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億萬富姐吳英”在短期內聚斂財富的神話曾引起國內外媒體的普遍關注。伴隨著法院對吳英的二次審判,吳英財富的來源有了大致的輪廓。縱觀“吳英神話”的路徑,不難看出媒體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么,在報道中,媒體應該有怎樣的態度和觀察,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作為大眾傳媒,在對某事物進行大規模報道時,一定要仔細思量會產生的后果。“吳英神話”的興起與破滅,應該成為媒體從業人員深刻反思的案例。
【關鍵詞】“吳英神話” 媒體炒作 敘事方法 反思警示
“億萬富姐吳英”一審以集資詐騙罪判處死刑,二審今年4月7日開庭至今已有數月,似乎應劃上一個句號。但事實并非如此,人們對于“吳英神話”的關注依然極高,對于其二審判決也格外的關注。判決是法院的事,作為一名長期跟蹤報道“吳英案”的記者,一審時,公訴人的一段事關媒體與“吳英神話”崛起的相關陳述常會回響在筆者耳畔。
公訴人:“新聞媒體要正確報道,才有利于公眾正確的判斷。……如何處理好新聞的醒目,吸引人眼球,突出它的新聞性,捕捉新聞的熱點和焦點和正確反映社會問題,引導公眾正確的導向,是目前擺在我們新聞工作當中的一個新課題。在吳英的案子當中,吳英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當然是吳英自己造成的,但是在此之前,我們的媒體對吳英的一些報道,使公眾對吳英的評價產生了一些錯覺,用吳英的話來說,媒體的炒作讓本色成立不到半年就全國有名,這種不用廣告費的宣傳效應何樂而不為,所以我們善良的新聞媒體這也是值得反思的。”①
公訴人的陳述對媒體如當頭棒喝。五十年前,美國學者C.R.賴特就曾經指出,大眾傳播并不是單純的“告知”活動,它所傳達的信息中通常伴隨著對事件的解釋②。后有學者更是著重指出了大眾傳播在社會地位賦予功能方面的作用。所以,作為大眾傳媒,在對某事物進行大規模報道時,一定要仔細思量會產生的后果。“吳英神話”的興起與破滅,應該成為媒體從業人員深刻反思的案例。
一、“吳英神話”的興起
“吳英神話”的產生并沒有太多的真憑實據,一些平面和網絡媒體在引用“吳英神話”時,主要采用了下面幾種來源:
1、網絡論壇,主要是百度貼吧和東陽論壇
東陽吧里提供的一條線索也是傳說的,“據說老總是個二十六歲的小女孩,一下子買了二十幾輛本田商務車,還有奔馳、寶馬等高檔車,又在漢寧路買了二十多間街面房。”東陽論壇一條題為《浙江省東陽市本色集團董事長吳英26歲》的帖子:“本色招聘保安開出的月工資是2100元,而在當地一般保安每月只能拿到800元左右。部門經理的年薪則高達50萬-100萬元,并給每人配備一輛高檔轎車,包括尼桑天籟和寶馬5系。”
2、傳言、流言
許多媒體引用一連串的傳言、流言,比如“東陽本色集團于9月3日正式簽約入駐東陽世界貿易城。……東陽坊間普遍流傳,該集團一舉拿下價值2億元的700個攤位。而這樣一擲2億的集團董事長,居然只是一位26歲,名叫吳英的女子。”“最完整的說法是,吳曾失蹤3年,去了國外,結識一名東南亞某國的軍閥,軍閥遇害后分得大筆財產。傳言中的財產最高達120億元。”③
3、本色集團網站或吳英及其手下
比如媒體在說明本色集團投資項目時直接引用本色網站內容;在向社會說明吳英是否失蹤的報道中,直接讓吳英現身說法:
A報:吳英是不是真的像人們說的那樣失蹤了?經過多次電話聯系,1月15日中午12時,吳英和她的司機及一輛寶馬轎車一起出現在某日報社大門口。
吳英笑了笑說:“……實話實說吧,我在東陽的所有投資,至今為止是3億多元,已經付出去的錢是2億多元。……”④
B報:昨日下午,吳英亮相杭州,接受媒體采訪,回應由其引起的質疑和傳言。
吳英:……我們沒有抽逃過一分錢注冊資金。……我沒有像傳言說的那樣,結識軍閥、洗黑錢等等。我沒有出過國,香港都沒有去過,到哪里結識東南亞的軍閥?……
我可以保證我的錢都是干凈的。
B報:有媒體記者說曾經接到數個來自義烏的匿名電話,說你的錢是找他高息借來的,六分利,……。
吳英:這不可能。……⑤
從筆者搜集到的媒體報道來看,“吳英神話”的信息來源都不外乎上面三種。如此不約而同地引用相同的信息來源,實在缺乏嚴謹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吳英以及本色集團的代言人。而事實上,媒體對吳英的橫空出世不是沒有懷疑,如前面報道中說吳英的資金是“高息借來的,六分利”,可最終因只聽吳英的一面之詞,缺乏調查核實而實質上成了吳英的吹鼓手。
二、媒體的敘事方法
媒體的敘事方式,大多不外乎這樣一個框架,先提出神話,再配以記者所謂的求證,最后記者得出的結論,也就是吳英所有的錢都是真實的,所以報道的標題往往就是一些實證性的、富有傾向性的,諸如《身價數億是真 一夜暴富是假……揭開東陽26歲奇女子神秘面紗》《撩開東陽富姐的神秘面紗 億萬富姐首度回應質疑》《一出手就是上億資金 東陽女商人演繹暴富神話》《26歲億萬女富豪吳英:一夜暴富的錢是干凈的》《26歲億萬女富豪吳英調查 自稱隨身帶10億元珠寶》《26歲女富豪被傳結識南亞軍閥分得巨額遺產》等等。新聞標題作為文眼,是對新聞的高度概括和提升,也是讀者繼續讀取該新聞的重要依據。那么請問,以上標題代表的是媒體怎樣的傾向呢?
誠然,媒體一開始也對吳英巨額財富的來源同樣提出了質疑。然而,證實的過程不僅異常簡略而且出奇的類同。下面就是關于吳英資本積累最為普遍的一個版本。
吳英從學校出來后……學做女子美容……開了一家美容院,其中“羊胎素”項目幫她掙到了第一筆錢……涉足汽車行業……開出一家叫千足堂的足浴店,……開出喜來登KTV……吳英對市場似乎有著一種先天的敏銳觸覺……開出3家韓品服飾店……“炒攤位”再次給她帶來豐厚的回報。
吳英告訴記者,至此她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擁有資本幾千萬元。⑥
那么,吳英以及本色集團是如何來運作并贏利的呢?在所有文章里,我們看到的又是驚人的雷同。就以所謂的本色概念酒店為例,下面這段報道頗有代表性。
(參觀完本色概念酒店后,吳英又帶領記者沿著傳說中砸下3億多元的漢寧路,逐個參觀了……等項目。)
記者:這些投資項目看起來很散,頗有些遍地開花的感覺,讓人眼花繚亂。
吳英:其實并非如此。這些建設項目就是我們所說的“本色產業鏈”,在這條鏈上的每一個項目都環環相扣,緊密聯系。……
記者:可以這樣理解嗎?與本色概念酒店相關的每一個行業,你們都會把它做足做大?
吳英:是的。我們沒有必要把這些行業的中間利潤拱手讓給別人,相反,拿回了這部分中間利潤,就等于降低了我們本色集團的運營成本。……⑦
事實上,結合免費洗車、干洗店免費干洗以及相關的商場買就送贈等活動,只要稍加核實,就能得出本色所有活動的最后結果注定是收支難抵。那么,為什么幾乎所有媒體都無一例外地失去判斷能力了呢?
三、媒體高曝光率背后的動力
“吳英神話”從2006年10月開始興起,在短短兩個月時間里達到高潮,網絡點擊和轉載達到了數十萬次。除了獲得很高的知名度,還能借助大眾傳媒的支持,取得正統化、主流化的效果,使吳英邁進所謂著名企業家的行列。雖然吳英及其手下質疑不少媒體的炒作,但始作甬者和神話的最大受益者恰恰都是吳英以及本色集團,這一點得到了吳英丈夫的認可,卻不知為什么讓不少記者和媒體閃了眼。吳英在接受某報財富新周刊記者的采訪也承認了這一點。
對于這樣的效果,許多媒體也是心知肚明,那為什么還會蜂擁而上,添油加醋,推至高潮呢?筆者以為,不外乎兩方面原因:
1、從一些平面媒體以整版的篇幅來進行所謂的專訪,以及后來2006年12月底、2007年1月初社會上彌漫著吳英失蹤的傳聞時,某些媒體又以整版的篇幅進行反駁來看,吳英很可能采取了以專訪替代廣告的方式進行宣傳的策略。
2、為了獲取較高的注意力。不少媒體把內容更多地用于追求眼球效應上面。那么,當下什么最吸引眼球呢?錢,特別是一夜暴富的神話,絕對稱得上是最能剌激讀者內心渴望的興奮劑。“吳英神話”即便是傳言,也足以挑逗起讀者浮躁的內心。于是,眾多媒體像餓了很久的噬血動物,紛紛沖上去,不經嚴謹的核實就把傳言當作神話傳播。這就是為什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38億的神話即刻傳遍神州的原因了。
結語——“吳英神話”破滅給媒體提出的警示
2007年2月10日,吳英被刑拘,原來給吳英搖旗吶喊的媒體突然間一百八十度大轉彎。2月19日,某新聞網引用北京某報的新聞,其標題讓人目瞪口呆《女富豪身價神話純屬炒作 最早出自三輪車夫之口》。看來,吳英的所謂神話更像是一出鬧劇,雖說至今沒有司法部門介入調查媒體在其中的角色,但聯想到近來異軍突起于某些媒體的《養生作家馬悅凌以生吃泥鰍治漸凍人 賣固元膏賺數億》等報道,作為有良知的媒體業者,是否至少應該從以下幾點進行深刻的反省:(1)有聞必錄的心理作祟,導致參與神話傳播的媒體沒有對新聞素材的真實性進行嚴格的鑒別,沒有真正履行“把關人”的角色。(2)偏聽偏信的不良采訪作風使記者和媒體在對“吳英神話”進行報道時,僅僅引用吳英以及和吳英利益攸關的人的觀點。(3)經濟利益的驅使致使媒體在財經新聞和廣告之間沒有進行嚴格區分,把吳英的所有行為都作為新聞來傳播。(4)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任何媒體都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作為大眾信息的傳播者,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其自身的規范非常重要。求真務實,摒棄輿論炒作,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精神擔負起正確、客觀地引導大眾的責任,才名副其實地符合職業規范和操守,也才能真正地符合社會和大眾的利益。
參考文獻
①引自吳英案一審公訴人盧巖修公訴詞
②《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1959
③④⑤⑥⑦所有新聞引文來自傳播“吳英神話”的主要媒體
(作者單位:金華廣播電視總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