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社會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知情權意識進一步加強,傳播更加信息化,各地政府紛紛推出新聞發言人制度,完善新聞發布機制。新聞發言人如何面對媒體及民眾,及時傳達準確有效的信息,成為新聞發言人制度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以甬溫線“7·23”特大事故中王勇平答記者問為例分析新聞發言人應具備的媒介素養。
【關鍵詞】新聞發言人 媒介素養 信息公開
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社會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知情權意識進一步加強,傳播更加信息化,各地政府紛紛推出新聞發言人制度,完善新聞發布機制。時代的發展要求新聞發言人不斷提高與大眾傳媒的溝通能力和策略,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當前,雖然新聞發言人的媒體意識顯著增強,對媒體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與媒體的聯系更加緊密,并且也敢于在媒體面前發布消息,闡明政府的立場。①但對媒體的認識和利用,還存在各種不足和問題。
2011年7月24日,甬溫線“7·23”特大事故發生后的第二天,鐵道部隨即組織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在這場充滿緊張感的新聞發布會上,作為新聞發言人的王勇平,在面對各路記者的質疑、追問,不但沒能安撫社會情緒,反而因其含糊其辭,將事故推上了輿論浪潮,新聞發言人的媒介素養也再次引發學者關注。
一、新聞發言人
新聞發言人,其實質是一種新聞發布制度。它是政府通過新聞發言人向傳媒、并通過傳媒向公眾介紹政府的政策,通報某個事件的真實情況,說明就某個事件或某個問題政府所持的立場和采取的措施,并回答傳媒的問題,以保障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良好溝通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②其工作核心是及時公開發布各類新聞信息,其職責是傳遞信息、溝通媒體,即把政府、單位、社會組織的信息有效地傳達給新聞媒體,通過媒體讓公眾分享政府的觀點,尋求公眾支持。
二、新聞發言人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它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包括三個層面,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其中,能力模式是信息的認知過程,即公眾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知識模式側重于信息的傳輸方式,認為媒介素養是關于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理解模式是對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即媒介信息受到來自社會各種力量的作用。
一名優秀的新聞發言人,首先要有較高的新聞素養,具備鮮明的政治立場,能夠實事求是,維護國家利益并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同時要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能夠善于運用廣博的知識和恰當的語言,透視事件,還原真相,全方位、多視角地與媒體打交道。
現結合王勇平答記者問,從媒介素養的角度具體分析新聞發言人應具備的媒介素養。
1、新聞發言人應具有較高的新聞素養
新聞發言人是國家形象的側面反映,應該做到熟悉國家方針政策和本部門、單位的實際情況,做到內知國情、外知世界,其發表的觀點要弘揚國家精神,堅定政治立場,維護祖國榮譽、民族尊嚴以及人民的權益,要尊重社會公眾和公眾的知情權。
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在《寫給勇平兄的一封信》中說:“新聞發言人的核心是人,是一類干新聞發言工作的人面對其他人的工作。但是新聞發言人不是自然人,他應該是一個制度人。在他的背后,是政務信息公開制度。”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新聞發言人的實質,即他是一種制度的體現,是國家或某個組織立場的代表者,從而對新聞發言人的新聞素養、政治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大事故發生后召開新聞發布會,受眾最想了解的是事故真相。“甬溫線7·23特大事故”發生后,在鐵道部7月24日新聞發布會上,王勇平說:“中國高鐵的技術是先進的,是合格的,我們仍有信心。”但是針對事故時間、死亡數字、事故原因等基本事實,在沒有調查清楚和準備不充分時,含糊其辭,回答記者提問抽象、模糊,沒能很好地引導輿論,反而讓群眾產生各種猜測、誤解。
2、新聞發言人應具有良好的綜合媒介素養
召開新聞發布會,是對新聞發言人個人綜合素質以及良好的媒介素養的考驗。面對各路媒體、記者與公眾,新聞發言人要具備較好的涵養。尊重事實,公開發布事實真相,應做到處亂不慌,處變不驚,坦然面對,大度應答,展現出新聞發言人的專業素養。
同時,新聞發言人在回答問題時,除具備良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