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所指的新聞衍生流行語并非泛指當今社會上伴隨時代發展和網絡等新媒體興起而產生的一系列所謂熱詞,而特指基于某個或某些社會事件的激發,通過大眾媒體的新聞報道而在社會受眾中迅速傳播、流行并廣為使用的語言。本文采用費爾格拉夫的三維分析模式和系統功能語法,試從文本取向、權力取向、綜合取向三個維度對新聞衍生流行語進行話語分析,探討新聞衍生流行語以及其連結著的新聞語篇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展現流行語生產流通的符號實踐和社會實踐過程。
【關鍵詞】新聞衍生流行語 隱喻 意識形態
“流行語指的是某個時期在某些人中廣泛流行的語言形式”①。流行性是其基本特征,流行語在某個時期內在社會中被廣泛傳播,頻繁使用,有的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被爆發性地擴散到整個社會。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最能敏銳反映時代和社會心理的變遷②,而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反映了人們生活的各個側面以及當前的社會文化和社會心態。
新聞文本的話語分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費爾克拉夫在《媒介話語》一書中,把媒介話語分析的方法歸納為:語言和社會語言分析,對話分析,符號分析,批判語言學和社會符號學,“社會一認知”模式,文化一類型分析等等。③美國學者詹姆斯·鮑爾·吉所著《話語分析入門:理論與方法》一書所寫的導讀中,將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歸納為結構分析法、認知分析法、社會文化分析法、批評分析法和綜合分析法五大類④。
本文探討的對象“新聞衍生流行語”介于新聞文本和流行語的交叉位置,兼具流行特質又有新聞性,下面我們在話語分析的視角下從文本取向、權力取向、綜合取向三個維度對新聞衍生流行語進行系統化理論化的梳理和探討。
一、文本取向分析
(一)語境
羅賓斯(R.H.Robins)概括語境為:“有關話語作用意義的信息能夠得以說明的基本框架。”⑤有些語言學家把語境解釋為語言活動參與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識,這種背景知識使聽話人得以理解談話人通過某一話語所表達的意義。
(二)顯義手法
根據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