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決策》雜志推出了特別策劃《金魚缸政治——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之三地試驗》。這組策劃以其對重大改革試點的敏銳性、前瞻性,一度引領了全國媒體的報道熱潮。全文經由新浪網轉載之后,新華社、《人民日報》、《瞭望新聞周刊》、《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諸多知名媒體相繼跟進報道。同時,這組策劃還在理論界、決策層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不少學者、官員致電《決策》雜志編輯部,稱贊“這個選題,你們抓得最早、做得最實”。
《金魚缸政治》這組策劃為什么會產生如石擊水的效果?作為整個策劃的提議者和參與人,我深深地感到,主要得益于選題的控制力、團隊的應變力、思維的創造力。
選題的控制力
“題好一半文”。選題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我們選擇“金魚缸政治”這個選題,可以說是謀劃已久。
“金魚缸效應”,作為現代管理的重要理念,代指一種透明度極高的民主管理模式。對于中國基層治理來說,圍繞公權力運行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說到底就是一個祛除神秘化的過程。從邯鄲公布“市長權力清單”,到成安推動“通透式辦公”,到成都武侯為“一把手”權力進行確權勘界,再到江蘇睢寧以嚴管干部為起點的系統化改革,我們發現,基層公權力的“祛魅”進程,已經悄然從行政權力的自我革命,走向了黨委權力的自律自省。
邯鄲、成安、武侯、睢寧,是聞名全國的改革之鄉。對此,我們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我們就不定期地推出過一系列的深度分析文章。筆者還曾多次赴成安、睢寧等地,并就改革的前沿問題,與王曉樺等主政者進行了深入交流。2009年3月,中紀委、中組部確定睢寧、武侯、成安為“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3家試點單位,試點時間為18個月。當時,我們就預感到,這是一項意蘊深遠、不同凡響的改革。為此,我們不斷搜集相關資料,密切關注最新改革動態,準備適時推出一組重磅文章。
2010年初,媒體開始零星出現一些相關報道,但大多停留在個別創新的描述上和具體現象的羅列上,使人看了不解渴、不過癮。我們仍然在等待著一個最佳的時機。
什么是新聞策劃的最佳時機呢?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主任梁建增說:“最佳時機,就是發揮最大新聞價值的時候。對于大多數報道,特別是突發性事件,能快則快,一個小時、一分鐘甚至一秒鐘都不能耽誤。而對問題性報道,則要捕捉良機,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早了矛盾正處于白熱化,問題正值撲朔迷離之時,說了可能會‘添亂’;晚了,矛盾冰釋、問題解決,這時再推出便成了‘馬后炮’。”
改革,實際上一個觸及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如果把握不好報道的時機,就有可能給改革者造成被動,不利于試點的深入推進。因此,我們認為,《決策》雜志介入的最佳時機,是在試點即將結束之前的一兩個月,很多媒體還沒有意識到、捕捉到這一選題的時刻。
果不其然。
2010年7月,《金魚缸政治——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之三地試驗》推出以后,在諸多同行中引起很大反響。11月,中紀委、中組部印發《關于開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一些地方的主政者甚至拿著這組策劃文章,專程趕到成安、睢寧等地學習考察。
由此可見,在對現實社會中各類事件、問題和現象進行報道的時候,不僅需要探求事實真相、追求真理的勇氣,不僅需要踏實嚴謹、深入細致的采訪作風,還需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多元化的視角、更高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在今天,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面對千變萬化、難以把握的復雜環境,官員越來越難以依賴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框架去應付層出不窮的矛盾和問題。受眾不僅需要媒體告訴他們有關客觀世界的最新變化,還希望新聞報道能夠為他們解惑釋疑、引路導航。這就要求報道策劃要以強大的信息系統為支撐,策劃者要具備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團隊的應變力
所謂策劃,顧名思義,是對未來行動的謀劃和安排。策劃的成功不僅取決于策劃者對事物未來發展變化的預見力,還取決于整個團隊對不斷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應變力。
在執行這組策劃時,《決策》雜志策劃團隊兵分三路,分赴北京、河北、江蘇三地采訪。同時,我們特別邀請中央黨校、中央編譯局、清華大學的4位著名學者作為“外腦”,以彌補自身信息的不足,增強團隊成員的預見能力。因為出刊時間緊迫,如果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知識儲備,以及處變不驚、多謀善斷的運籌能力,將難以駕馭報道駛向成功的彼岸。
《決策》雜志的秘訣在于,充分調動一線記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應變力。正如一位資深記者所言,“策劃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策劃并不能獨立存在,只有與記者的現場采訪相結合,才能達到預定的報道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否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甚至勝過單方面的強調策劃或強調采寫。缺少策劃或策劃不到位的采寫沒有連續性,不能形成風格和特色;但是把握不好策劃的‘度’,處理不好與現場采訪的關系,也往往會事倍功半,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首先,不搞一錘定音。策劃的指揮者主張全程跟進、及時調整。策劃是報道的開始或準備,策劃的實現靠記者現場采訪,因為受實踐的約束和限制,所以不能閉門造車、任意杜撰。現實是變動的,所以策劃應是動態的、變化的,才能適應多變的現實。也正由于這種復雜、流動、變化,才使生活豐富多彩,才使報道新意迭出。比如,我到了成安縣之后,才知道他們決心接下來要推出一個“大動作”:對縣委所有崗位進行腐敗風險評估,并根據其風險程度大小分別采取有效的預防、監控措施。而且,對權力行使的風險因素和苗頭性問題,及時向權力行使的當事人發布預警信號,采取應急措施。
其次,不搞越俎代庖。策劃的作用在于確定主旨、規定范圍、規劃采訪行動,屬于宏觀調控。因此,策劃不能過細,不能越位,不能把記者的手腳捆得太死,使記者像學生考試填空一樣去完成策劃者圈定的題目。這樣,便扼殺了記者的主觀能動性,只是機械完成規定的計劃,而忽視了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注意去挖掘采訪過程中新的觸發點,而這些往往是報道成功的關鍵。《決策》雜志允許記者突破策劃設想,甚至鼓勵寫出與策劃初衷不同的優秀稿件。本組策劃6篇文章《“縣委書記權力清單”的背后》、《睢寧改革的前后左右》、《睢寧改革邏輯》、《成安:關鍵部位動手術》、《武侯之治》、《“確權勘界”之專家獻策》,多數都是記者直面現實、大膽探索的產物。
思維的創新力
新聞報道策劃的本質是創新。只有那些帶著清香朝露的“鮮花”才能吸引受眾,只有那些活蹦亂跳的“活魚”才能吊起受眾的胃口。而做到這一點,唯有破舊立新、獨辟蹊徑、別出心裁、標新立異。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睢寧改革邏輯》一文。按照最初的設想,并沒有這樣一篇采訪手記。但在兩次實地采訪中,記者有感而發,充滿激情地寫下了如下的文字:
“睢寧之行,說到底是記者職業本能產生的那份好奇心驅使的。為什么全國那么多地方禁令如山嚇不倒‘酒君子’,唯獨睢寧干部身在外地亦能恪守‘無例外禁酒’?公布手機號之后的縣委書記,會不會事必躬親處理每一條老百姓發來的短信?直播常委會、全委會,從網絡、電話那端傳來的民意訴求是否會經層層過濾才能抵達現場?來到睢寧,我才發現,如果糾纏于改革的技術性問題,很難把握睢寧改革的本質與精髓……
“記者乘車離開睢寧,沿著天虹大道駛出睢寧城區,一塊巨大的廣告牌進入眼簾——‘睢寧變了,你呢?’這是睢寧留給記者的又一個問號。
“不放棄任何一次嘗試解讀睢寧的機會,記者給出的答案是:這個‘你’,既是睢寧變革的有力推手,也是不由自主被挾裹在變革潮流中,無法放慢自己腳步的人。這個‘你’,是縣委書記王天琦,也是每一個平凡普通的睢寧人。”
見人之未見,言人之未言。行文至此,戛然而至,給人以無窮的回味。這正是作者思維的創新力的集中展現。
思維的創新力體現了以下幾種品質:一是發現問題的敏銳性,能在大家習以為常之處覺察事物的差異性,能發現處于萌芽狀態的矛盾;二是探索過程的發散性,即善于從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三是解決問題的新穎性,即用前人未嘗試過的獨特、新奇思維路徑和方法解決問題;四是思維結構的綜合性,即借助多種思維形式、運用多種思維能力、借助多種思維原料、巧用多種思維工具,在操作上和內容上進行統攝思維。
正如劉白羽指出的那樣:“當一種新鮮事物出現眼前,你不但記錄原象,還要記錄你的思考。這就是說,在你用眼敏銳觀察時,同時就要用腦敏捷思考,用最通俗的表達,就是不但有你的印象,還有你的認識。只有這樣,那形象才有生命、有血液、有呼吸,才能迸發你心靈的火花。”
從《睢寧改革邏輯》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工作者只有憑借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才能激發靈感,形成卓而不凡的策劃思路,寫出震撼心靈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