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社會中,輿論的社會功能不容小視,對政府決策表現出的強有力影響。尤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輿論作為輿論的一種重要形態,在很大程度集聚和表達了民眾的意見與看法,成為了一種新的監督政府的有力手段。本文初步探討輿論對政府決策影響的原因、表現和制約因素。
【關鍵字】輿論 政府決策 影響
輿論是一種無形的社會力量,它不僅影響著公眾的思想和行為,而且對政府的決策起著約束和制衡功能。隨著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不斷在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越來越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政府與媒體的關系經歷了從單一到雙向認識的過程, 突發事件由于具有較強的變動性,成為促進政府與媒體關系發展的催化劑。網絡輿論和傳統媒體輿論交互作用,加強了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輿論使政府行使權力的同時,更充分考慮到社會大眾的反應,甚至借助輿論來促成某些行政行為的實施。
一、政府決策需要輿論的支持
1、公眾參與決策意識增強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發展、政治民主化和個人素質的提高,公眾希望表達自己意見和參與政策制定過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2003年3月發生的孫志剛事件,引發《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出臺并很快于當年的8月實施,廢止了實施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這是一次公眾影響政府決策的典型事件。近年來,網絡成為公眾積極參與政府決策的有效途徑,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輿論的強大呼聲也推動了政府決策的制定和執行。
隨著社會逐漸轉型,利益多元化的趨勢使民眾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政府面對復雜的公共政策問題,只有改變過去以政府為主的決策偏好,考慮采納民意,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共政策體系。
2、政府決策需要有力的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借助新聞媒介的傳播優勢,以公開的方式反映公眾對某一社會現象、某個社會事件或社會問題所形成的比較一致的意見,實際上它是代表公眾的意志對社會事件作出強有力的主動回應。①強大的輿論壓力可以迫使相關當事人采取行動,或使政府采取相關措施,改變決策,制定、修正或廢除相關政策。及時、準確地掌握社會輿論導向,決定了政府公共決策實體性和程序性規則的民主化程度。
輿論是一種道德監督,可以在很多方面對事物做出合理性評價。面對社會中層出不窮的事件,政府存在大量“信息盲區”,僅僅依靠下屬機關和工作人員提供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輿論的監督作用則是把社會中存在的焦點問題盡快反映出來,及時提供給政府,以盡快形成相關決策。如佘祥林案網絡的熱議,推動了死刑案件審判程序的改革;上海釣魚執法事件,帶來了對“釣魚執法”的明文禁止;“開胸驗肺”事件推動了衛生部新版塵肺病診斷標準的發布與實施等。
輿論對政策產生的過程也會進行監督,監督其是否科學、民主,是否符合社會實際,防止因決策失誤造成公眾利益的重大損失。②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由于微博的推動,一起炫富事件竟然成為完善中國紅十字會相關支出透明度的一劑催化劑。網絡中觀點的碰撞和交鋒逐漸形成的輿論,不僅影響著網絡中的虛擬社會,同時也影響著現實中的社會生活。③
3、政府需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面對危機,政府不應被動地陷入“出現危機——輿論嘩然——媒體關注——政府解釋”的怪圈中,而應努力引導輿論導向,變以“堵”為主為以“導”為主,更多地依賴于所要表達意見本身的說服力,以及“說服”的技巧來把握和引導輿論的走向。有效防止公眾因不知情而亂打聽、亂傳播,小道消息滿天飛、以訛傳訛現象的發生。在遇到一些易引發爭議的事件中,應當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權威性、公信力強的優勢,利用聲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介上公布事情的真相,進行事情追蹤,加深報道的力度,達到澄清事實,消滅謠言的目的。
二、輿論對政府決策影響的表現
1、呈現平等協商模式
平等基礎上的協商是一種和平而非有強制性等級限制的交往活動,是公民與政府相互溝通、了解的重要途徑。平等協商不僅可以疏通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隔膜,增加公民和政府之間的相互信任,而且可以促進相互間真實信息的流通,使公眾能夠正確理解政府決策的動機,使政府貼近民情、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協商從而共同制定適合大眾的政策,這不僅有利于政府決策的實施,也有利于百姓的響應和遵守。如眾所周知的節假日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于2007年11月9日在新華網、人民網、國家發改委網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網站上公布并在社會各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