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名軍隊中的女性新聞工作者,江宛柳的筆下沒有硝煙戰火的凝重,然而,江宛柳以女性的視角來捕捉軍人舉手投足的動人瞬間,細節感人至深。本文著重從語言細節、環境細節、數字細節等角度,分析江宛柳在災難報道中細節運用的特點,并對其捕捉到細節的主要原因——深入災難現場進行評述。
【關鍵詞】江宛柳 災難報道 細節 特點
軍人的職責是維護國家乃至世界的和平,那么像江宛柳這樣生活在和平環境下的軍事記者,肩負著記錄和塑造當代軍人形象的責任。江宛柳用親身體驗和參與,展現了軍人在災難來臨時的無畏、樂觀和奉獻。縱觀江宛柳的災難報道中的細節描寫,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語言細節,有張有弛
讀江宛柳的作品,尤其是其中人物樸實無華的語言時,我們常會為這樣原汁原味的記錄拍手稱快。的確,江宛柳忠實的語言記錄風格給軍事新聞帶來了一縷春風。她打破了以往人物語言上“高、大、全”的陋習,代之以客觀平實的率真記錄,給廣大受眾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也使得她筆下的人物真實可信,更有“人情味”。
例如在《“零感染”是這樣創造的》一文中,分管防護工作的醫務部副主任李小龍說:“嚴格遵守防護紀律也需要獻身精神,為人妻為人母,誰不惦記家人?但大家都能夠以大局為重。”我們更能夠體會到“非典”抗戰前線的軍人默默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與質樸,也讀出了軍人那種對小家更是對國家的崇高的責任感。當我們讀到劉慧龍苦中作樂賦詩半首:“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沒被乙酸噴。”卻還強忍著疼,淌著鼻涕眼淚把感染的血樣做完時,我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我們感動的是醫務人員在危險環境中那種可貴的樂觀主義精神;感動的是戰友間相互關心、彼此協作的高尚情操。任何一種華美之詞來粉飾這樣的精神境界實在顯得畫蛇添足。江宛柳對采訪對象的語言著實沒有修飾和雕琢過,在四十余年的軍旅生涯中,她深入部隊,與官兵將士們共同經歷風雨,她的語言和思想已經深深地打上了部隊的烙印。越是樸實越是能夠反映軍人的內心,從而越能夠感染讀者。也正是她這種忠實地客觀記錄,才讓我們的英雄們能夠根植于每個讀者的心底。
二、環境細節,細致入微
江宛柳在刻畫軍人形象時,注重挖掘人物所處的自然背景,力求使形象塑造充實、飽滿。例如《英雄唐家山》一文中,對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惡劣環境的描寫,“壩兩側是高山,右岸就是劈下這2000多萬方土石的山體,像刀削一樣,無數巨石不停從山頂直瀉而下,聲大如暴雨。余震一來,落石就越發兇猛,真是驚魂懾魄。”“現在湔江被堵成了湖,湖面滿是漂浮物,已經嚴重污染,水呈綠色,專家們說那里的水,手決不能碰。所以先遣隊的戰士們守著一湖水卻渴得要發瘋。”這些都為先遣隊艱苦卓絕的行動做了大環境上的鋪墊,用困境之難反襯了戰士的樂觀向上、不怕艱苦的精神。“今天早上6點就起來找吃的了,翻山幾個小時都找不到水源,地震把山上的水源都破壞了。挖了些土豆回來烤著吃,可沒水,吃不下,一點一點往下咽。采了一大包豌豆、野山杏,還有桑葚兒,嚼著當水喝,好吃。”二級士官陳全義說:“昨天中午我和黎佳勇爬山兩個多小時找水,發現有處泉水,一滴一滴的,就兜了塊塑料布,以為能接好多水。晚上抱了個純凈水大瓶子去,唉,才裝了個瓶底。”我們從中能夠深刻體會到戰士們所面臨的惡劣生活困境,將先遣隊偉岸、崇高的英雄形象全景式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表現出將士們面對艱難而復雜環境時樂觀向上、頑強生存的精神境界。
三、數字細節,感染情緒
如《特殊戰場見英雄——三零二醫院姜素椿教授抗擊‘非典’紀實》一文中的數字表述:
3月7日晚8時多,姜教授接受會診通知;接著80分鐘緊急搶救,失敗;連夜討論疫情,著手尸檢準備;/第二天指揮尸解;/第三天,二批病人送到,姜老再進搶救室;/3月14日晚,姜教授被感染“非典”;/第二天姜老高燒39℃;/3月22日,姜素椿注射血清;/4月出康復出院。這樣的數字以短句獨立成段,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帶動受眾的情緒起伏。在江宛柳的災難報道中,這樣準確到位的數字隨處可見。并且她的這些數字“細節”上,還有著鮮明的情感色彩。例如她的代表作《英雄唐家山》中寫到,“目前他們的水文觀測人員冒著生命危險住在堰壩上觀測,有2000多萬方的堰體堵在那兒,水位以每晝夜2米多的速度上升,上游3000多平米流域的積水隨時匯入湖里,一旦潰壩水頭60多米高,會危及到整個綿陽地區,綿陽設防是50年一遇,防1.5億立方的水,湖水已有2個億立方,形勢非常危急”,一連串數據擺在面前,非常直觀的向受眾說明當時唐家山堰塞湖形勢的危急,也通過數據對比讓人們對于災難的危害程度留下了想象空間,表達了作者此時作為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既緊張憂患又無可奈何的情緒。
這種手法同樣在對地震災難的持續報道中有所運用,譬如《唐家山:跟隨先遣隊兩晝夜》一文中,江宛柳描寫了官兵在唐家山一個相對安全的空地上搭建營地的情形,“記者爬上去看官兵們的帳篷,先要抓著100米長的繩子攀上快成90度的陡壁,這樣的繩子要攀4根,路不僅陡,山上隨處有震開的裂縫,窄的十幾厘米,大的1米多寬,可謂險情叢生”,通過5處數字細節,描寫出地震災區惡劣環境,表達了作者對戰士們的崇敬之情。
四、深入現場,捕捉細節
作為一名軍事記者,江宛柳熱愛軍人,理解軍人,用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來攝取新時代軍人的勇敢、堅毅、樂于奉獻的英雄主義精神。在災難到來的危急關頭,江宛柳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作為軍人的身份和職責。也正是江宛柳這種無私的敬業精神和堅定的信仰,才使她的文字細節能夠深入災難那種特殊戰場上,才能觸動每一個讀者的心弦。
2003年4月下旬,北京非典疫情形勢已經非常嚴峻,確診患者每天以三位數速度攀升,人們談“非”色變。江宛柳接到上級命令:宣傳302醫院的抗非英雄、被感染后用自己身體做治療實驗的專家、70多歲的姜素椿教授。她毫不猶豫地決定:到姜素椿教授家去,面對面地進行這一次新聞采訪!當時非典的傳播途徑還沒有搞清,這無疑是一個極具風險的選擇。作為北京最早進入前沿的新聞戰士之一,江宛柳在沒有任何特殊保護裝備的條件下,勇敢地走進姜素椿教授家。從姜素椿教授開始,只要是關于非典的報道,江宛柳給出的都是一線新聞。從302醫院生活區到309醫院非典病區,江宛柳親眼看到醫護人員的晝夜奮戰;親眼看到被感染后又康復的白衣戰士向著國旗、黨旗、軍旗宣誓,要求重返戰場;親眼看到一線醫護人員站在隔離區的陽臺上用望遠鏡觀看遠處的親人……一幕幕感人的場面都被江宛柳忠實地記錄下來,以最快速度發出去,一群救死扶傷、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白衣戰士形象,又牢牢扎根在國人心中。而在汶川地震災害后半個小時,江宛柳就主動請纓,在趕往重災區北川縣路上就開始工作,不斷發回災區情況報道。于是便目睹芭蕾女孩李月的截肢手術和賀晨曦被困103小時后成功生還,記錄工程部隊、消防官兵、白衣天使們的感人事跡……正是因為她能夠堅守在一線進行報道,所以才能掌握盡可能多的新聞素材,才能夠捕捉到那么多感人肺腑的細節。
江宛柳作為一名軍事記者,并沒有因為女性這相對弱勢的身份而忘記軍人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災難讓國民陷入恐慌中,而此時激發人們心中希望的那盞明燈就是奮戰在一線的廣大部隊官兵。她不顧個人安危深入到災難事件的第一線,只為給后方傳遞最真實的信息。在她采寫的一篇篇親歷的災難報道中,捕捉到的細節整體彰顯著軍人的魅力。而這種魅力源于江宛柳對新聞事業的追求和堅定的價值信仰,源于災難現場的內心體驗。她將這種體驗從種種細節中提煉、升華出來,因而才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引起讀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參考文獻
①《江宛柳軍事新聞作品選》,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2011
②《高艾蘇軍事新聞作品研討文集》,新華出版社,2002
③《賈永軍事新聞作品研討文集》,新華出版社,2004
④《專訪江宛柳:新聞語言的最高境界是大音無聲》,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28/00/2593118_89483030.shtml ,2008年10月23日
⑤《解放軍報記者江宛柳:忠實履行軍事記者的職責》,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28/00/2593118_89483106.shtml,2008年11月7日
⑥《解放軍報記者江宛柳:經受考驗,也贏得光榮》,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9424/173092/10329926.html,2009年11月6日
⑦劉晨、王林,《從思辨的視角開掘報道主題——從江宛柳新聞作品看哲學原理在采寫中的運用》,《青年記者》,2008(4)
⑧《解放軍報社記者江宛柳:抵近前沿》,《中國記者》,2009(2)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傳播)
責編:姚少寶