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位于合肥市西北郊,距合肥市中心7km,中心集鎮坐落于合淮路(206國道)、四里河路與環湖北路交匯口,全鎮現轄5個行政村,8個社居委,屬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之地。
獨特的區位環境為大楊鎮提供了發展的便利,但更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大楊人審時度勢、全心全力,因地制宜開辟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綠色發展之路,并已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進入新世紀以來,合肥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強勁。然而,位于合肥西北角的廬陽區大楊鎮卻不得不面對發展的瓶頸——
廬陽位于合肥的城鄉結合部,越來越快的城市擴大化進程使鎮里的大批農民失去了土地,拆遷、維穩、農民的出路……一個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大楊鎮的廣大干群的面前;
與此同時,大楊鎮處于合肥市兩大水缸——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之間,為了保護這兩大水庫,該鎮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和水土涵養林工程,組織了村莊整體拆遷及部分企業、養殖業的轉移,工業企業的發展大傷元氣。
面對上述困難,以及隨后席卷而來全球的經濟危機,4萬之眾的大楊人沒有坐等靠要,而是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以生態鎮建設為抓手,緊緊圍繞城市化戰略、經濟強鎮戰略、城鄉統籌和諧發展戰略建設,克服了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喜人業績。
大楊鎮人民政府鎮長盛國告訴記者:到2010年底,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由2005年的11億元增長到46.7億元,5年增長325%;其中工業投資由1.36億元增長到7.15億元,5年增長426%;工業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可用財力大幅度增長,完成財政收入由3600萬元增長到2.38億元,5年增長638%;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0元。
生態經濟漸成潮流
大楊人知道:生態效益蘊涵著經濟效益,只有綠色的大楊才能煥發勃勃生機。為此,大楊鎮的生態經濟漸成潮流。
一是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帶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代,大楊鎮引進種植大戶,在環湖北路兩側營造鋼架大棚500畝,進行反季節蔬菜瓜果生產;謝崗村興建千畝農業示范園;崗西村建成了安徽省最大的千畝銀杏林基地。與此同時,加強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訂單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主導生產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是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鄉鎮發展的根本出路。目前,大楊鎮已引進多家新農村建設項目,如占地150余畝的藍斯凱草花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同類企業中最大的一家,每年向合肥等城市銷售數百萬盆草花。綠榮亭、萬春園林和紅方綠茵花草,總面積2000畝,完成投入1280萬元。蘭君園藝在2008年,向北京奧運會供應蘭花10000盆,為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在安徽農業大學國家級農業科技園的輻射下,全鎮把發展苗木花卉作為主導產業,共有退耕還林和水涵養林8000畝,苗木花卉基地3600畝。值得一提的是,鎮政府還注重加大對林業、苗木花卉產業、瓜果蔬菜產業的引導,逐步構建環湖北路集苗木花卉、無公害農產品、旅游休閑三位一體的特色生產農業經濟帶。
三是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他們堅持“一村一業,一戶一品”,整體推進,打造自己的特色,根據自愿、有償原則,依法引導土地有序向龍頭企業、種植大戶流轉,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扶持“康綠”哈密瓜、“格瑞”早春紅小型西瓜等農產品創大楊品牌,著力繁榮農村經濟。加強對群眾的技能培訓、信息服務、勞力內消外輸等支持幫助,實現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得益彰
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大楊鎮科學地處理好了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系。統計數字顯示,近幾年,大楊鎮政府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多處泵站、小二型水庫修建;遷移了兩大水庫上游的部分村莊及全部小型民營企業和養殖場等,清除生活污染源;花大力氣建造崗西新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該工程采用潛流式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總造價30余萬元;堅決杜絕引進“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企業。
與時同時,他們還完成了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一是完成造林面積一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0%;二是完成“一河兩水三路”的綠化帶及其它支渠、道路綠色通道,完善農田林網化建設;三是鎮區建設綠化隔離帶,完成森林公園1700畝林木綠化,建設好城市綠色生態屏障。大楊鎮清除生產、生活污染源,建設生態文明,目前全鎮農村基本上退出了傳統的農業生產。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從而連續獲得合肥市衛生鄉鎮和安徽省衛生鄉鎮先進鄉鎮、省創建文明工作先進鄉鎮、省非公企業專業鄉鎮以及全國文明鄉鎮先進鄉鎮等光榮稱號。此外,該鎮水庫村被評為全國首批綠色小康村。
在農村建設中,該鎮圍繞以土地增值、農民增收為根本目的,加速土地流轉和農業結構調整步伐。2008年以來,新栽水源涵林13000株、培育苗木基地1200畝、發展花卉基地60畝、成功撫育林木9200畝。全鎮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去年完成招農引資4000萬元,流轉村發展土地6000畝。讓農戶在取得土地租金的同時,還學到技術,增加一定的務工收入。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省、市領導蒞臨該鎮視察新農村建設工作時,都對該鎮土地流轉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生態文化建設的高潮已經到來
“綠色經濟”的蓬勃生命力使大楊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在發展經濟中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隨著生態經濟的迅速發展,一個生態文化建設的高潮已經到來。據了解,以大楊工業園為主陣地的生態型工業經濟群,已經成為推進鎮域經濟協調高速和持續發展的一個巨大的力量。加強大楊產業區建設,以新型生態工業化方向,以發展經濟為重點,完善載體功能,加大政策扶持,提升服務水平,加快生態工業步伐。加強與市區經貿委聯系,妥善解決企業用電開戶難的問題;投入40多萬元完善產業園內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企業減免各項費用1358.5萬元,建立企業閑置廠房臺帳,幫助企業有針對性招大商、大招商;培植過億企業4家,園區聚集產業的能力進一上增強。針對當前內外經濟發展形勢該鎮還將在園區內開出專區,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返鄉農民工進入園區創業。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著力推進“經濟強鎮、生態立鎮”戰備。
花香蝶自來,大楊鎮良好的經濟環境引來了大量外資的注入。僅去年一年,該鎮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62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1個。引進外資700萬美元,引進內資14億元,占全年任務的212%。其中,合肥明發商業廣場計劃總投資逾20億元,總建筑面積57.85萬平方米,其中有商業、酒店、商住房等。至2010年底累計完成投資近12億元;中鐵國際城計劃投資70億元,建筑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至2010年底累計投資23.55億元。現已投資8.6億元。這些大公司的進入,大項目的上馬,有力地促進了鎮域經濟的良性發展。
旅游興鎮,綠色引客
記者了解到,大楊鎮位于合肥市西北郊,東西兩邊是大房郢和董鋪水庫;南有城市森林公園、墨荷園;北有廣闊的特產豐富的綠色原野。北二環路、四里河路、合淮路和206國道穿境而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這一區位及自然優勢,該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著力大力打造以四里河路、合淮路為樞紐的生態旅游觀光長廊。為加快旅游經濟生態化、產業化進程,壯大鎮域經濟,大楊鎮政府適時提出了“旅游興鎮,綠色引客”發展戰略,堅持“四個結合”推動該鎮旅游生態又好又快發展。
“大楊鎮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潛力大。依青山傍綠水,交通便利,相信通過大楊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個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綠色茵茵的現代特色鄉鎮,必將在合肥市后花園悄然崛起。”對于大楊的未來發展,該鎮的黨委書記鄭邦山信心滿懷。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