心理需求而達成審美關系,那么,通過媒介時代這類泛審美活動對應文本客體的樣態和意義,我們可以探知當前傳受主體的種種生活經驗、思維模式乃至審美心理的印跡,甚至主體選擇映照社會精神情狀的文本時存在的重要缺陷。③因而,流行媒介文化模式與社會心理具象,二者都值得我們去探討。
1、快樂與理性共存。作為媒體,應該充分理解人本主義的含義,以理性的責任意識控制自己的報道心理,特別是在面對暴力、災難等突發事件;在面對兒童、女性這些特殊的人群時,更需要用理性的陽光去引導。
大眾傳媒要想當好流行文化的“把關人”,就要積極發揮它的傳播信息、教育和引導功能,要建立一套科學的鑒別和篩選信息的系統流程,為廣大受眾營造出一個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所以傳媒人在傳播流行文化中,必須做好文化心理的功課,不要為了利益而丟掉道德,不要為了低俗而丟掉高雅,不要為了娛樂而丟掉深度。
2、個性與理性同在。作為現代受眾,他們已處于傳播過程的主體位置。在流行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受眾應該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文化格調,培養獨立和創新的文化心理,有效利用好大眾傳媒這一載體為流行文化傳播服務,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被大眾傳媒牽著鼻子走。
我們要握好手中的權利,我們有利用傳媒闡述主張、發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的權利。所謂的媒介接近權就賦予了廣大受眾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風,不迷信媒體,才有可能形成獨具個性的流行文化品位。
通過當下流行的傳媒文本來透視當代社會文化心理的表征狀況,從更為實際的意義上說,它不僅可以從物化創作技藝上討論這類后現代文本的內在結構模式,引領廣大讀者進一步認知當代新出現的“平民藝術”品質的調整,理解這類有別于傳統形態的文本表達、社會方式與風尚的意義,而且還能夠在促發受眾主體賞析這類文本的同時注意到其中的“媒介藝術方法”,對表征社會文化的特效與缺陷、為探尋后當代文化與文學方式的創造性思維提供濫觴的土壤。它對當前文化范式尤其是后現代網絡影視圖像新媒體意義的理解和表達也能提供有關社會心理學意義有益的解讀,使受眾在輕松愉悅的藝術消費中自省可能的社會人文道義與責任。因此,我們對大眾媒介文本流行的社會外在表征與心理內在更新的發掘,對主流流行文化的規范與制約,有利于培養、挖掘和提高大眾的藝術欣賞知性與能力,我們看到的是包容中夾帶新銳的流行新文化,當代多元文化中豐富多樣的藝術心理健康發展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①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诜浇ㄒ疲骸秱髅叫睦韺W》[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80
?、踇英]斯圖爾特·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商務印書館,2003:24
?、芡跷慕荩睹浇闀r代流行文本與社會文化心理更新》[J].《文藝評論》,2009(2):29—32
?。ㄗ髡撸汉颖贝髮W新聞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